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瘦羊
◐
維摩寺,又名“維麼寺”。
村民說:俺們本來就叫“維摩寺”,有人為了書寫方便就成了“維麼寺”,不知何時起鎮裡、縣裡的官方檔案上也“麼”“摩”兩用。所以,無論“維摩寺”還是“維麼寺”都是俺這一個莊。
維摩寺村位於四里店鎮的南部邊緣,是該鎮的交通門戶,四(裡店)柳(河)公路穿街而過,與清河、袁店、柳河、廣陽四個鄉鎮順暢通達。
就是在古代,這裡也是舉足輕重的商貿通道,相傳光武帝劉秀起事前夕,在此地山勢的掩映之中建立馬場養兵蓄銳,留下了今天的“馬場”自然村;民國時一度成為客棧林立的車馬店鋪聚集地,商貿一時間繁盛無比。
站在南山頂上向北望:四面的山勢包圍著維摩寺村,蜿蜒成“S”形狀的趙河水穿村而過,恰如一幅生動的天然“太極圖”。據村民們說:戲曲《馬龍造反》就是在維摩寺北面的青龍山發生的真人真事。
此處東山狀若龍頭。傳說不知在哪個朝代(也許是“馬龍造反”之後?),“國師們”發現此地為將要出新皇上的“龍地”,就在北、西、南三面山上各建一座塔,在東面龍頭山上單建一座“文昌閣”以鎮之。因此,當地人才變得庸庸碌碌起來了。
如今,三塔一閣具廢,僅剩茶餘飯後的談資。
揹負著如此之多的奇聞傳說,對於任何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村而言,都是值得永久誇讚和炫耀的資本;然而,對於維摩寺村而言統統是小菜一碟,不值一提。
因為他們還有更大的靠山:被譽為“詩佛”的唐代大詩人——王維!
王維被稱為“詩佛”,不僅是他的詩風曠達灑脫,親山近水,禪意悠然,還因為他天生就有一顆佛心。王維名維,字摩詰,號摩詰居士,出自佛教《維摩詰所說經》。據說其父母都是虔誠的佛教徒,王維自幼耳濡目染,一生向佛。
據《方城文史材料》記載:公元745年,王維遷侍御史,出使榆林、新秦二郡,其間在南陽偶遇菏澤宗創始人神會大師,二人有過一次難忘的“佛交”;
五年後的公元750年,因為母親去世在家守孝的王維,到方城縣拜會好友韋明府,正趕上神會大師在方城“維摩院”講經佈道,就這樣,政府要員與佛教大師在方城維摩寺實現了“第二次握手”……
見面後,王維還利用自己的“職務便利”,為“維摩院”(也有說當時叫“泥茅寺”的)爭取了大量擴建修繕資金,故事背景便是今天的“維摩寺”。
自此以後,更多的版本和傳奇不斷地描繪和強化著王維和維摩寺的親密關係,時間,地點,人物的巧妙融合,就此成就了一個深山小村。
維摩寺恰好建在趙河“S”彎的第一個彎裡。這個60多畝土地的彎彎裡整個就是寺院的佔地。寺院的來歷眾說紛紜,基本脈絡為:初建於隋朝,唐宋元明清期間多次重修,興盛於元明清。
寺院到底建於何時?就連“正規的”所謂文史資料中,採用的也是“相傳”和“據說”,均無文字和實物予以佐證。現任村支書董國方提供的一塊方形石碑上這樣記載:開山住持裕州僧判開公之墓!
