姚亞平
記得許多年前,餘秋雨先生寫過一篇文章,開頭就說:“恕我直言,在我到過的省會中,南昌算是不太好玩的一個,幸好它的郊外還有個青雲譜”。這話說得南昌人老大的委屈和不樂意。其實,南昌未必不好玩,而青雲譜確實值得一去。
圖1.八大山人紀念館外貌
青雲譜的由來,有些年頭啦,歷史久遠,歷經西漢、東晉、唐、宋、元、明、清數朝。相傳2500年前,周靈王太子晉(字子喬)在此“煉丹成仙”。但這只是一種傳說,真正有記載的是西漢末年,南昌縣尉梅福棄官在此隱釣,後人建“梅仙祠”紀念他。東晉許遜南昌治水,後世認為他在南昌開闢道場,始創道教“淨明派”。這座建築群原為“太極觀”。831年(唐太和五年),刺史周遜易名為“太乙觀”。1055年(宋至和二年),又敕賜名為天寧觀。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更名為“青雲圃”,“青雲”兩字是根據道家“呂純陽駕青雲來降”的說法,1815年(清嘉慶二十年),易“圃”為“譜”,以示“青雲”傳譜,有牒可據,從此改稱“青雲譜”。
青雲譜原來是一座道院。歷史悠久,但幾經興廢,解放初已是庭院荒蕪,殘破不堪。後經人民政府多次撥款修茸,這裡煥然一新。1957年定為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1959年10月,青雲譜這座建築闢為八大山人紀念館,是國內第一座古代畫家紀念館。2006年列入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現在,這座建築群裡已經完全沒有道士道長等出家人了,也沒有了宗教功能,全改為“八大山人紀念館”了,在這裡陳列著八大山人的生平事蹟、書畫作品,經常開展紀念、研究、學習八大山人的活動。為什麼八大山人紀念館設在這個道院裡?有人說,當年八大山人在這裡住過。這很難確證。有人更說:當年八大山人在這裡出家當過道士,甚至有人說,八大山人在這裡組織過反清復明的鬥爭。這更是不著邊際的臆說。
青雲譜道院坐落於江西南昌梅湖之濱,梅湖之上,有一座定山橋,長16米,寬3.1米,三拱兩墩,花崗岩砌築而成,古樸、簡約、大方。橋面左右各有11根護攔柱,柱頭刻兩道旋紋作裝飾,10塊護欄板鑲嵌其中,護欄板下另有同等數量的橋面護石,部分護石鑿有排水孔,以便橋面積水由孔內流入湖中,橋面兩端的護欄柱有云形石鼓撐護,橋面鋪設花崗岩條石。定山橋興建於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是青雲譜道觀的重要附屬建築,原系南昌城南官馬大道的重要組成部分,現為南昌市文物保護單位。
過了定山橋,來到青雲譜道院的前面,沿著梅湖的岸線,有一排長長的圍牆,一色的南昌風格的清水磚牆。南牆有兩個門,靠東側的是新大門,上面門額上“八大山人紀念館”,是郭沫若先生的字型。
圖2.“八大山人紀念館”,郭沫若題
靠西側的是老大門。大門的石額刻有“青雲譜”三個大字。
圖3.青雲譜道院的老大門
二門的前額刻著“淨明真境”,所謂“淨明”,指的就是中國道教中尊奉許遜的南昌西山“忠孝淨明派”。道教在江西源遠流長,根基很深。中國道教有四大天師,除了全真派的丘處機在北方之外,其他三位天師全在江西。他們分別是:鷹潭龍虎山張天師的天師道、樟樹閤皂山葛玄的靈寶道、南昌西山許遜的淨明道。而“淨明真境”則標明青雲譜這座道觀是屬於南昌西山的淨明道。據當地老人回憶,青雲譜道場規模不大,廟產很多,所收糧食多供給西山萬壽宮、鐵柱萬壽宮等大道場,萬壽宮所得的香油則撥給青雲譜,互通有無。這也反映出這座道院的宗派關係。
