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傣味,得先介紹傣族。傣族人民喜歡依水而居,愛潔淨、常沐浴、婦女愛洗髮,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稱。大家熟悉的《孔雀舞》就是傣族舞蹈。在雲南,傣族主要分佈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一般被簡稱為“西傣”和“德傣”,雖然同為傣族,但地域不同,他們的服飾、習俗很多方面依然有著很大差別。
傣族的歷史是十分悠久的。早在公元1世紀,漢文史籍已經有關於傣族先民的記載。唐宋文獻稱為“金齒”“黑齒”“銀齒”“繡腳”“繡面”“茫蠻”“白衣”等。元明時期仍被稱為“金齒”“白衣”。“白衣”又寫作“百夷”“白夷"“伯夷”。清代以來稱為“擺夷”。另外,越南史籍稱傣族為“哀牢”;緬甸史籍稱傣族為“撣”;印度史籍稱傣族為“阿洪姆”。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政府將分佈在各自境內的傣族分別命名,泰國、越南、柬埔寨稱做泰(Thai),寮國稱做老(Lao),緬甸稱做撣(Shan),中國稱做傣(Dai),印度稱做阿洪(Ahom),但均自稱Tai。
傣族竹筒飯,真的很香
傣族主食以大米為主。德宏地區吃粳米,西雙版納等地愛吃糯米,通常是現舂現吃。傣族著名的香竹飯又稱竹筒飯,即把糯米放在香竹筒裡,用水浸泡15分鐘後,用火烘烤而成的。吃時,捶打竹筒使之變軟,竹筒內壁的竹膜便貼在飯上,用刀一剖兩半,香竹飯便脫竹而出,香氣濃郁,飯軟而細膩。
菠蘿米飯
現在全國各地小吃街上總有幾家賣菠蘿飯的,你可知道正宗的菠蘿飯是屬於傣味嗎?傣味中菠蘿紫米飯,是西雙版納小有名氣的一道菜餚,同屬熱帶水果的菠蘿,紫米飯是傣家糯米飯的其中一種,去掉菠蘿蓋,掏去菠蘿心,放入紫糯米,再用高溫沸騰的熱水蒸煮,鎖住了菠蘿的甜、紫米的黏稠,烹調時間越久,其香味已經在鍋裡無法抑制,其味清甜可口,並有補血潤肺之功效。
除了這種有些名氣的米飯,傣族同胞外出勞動時常在野外就餐,他們就用芭蕉葉盛一團糯米飯,隨帶鹽巴、辣子、酸肉、燒雞、喃咪、青苔松即可進食,都是地道的有機食物,就連“包裝”都是原生態的。
傣味要酸的爽口
傣族同胞喜歡酸味食物,無酸不成餐已成了傣族的飲食習慣,“酸擺夷”的稱謂便是由此而來的,以酸見長的傣味已成了傣族飲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傣家人認為,吃酸的心爽眼亮,有助消化,多吃酸的可以消暑解熱。傣味的酸,則要酸得爽口。如酸扒菜、酸醃筍、酸醃魚、酸肉、酸木瓜煮牛肉、酸筍煮雞、酸帕貢菜、碎汁醃菜等等都是傣味中富有特色的酸菜系列。
香茅草燒烤系列
燒烤全國都有,但云南的烤法與眾不同,今天且不說雲南的烤韭菜、烤茄子、烤豆腐,先說倆“硬菜”,也是我在雲南時百吃不厭的珍饈美饌,說到這裡,我且去擦擦口水……
香茅草烤雞,是將雞洗好放在火炭上烘烤至六成熟,再剔肉捶碎,灑上調味料攪拌均勻,用香茅草捆好,竹片夾起放在火炭上繼續烤,那種草木清香的味,永遠忘不了。還有香茅草烤羅非魚,先用當地生長的青竹片夾住魚,用明火烤,因此既有烤肉的香,又有竹子的清香,然後再用熱帶雨林盛產的香茅草和香菜捆好繼續烤,所以當羅非魚放在桌子上時,一股濃濃香茅的香味撲面而來。
來一盤蟲蟲,嘎嘣脆
傣家人還愛吃昆蟲。傣族地區潮溼炎熱,昆蟲種類繁多。經常食用的昆蟲有蟬、竹蟲、大蜘蛛、田鱉、螞蟻蛋等。是不是聽著就有點嗆得上。尤其是竹節蟲比較多。人們在竹林中尋覓到被竹蟲鑽蛀的竹子,順著往上一節剖開,竹蛹就在其中,多時一個竹節裡可得到一小碗。將取出的竹蟲蛹剁細,加上炒米粉和佐料,以生菜沾食,亦可用水稍煮一會,撈起用油煎食,還可與雞蛋一起炒吃,香脆可口。
傣家人還食用螞蟻蛋,都是生長在樹上的大黃螞蟻所產。螞蟻蛋主要是涼拌,洗淨後放在沸水裡燙熟,然後加入蒜、鹽、醋等調料,再加上自己喜愛的蔬菜即可食用。
作為雲南人的傣家人,吃辣也是必須的。而且要辣得過癮。在德宏一帶生長著沖天辣、小米辣、象鼻辣、花呆辣、燈籠辣等等,可說是辣中之王,而以辣味為作料烹飪的菜餚也是傣家人的一大飲食特點,蘸水碟少不了小米辣,燒牛肉絲、南純秀、巴純、肋純都以辣為特色。
這些只是傣族的一些美食,雲南還有二十多個少數民族,還有很多美食,所以不要一提雲南,就只知道米線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