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貢村,位於海口市東南部,從市區驅車前往龍橋鎮,再從鎮子西南面鄉道行駛約6公里,就可以看到進村的道路。
自始祖吳泰公於明朝嘉靖年間,由府城薛村遷居此地,子孫繁衍二十餘世,已有500多年的歷史。
明朝末年,走出了第一位讀書人,處士吳靈公後,這座古村落從此跟儒學文脈結下了不解的淵源,就連村名“道貢”也源自於此。
吳氏家族在整個清朝,出了五位貢生,四位監生、六位庠生、一個巡政,其中吳和謙、吳龍海父子均為正堂。兩百多年間,吳氏家族能人輩出,清廷稱其曰“培貢生之道”,意思是為朝廷培養優秀人才的道路,特此賜其村名為“道貢”。
1782年,乾隆皇帝欽賜“三世一肩”匾牌表彰陳氏節孝,欽命史夢琦代為授匾,該匾至今尚儲存完好,高懸於吳氏祖宅的高堂之上。
1881年,1889年,光緒皇帝分別頒兩道聖旨賜吳和謙為修職郞其妻陳氏為八品孺人,賜吳大權為修職郎其妻王氏為八品孺人。
一個小村子,竟有乾隆欽賜的匾牌和光緒賞賜的二道聖旨,如同皇帝親臨,何等榮耀。以至於,瓊州府特意在村門口兩旁各安置一個石鼓,告誡“文官到此下轎,武官到此下馬”。
教諭閣是族中子弟讀書的私塾,也是祭祀祖先的地方。原先是兩進的火山石屋,前面一間是學堂,後面一間是祠堂。學堂前面,還有一個風水池。
幾十年前,教諭閣改建成為村裡的小學,風水池也被平整為學校操場。前院兩側留存著古時拴旗杆的石柱子,相傳是為取貢生以上的後學們準備的,誰考取了就給誰立一面旗。
如今,曾經的小學又改建成了道貢村史館,透過村史村情、羊山民居、民間工藝、書法畫作等內容展示道貢村歷史悠久的文化脈絡。
提及道貢村,三世一肩的牌匾不得不提。那是乾隆皇帝欽命廣東提督、粵政浙江道監察御史兼管兵部武選職方司事,加三級記錄九次史夢琦代為授匾,為瓊山學生員吳儒珍之妻生吳雲章之母節孝陳氏敬題。
吳儒珍英年早逝後,留下了兩個嗷嗷待哺的孩子和年邁體衰的雙親。吳儒珍妻子沒有沉陷於悲傷,毅然挑起一家人的生活重擔,奉養雙親至終,供兩個兒子讀書。
兩個孩子也沒有辜負母親的養育之恩,考取了庠生。她的事蹟感動官府,瓊州知府將她的事蹟奏上朝廷,乾隆特授牌匾表彰這個苦命的女人。
道貢村五百年的故事遠不止這些,但真想了解,不親自走訪一次,是沒辦法真正感受到道貢村蘊藏深厚的文化底蘊,也很難感受到海南先賢們對“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德五讀書”的處世理念的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