圖4.青雲譜道院的二門
二門的後額刻著“眾妙之門”的字樣。
圖5.青雲譜道院二門的後額“眾妙之門”
"眾妙之門”這四個字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其原義是幽昧深遠,不可測知。後來泛指事理奧妙難懂。我想,“眾妙之門”這個門額既是標明這裡是道教的境地,也恰好暗示了八大山人藝術作品就像一座藝術寶庫,深不可測,妙不可言。
青雲譜道院是一組古建築群,主體建築包括關帝殿、呂祖殿、許祖殿,均採用四柱八界梁及五柱九界梁的建築形式,總體佈局採取南北中軸線封閉式、天井院落遞進式。其特點有三:江西道家規範,南昌民居特色,明清制式特點。
邁進二門,只見關帝殿、呂祖殿、許祖殿三殿自南而北,在一條中軸線上逐次遞進,各殿之間形成前後三個院落,曲廊相通,銜接左右“三官殿”、“鬥姥閣”、“圓嶠”,還有兩廡內室“黍居”“鶴巢”簇擁。屋宇佈局是典型的南昌風格,古樸幽雅。房前屋後,天井內院,古樹參天,清幽靜逸。
關帝殿供奉的是關羽。就是三國演義中的那位關羽。他的名頭可大呢,劉備的兄弟,桃園三結義中排在第二,三國時期的著名武將,列“五虎上將”之首。他在中國歷史上的名聲更大,在儒、釋、道中都有極高地位。關羽他的名號太多啦,“關公”、“關老爺”、“關帝”。關為什麼在道院裡要敬奉關公呢?關羽在道教中亦稱“關聖帝君”,簡稱“關帝”,本為道教的護法四帥之一,如今道教主要將他作為財神來供奉。理由有三,一是關公生前善於理財,長於會計。二是關公忠義俱全,而商人談生意作買賣,最重義氣和信用。三是關公勇武過人,如有神助,屢獲大勝。南昌是中國道教和江右商邦的重鎮,青雲譜的第一主殿稱“關帝殿”就不足為奇了。不過,現在關帝殿裡沒關公了,已經改成八大山人紀念館了。
關帝殿的門額懸掛著當代中國著名畫家劉海慄先生1988年題寫的“八大山人紀念館”。
關帝殿的門聯是八大的草書聯:
開徑望三益,卓犖觀群書。
此聯是八大山人集前人詩句而成。上聯出自《歸園田居》是晉宋詩人陶淵明的組詩《歸園田居》之六:“素心正如此,開徑望三益”。意思是“我的心願就是這樣,(不求聞達),只望結交志趣相投的朋友。“三益”:謂直、諒、多聞。此即指志趣相投的友人。語本《論語·季氏》。或指梅、竹、石。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五:“東坡贊文與可梅竹石雲:梅寒而秀,竹瘦而壽,石醜而文,是為三益之友’。”下聯出自西晉詩人左思的《詠史·其一》:“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我二十歲時就善於寫作,博覽群書,才學出眾了。
站在門外望室內,關帝殿的大廳裡懸掛著那幅有名的八大山人畫像。幽深而聖潔,八大山人的藝術就是一座中國文化的殿堂。
圖6.關帝殿(攝影:曹建南)
穿過關帝殿,來到二進天井庭院,庭院裡栽著兩個粗壯的羅漢松。據說有500多年的樹齡了。
圖7.第二進天井庭院(攝影:曹建南)