宋代州設僧判,位居僧正、副僧正之下,是管理佛教事務的僧官。元代至大四年(1311)二月,仁宗登基,下令廢。
宋朝至元代中期有“僧判”一職,可見“僧判”一職在歷史中留存的時間並不長——這塊方碑,便是關於維摩寺可見到的唯一最早的文字和實物佐證了。
解放後,方城縣袁店區政府所在地就設立在維摩寺內。方城檔案局保留有一張“方城縣袁店區政府全體同志於維摩寺合影紀念”,拍攝時間為1951年5月。
整整七十年過後,筆者再次來到當年他們合影的地方,將兩張圖片合在一起觀看,滿眼盡是滄桑。
袁店區政府廢止以後,維摩寺又成為了村小學(建於寺東),高峰時含初中學生共200多名,現僅有20餘名小學生就讀。
文革時,維摩寺大殿作為“四舊”代表被拆除,利用拆除的磚木就地將寺院西部整個改為糧站,剩餘的磚木用於建設四里店公社人民禮堂。
當時,寺南邊的古戲樓石柱子上刻有“忠義在人心傀儡場中寧盡假,衣冠非土偶鬚眉動處儼如生”對聯一副,某“進步青年”為表達對文革的衷心,親手把文字從石柱上砸掉……
五十年過後,戲樓石柱和那位青年具在,只是,青年已經成為了一名七十多歲的長者,雖然石柱不能復原,但他親眼看著一副新作的木刻對聯,重又被懸掛到了原處。
歷史的悲喜劇在反覆的上演中,變幻著劇情。倒是王維死後,寺院僧人將王維用過的衣物、用具等一同埋掉,並舉行了盛大的儀式,修建了一座王維“衣冠冢”,送故人歸天。
維摩寺村民還自發地為王維世代守墓——這就是今天的王墳自然村的來歷。
王維祖籍山西祁縣,生於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死後葬於陝西藍田。在方城,本來“獨在異鄉為異客”的王維,卻早被維麼寺村的村民們視為族人、家人、親人和自己人了,誰若是想把他們和王維分開,可“人人得而誅之”。
因為,王維的名人光環已經在這裡默默地照亮了一千多年,只要有這道光環的存現,維摩寺村的歷史脈絡就是透明的,光彩的。(2021年11月29日)
四里店維摩寺村基本情況
1.行政村名:維摩寺村
2.包含自然村:
王墳(唐朝詩人王維衣冠冢所在地)、河北莊、河西莊(含柳樹莊、盛家莊、劉家莊、李溝)、河南莊(含馮莊、張莊、陳莊三個小村,馮莊有個村民起名就叫“馮張陳”)、河東莊(含戲樓崗村)、馬場(相傳王莽趕劉秀時,此處為劉秀的養馬場)、皇路廟(住二戶居民)、燈盞窩(含“錢家莊”。因村邊有一小山酷似古代油燈的燈臺,故名)、維摩寺(行政村、維摩寺寺廟所在地)、石碑地(相傳為早年村中高姓祖墳所在地,立有多處石碑,故名。石碑於文革期間被毀,今無存。)、汶泗莊、銀洞溝(含下莊、中莊、上莊三小村。銀洞溝山中富含鉛鋅,在古人眼裡鉛鋅酷似白銀,故名)。
全村大小村落二十餘處,一些村落只有一兩戶居民。
3.人口
全村600餘戶,據2020年10月全國人口普查資料:該村人口為2147人(含30餘戶常年在外務工或者工作,但戶籍仍然保留在村裡的居民),共有漢、回、苗三個民族。據村支書董國方介紹:人口普查一年來,村裡死亡人口大於出生人口,人口呈“負增長”趨勢。
4.姓氏
劉、邢、張、董、馮、李、王、雷、陳、臧、盧、蘇、孟、黃、方、高、吳、孫、宋、秦、楊、馬、崔、郭、戶、齊、朱、喬、申、景、餘、康(紅顏色姓氏均為不足十戶的村民)
“潘”姓剛剛從村中消失。
5.地形地貌。以山地為主,有名稱的山包括東部和尚坡,南部馬家坡,南部元寶山、空洞山,西部大寨山、北部青龍山等。趙河蜿蜒成S狀從村中穿流而過,水面寬闊,河水常年流淌不斷。
6.邊界:東邊與四里店鎮青石坡村、清河鎮楊莊村和榆林坪村交界;南邊和柳河鎮程莊村、邊莊村、宋莊村接壤;西北部同四里店鎮郭溝村、秦家莊村為鄰。
7.耕地。全村可耕種土地為1930畝。
8.作物。農作物以冬小麥為主。冬季種植小麥、油菜等,夏秋農作物有紅薯、玉米、高粱、綠豆等。經濟作物以花生為主。
9.經濟狀況。據村支書董國方介紹:民國時期,維摩寺地處武漢至禹州中藥材商貿交易的“捷徑”之地,村中有數十家車馬店,供來往客商和騾馬、駱駝等牲畜留宿,當時經貿較為活躍。改革開放之後,因村中的山上有鉛鋅礦藏,被外地開發商在山上開發了數十個礦洞,建設了兩個浮選廠,村裡不少勞動力解決了務工問題,常年居住在村裡的外地客商就有六十多人,經濟一度較為繁榮。近年來,當地政府為保護生態環境,關停了所有礦口。
現在,村裡有兩個木材加工廠(主要生產板材),兩個較大型的超市,均為私營。全村青壯年勞動力幾乎全部外出務工,當下,外出務工成為了村民們的主要經濟來源。
10.脫貧情況。目前,全村檔案脫貧戶70戶118人;新增脫貧監測戶5戶18人。(注:新評選出的貧困戶官稱“監測戶”。)
*作者︱瘦羊:原名董振群,就職於河南省方城縣供電公司,自由撰稿人,離崗後沉迷於山野溪畔,徜徉在字裡行間,自得其樂。「青眼有加qyyjtcq」專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