透過壓著冰雪的茂密的羅漢松的枝葉,看第二棟建築——呂祖殿,也就是供奉呂洞賓的,又是一位道教人物。呂洞賓道號純陽子,道教全真派的祖師爺,他與鐵柺李、漢鍾離、藍采和、張果老、何仙姑、韓湘子、曹國舅同為道教八仙,中國成語“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講的就是他們的故事。
圖8.呂祖殿(攝影:曹建南)
呂祖殿的門廊的門額是八大的草書“時惕乾稱”。取自《周易》乾卦第三爻“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成語“朝乾夕惕”即為此意。乾稱,乾者,天,亦父;坤者,地,亦母。此處之乾稱,意即世間之萬事萬物,小我大我之天地宇宙。八大用“乾稱”二字可能取自北宋張載《西銘》。《西銘》原為《正蒙·乾稱篇》的一部分。張載曾於學堂雙牖各錄《乾稱篇》的一部分。後程頤(張載侄子)將《訂頑》改稱《西銘》。意思是隻有時時警惕世間的變化,才能化險為夷、保全平安。八大山人書此四字,既反映了八大山人當時隱居逃禪的生活狀態,也表達了一種哲理思想和為人處世的座右銘:時時警戒自己,始終保持自己高貴善良的道德情操,敬人亦敬己,敬事敬萬物。蓋何以時惕,唯乾稱而已。
圖9.“時惕乾稱”
“時惕乾稱”這幅作品長80釐米,高37釐米,原件現存於江西省博物館。寫於1693年,山人時年68歲,書風成熟,點畫圓融,結構奇崛。四個字比較大,線條純圓,“時”,中間空出大面積空間;“惕”也明顯將中部空間擴大;“乾”左上、右下空間極為空曠;“稱”中部、右下空間明顯擴大。作品對空間的處理,獨具匠心,奇崛老道。淡墨行筆,簡煉狂放。
呂祖殿的門聯是八大山人的草書聯:“採藥逢三島,尋真遇九仙”。
原件為紙本墨筆,縱152.8釐米,橫31釐米,現藏於廣州市美術館。看這幅作品,除了那種超凡脫俗,仙風道骨的氣息之外,單看八大的書法,行筆圓轉流暢,結體頗為奇特。
呂祖殿的門額是範曾先生題寫的“八大山人紀念館”和他寫的門聯:“誰接千載?我瞻四方。”
圖11.呂祖殿的門聯(攝影:曹建南)
穿過呂祖殿,就來到呂祖殿和許祖殿圍成的第三進,這一進的庭院比第二進大了許多。呂祖殿的後面,有兩棵茁壯的桂花樹。據說西邊那棵桂花本是唐代的,據說,唐代831年(唐太和五年),刺史周遜把這裡改名為“太乙觀”,並有“用飛劍插地,植桂樹規定舊基”。所謂“植桂樹”,就是種下了這棵桂樹。從唐至今,那就是1100多年啦。這一千多的老樹,見證了多少人世滄桑,時代風雲呀。
圖12.第三進庭院(攝影:曹建南)
1961年9月18日,周恩來總理剛在廬山開完中央工作會就在中共江西省委第一書記楊尚奎的陪同下來這裡視察,還在這棵唐桂旁邊與當時的道長韓守松聊過天。那張照片就掛在牆壁上。
那幅對門聯是書畫鑑定大家謝稚柳先生1986年為紀念八大山人誕辰360週年而題寫的:
中仁下筆追窗影,
陶八餐霞割玉刀。
“中仁”和“陶八”指的都是八大山人,整幅對聯說的是八大山人的藝術功力和魅力。
記得80年代,每到中秋節前後,我們全家騎著腳踏車,帶著食品,來此郊遊,賞桂看畫。後來,又因為工作或陪同客人,多次來此。我想,青雲譜八大山人紀念館這座園林,是要來的,而且要經常來,無論是在南昌工作,來南昌旅遊,還是在南昌讀書,更不要說在南昌居住的,都要來,要伴著朋友來,要陪著家人,要帶著兒孫來,要領著學生來,看看那南昌風格的經典園林,聞聞那滿院子的桂花芬香,感受那濃濃的藝術氣息,讓人心曠神貽。
桂花樹下,有一塊石頭,上面刻著“五桂合株”四個字,青雲譜這座庭院有這麼多桂花,都有一個特點,它們不像其他桂花樹那樣,一根主杆長到一人多高才開枝散葉,而都是一出地面就分枝開叉。這棵唐桂也是如此,所以叫五桂合株,可惜,1962年南昌漲大水,這棵唐桂淹死了。現在這棵是人們補栽的。
青雲譜主體建築的第三主殿是許祖殿。許祖殿的“許祖”指的許遜,江西南昌人。東漢末年的治水英雄,在南昌城抗洪治水,立下大功,得到南昌人、江西人的尊崇。後來他死在南昌的郊外西山,民間認定他是羽化昇天。據說,許遜昇天的時候,不是黑燈瞎火、一個人悄悄地昇天的,而是動靜很大,興師動眾,率領全家42口及雞狗家禽在西山“拔宅昇天”。“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成語就出自於此。什麼意思呢?就是全家42口,全變神仙了,連雞呀狗呀也全都昇天啦,不僅如此,還“拔宅昇天”,這就讓人想不通了,都成神仙啦,幹嘛還那麼小氣呢,連一幢破房子都要帶走,結果還掉下一些磚呀瓦的,有一片屋角砸在地上,現在南昌城裡還有個地方叫“瓦子角”。正是因為許遜這個人既是治水英雄,又昇天做了神仙,還澤及全家都做了神仙,這在那個年代,是一個多麼令人嚮往而激動的事。其實這是當時南昌人的人生追求和民間信仰的一種投射。後來,道教尊奉許遜為“祖師”、“天師”(是中國道教四大天師之一),認為他建立了道教裡的忠孝淨明派,南昌西山萬壽宮和鐵柱萬壽宮都是祭祀他,一是家廟,一是公祠。儘管現在青雲譜是八大山人紀念館,但這裡曾經的確是一座道觀,屬道教裡的“淨明派”。二門上方的門額是寫著“淨明真境”就是這個意思。所以,現在這裡雖然沒有了道士、道長,但從青雲譜的關帝殿、呂祖殿、許祖殿這三殿的佈局,從門額楹聯的內容來看,道教氛圍還真是濃郁深厚。
再看這許祖殿,其門廊的門額是胡獻雅先生題寫的“高山仰止”。胡獻雅(1902---1996),江西南昌人,著名書畫家,精通國畫,又善詩詞,亦攻書法,陶瓷彩繪蜚聲海外,畫風筆簡意深,雄健拙樸,被人們稱譽為當代的八大山人。
圖14.許祖殿(攝影:曹建南)
門廊上的對聯是江西省第一任文化局長石凌鶴先生1986年題寫的對聯:
生不拜君 雲譜逃禪 寄情於書也 畫也
窮而尚道 黍離玩世 遣興則哭之 笑之
石凌鶴(1906-1995年),江西樂平人,著名劇作家。學生時代即投身新文化運動和革命活動,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參加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新中國成立後,曾任江西省第一任文化局長、省文聯主席,中國戲劇家協會上海分會主席。
石先生的這副對聯中,“生不拜君”指的是牛石慧。相傳牛石慧是八大山人的宗室兄弟,也是一位畫家,風格和八大相近,甚至更為粗獷豪放,筆墨簡省,意趣橫生。他們兄弟倆都是朱家王朝的後代,於是,他倆就把一個“朱”字拆開,變成了“牛”和“八”兩個字,然後分別用這兩字作為自己署名的開頭,一個人用“八”字,叫“八大山人”;一個人用“牛”字,叫牛石慧,可謂用心良苦。朱道明的書畫署名為牛石慧,把這三個字草書連寫起來,很像“生不拜君”四字,表示了對滿清王朝誓不屈服的意思。就像“八大山人”這四個字連寫起來,很像“哭之笑之”四字。這也就是石凌鶴老廳長的對聯裡“生不拜君“”哭之笑之“的來歷。“雲譜逃禪寄情於書也畫也”“黍離玩世遣興則哭之笑之”說盡了像八大山人和牛石慧這樣的朱家後代、明朝遺民的人生坎坷、人生態度與政治立場。現在在這座庭園裡有牛石慧的衣冠冢,八大山人紀念館也陳列了牛石慧的作品。
許祖殿大門的對聯是王方宇先生1988年題寫的對聯:
誦南華秋水,追北海高風。
圖15.許祖殿大門的對聯(曹建南攝)
南華,指莊子,據傳莊子曾隱居南華山,故唐玄宗天寶初,詔封莊周為南華真人,稱其著書《莊子》為《南華真經》。《秋水》乃《莊子》中的名篇,此篇最得莊子汪洋恣肆而行雲流水之妙。歷史上有名聯:“東魯春風吾與點,南華秋水我知魚”。“北海高風”,“北海”,指李邕,唐代書法家。李邕少年即成名,後召為左拾遺,曾任戶部員外郎、括州刺史、北海太守等職,人稱“李北海”。李邕能詩善文,尤長碑頌。工書法,尤擅長行書,傳世作品有《端州石室記》、《麓山寺碑》、《東林寺碑》、《法華寺碑》、《雲麾將軍李思訓碑》、《雲麾將軍李秀碑》等。據說,他一生共為人寫了八百篇文書碑頌,潤筆費達數萬之多。他卻好尚義氣,愛惜英才,常拯救孤苦,賙濟他人。八大山人精通老莊,也熟悉李邕,曾經臨過李邕的書法。此聯是稱頌八大山人對老莊思想和李邕書法的精通,及其人格的高潔。
王方宇(1913~1997),1936年畢業於北京輔仁大學教育系。1946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碩士畢業。1955年至1974年,在耶魯大學、美國西東大學任教。1975年榮休。上世紀50年代,王方宇從張大千手中得到一批八大山人的作品,從此他積數十年之力,成為海內外研究八大山人的權威及最重要收藏家之一。
走進許祖殿,當中擺著一口鐵鐘,以前是放在關帝殿的,叫做“青雲譜關帝殿洪鐘”。
圖16.洪鐘(曹建南攝)
此鍾高128釐米,底座直徑95釐米,下半部分有三層圖案:上層為劍、葫蘆、扇子、板……,也就是道家八仙使用的八種兵器,中國文化裡常用八種兵器來指代漢鍾離、呂洞賓、鐵柺李、曹國舅、何仙姑、韓湘子、張果老、藍采和這八位仙人,即所謂“暗八仙”。中層為八卦圖,底層為浪花圖飾。
鐘的上半部分是銘文:
圖17.洪鐘上的銘文
銘文共計豎20行,129字:“神恩普濟青雲譜關帝殿洪鐘系萬曆三十二年袁州府分宜縣招賢鄉登龍里興教院僧圓坎等募化眾姓圓成供於座前因質薄破損住持道人歐陽漢文復募南邑二社三面信生朱瑛朱瑋捐貲重鑄聖德綿長計重六百餘斤祈保閤家安泰爰紀錄以垂地後嘉慶十六年肆月下浣吉旦重鑄省城甘恆興爐造眾姓鹹昌君黎共仰”。據此鐘的銘文,此鍾重六百餘斤,1604年(明萬曆三十二年)造,200多年後,1811年(清嘉慶十六年)重鑄。不過,我倒是覺得這口鐘還是應該放歸它原來的位置——關帝殿。
看完青雲譜中軸線上的三個主殿,我們來到東偏殿,這裡也闢為八大山人紀念館的展室,其門額掛著八大山人書寫的“山房涉事”。八大山人晚年常常在他的畫上欽上“涉事”的字樣,意思是說我的畫不過是隨意之為、率性之作,並不是刻意追求、爭強鬥狠,這表達了八大山人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追求,也是南昌洪州禪“平常心即道”的思想。八大以“涉事”表明其“守道”而不懸空,以道涉畫,以事證道,又不執於事,不空於道,道器不二,知行合一。八大的作品對莊子思想和陽明心學有著深層的貫通。
圖18.“山房涉事”(攝影:曹建南)
對聯也是八大山人書寫的對聯:
蕉蔭有茗浮新夢,
心靜何人讀異書。
對聯下聯第一字,也有人認為是“山”,八大山人紀念館的萬先生認為應該是“心”字。我認同“心”的解釋。
八大山人紀念館老館的最東邊是“鬥姥閣”,據說,“鬥姥”是道教信奉的一尊大仙,稱為鬥姥元君,又稱鬥姆,即北斗眾星之母。鬥姆閣的門楣上方有一石頭門額“無上玄門”。
圖19.“無上玄門”
“玄門”,就是“道教”的另一種稱呼,“無上玄門”跟前面二門背面的“眾妙之門”形成對照。鬥姥閣的外牆上沒有對聯,倒是屋裡的柱子上掛著一幅杭州唐雲先生題寫的對聯:
儒墨兼宗道,
雲泉結舊廬。
此聯是唐代詩人、大曆十才子之一耿湋《題清源寺(即王維故宅)》中的起首兩句。八大山人曾兩次書寫過耿湋的這首詩,一為草書大立軸,一為行楷小冊頁,均為八大書法的精品佳作。
在這個園林的一角,有一片古老樟樹和青綠修竹簇擁起來的林子,靜靜地安放著一座“八大山人之墓”,這是一座衣冠冢,或者說是一座紀念冢,裡面什麼也沒有。據說,八大山人是葬在南昌西山,我曾經到到西山去尋覓過,卻始終沒有看到他的墳頭。
圖20.八大山人的衣冠冢(攝影:曹建南)
相比之下,牛石慧的衣冠冢就小多了。
圖21.牛石慧的衣冠冢(攝影:曹建南)
青雲譜是一座具有南昌特色的江南園林。庭院內外,房屋前後,密密的佈滿了香樟樹、羅漢松、苦櫧樹、桂花樹等幾百年的參天古木,其中有古香樟六株,樹齡380年至500年,有古苦櫧兩株,樹齡500年,有古羅漢松一株,樹齡500年;這些古樹綠葉蒼幹,繁蔭廣被,覆護著青磚灰瓦白牆紅柱的殿宇,格外清靜。
幽靜的園林裡,明朝的萬曆古井就在那裡靜靜地躺著。
圖22.“八大山人紀念館”的院內的“萬曆古井” (曹建南攝)
“八大山人紀念館”的院子裡,密葉篩過的陽光灑在小徑上,明暗閃爍,曲曲幽幽,野趣橫生。一灣荷池倒映著幾籠修竹,魚兒嬉戲,花影搖曳。園外清溪蜿蜒,微波盪漾,溪畔農田阡陌縱橫,農舍炊煙縷縷,環境優雅。
青雲譜的院牆內側嵌有八大山人書畫碑廊,移步換景的迴廊與巧奪天工的石刻工藝,不同於達官顯貴的私家園林,古色古香,人文氣息濃郁。建築與園林的情趣蒼莽野逸,具有典型的文史價值,述說著千百年來的歲月滄桑和文化底蘊。
徜徉在青雲譜這座風景美麗、底蘊深厚的江南園林,感慨萬千。
南昌,這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建城2000多年,歷史攸久,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創造了多少燦爛輝煌的文化。就說南唐時期,南昌是當時的“藝術之都”。南昌有一大批國家級機構,廬山書院是當時的最高國家學術機構,翰林圖畫院是皇家畫院,集中了一批頂尖畫家,董源、巨然、貫休、徐熙、徐崇勳、徐崇嗣、徐崇矩、蔡潤、李頗、艾宣等,群星璀璨,南昌的藝術達到了更加繁榮的高度,南昌的文脈植下了更加紮實的深度。到清初,八大山人更是和羅牧等人組織“東湖書畫會”,開創江西畫派,又把中國書畫藝術推向一個新的高度,後世的江西的黃秋園、陶博吾等藝術家無不傳承了這種文化基因。
青雲譜這個地方,是南昌的文化高地,八大山人是中國繪畫史的一座高峰。八大山人,他給南昌帶來了無上的榮耀與驕傲,給中國留下豐厚的藝術和思想寶藏,而南昌也給八大山人以特別的尊敬與呵護。原來八大山人紀念館老館佔地15畝,建築面積3000平米。2010年,又建成新館、學術中心並對外開放,這樣,八大山人紀念館佔地達40畝,建築面積約1.2萬平方米。多年來,八大山人紀念館和江西文化界、出版界舉辦了多次八大山人學術研討活動和紀念活動,八大山人的作品、思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南昌得到空前重視和傳承。
圖23.八大山人紀念館新館(攝影:曹建南)
八大山人紀念館的新館已經建成。它與老館渾然一體,相映成趣。新館的前面立著一塊水川石,上面鐫刻著八大山人的自題:“渾無斧鑿痕”。
圖24.“渾無斧鑿痕”(攝影:曹建南)
現在,八大山人的影響越來越大,人們除了建了新館,還開設了學術討論室和報告廳。學術報告廳在“綮園”裡。“綮”(qing四聲)的意思是“筋骨結節處”,比喻事物的關鍵。八大山人為自己取過“傳綮”“綮雪衲”的法名。早年有作品《傳綮寫生冊》。大門的門聯是八大山人的草書:
小山靜遠棲雲室,
野水潛通浴鶴池。
圖25.八大山人紀念館“綮園” (曹建南攝)
進了大門,主樓掛著八大山人題寫的“在芙山房”,其對聯是:
飯蔬對客有豪氣,
燒葉讀書無苦聲。
八大山人晚年時,把自己的住處命名為“在芙山房”,也常把“在芙”、“在芙山房”作為自己的名號欽在自己的書畫作品上。
圖26.“在芙山房”(攝影:曹建南)
側殿的門聯是“一榻少塵事,半床餘古書”。
總而言之,南昌青雲譜——八大山人紀念館,是一個有氣場、有磁場的地方。青雲譜這組建築群和這座園林,是江西道教淨明宗的重要道場;是南昌市區僅存的明清古建築群;是極具南昌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築和經典園林;更因為八大山人而成為南昌的一個文化高地和精神家園。
這裡有道家的氣場,更有八大山人的氣場,這裡洋溢著八大的才氣、精神和性格,這裡一個鮮活的靈魂漂盪,這裡有一個偉大的價值閃亮。這裡有八大山人的磁場,更有中國文化的磁場,人們來到這裡,徜徉在江南的園林之中,佇立於八大的作品之前,看著那天井小院的古樹,品味那八大作品的意蘊,會與中國的千年文脈接通,會與中國的文化交流,就會被八大山人吸引,就會受到中國藝術的震撼,就會得到中國精神、中國價值的鼓舞。
在這座風景秀麗、意蘊深厚的園林中,靜靜地立著一座八大山人的銅像,這是1986年為紀念他誕辰360週年而立,由著名雕塑家唐大禧先生創作。唐先生的作品中總能表達自己對人、對世界的想法。唐先生一直堅持一種創作理念,這就是“藝術必須要讓老百姓看懂才有價值”。
圖27.八大山人銅像(攝影:毛翼)
我無數次站在這座雕像前,凝望著八大山人。八大山人身體單薄,衣著簡單,可世道的艱難和生活清苦並沒有影響他的精神世界和價值追求。八大山人目光堅定,面目清秀,有幾分倔強,還有一絲微笑。他的時代是那麼動盪起伏,他的人生是那麼坎坷沉浮,他的磨難是那麼深重不堪,可他的心地是那麼高尚,他的內心是那麼強大,他的追求是那麼執著,他的成就是那麼高聳入雲。
現在,兩棵古樟守護在他的身邊,與他朝夕相伴。而他一直深情地滋潤著他的家園,一直默默地守望著他的南昌。在當今中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又展現出迷人的姿容。新時代的陽光灑落在他的肩上,整個八大,整座園林,一時都亮了。
(注:此文修訂時得到八大山人紀念館原館長王凱旋、副館長萬建懷兩位先生的幫助,圖片除了署名的,也引用了其他先生的作品。在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