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演藝、全息互動投影、沉浸式存量改造、夜間光影秀……如今,在數字技術的支撐下,各種沉浸式體驗如雨後春筍般滲透到了演出場所、文化園區、旅遊景區等各種場所,“沉浸式體驗”正在成為拓展文旅產業發展領域、引領產業未來發展方向的重要內容。以技術為支撐,以文化創意為主導,創新構建沉浸式互動敘事的體驗場景正逐漸成為文旅體驗的核心競爭力。作為閱讀本文你或許可以獲得一些新的觸發和啟示。
本文為重慶奧雅可是文化發展有限公司、重慶可是機構總經理-城市更新主理人陳一中老師在2021海南國際文創周沉浸產業賦能城市更新論壇主題論壇上的演講,內容有刪減和調整。
01 當代藝術——讓人沉浸在另一個“次元”
沉浸產業如何提升商業空間價值?作為一個文旅、文創、沉浸式的實踐者和探索者,我們奧雅可是有著自己的獨特理解和通路,希望透過這次分享和各位交流可是機構在這些領域改造創作的基本思路和價值觀,找到我們的同路人。
我研究生畢業於油畫系,但我不畫油畫。下圖是我畫的最後一副照相寫實作品。“照相寫實”將生活中“不可能”被畫出來的物品、人物、形象或材質拍成照片後,再用油畫的技法繪畫出來。這副畫我畫了四周,每天畫到凌晨兩點,最後它成功地磨滅了我對“繪畫”的幻想。因為畫到最後和照片一樣,繪畫的意義又在哪裡呢?至此以後,我的創作方向也逐漸轉到了實驗影像。
如今,每個人都是斜槓青年,每個人都有各種各樣的身份和經歷,而當代藝術一直是我最喜歡的標籤,因為當代藝術透過攝影、影像、裝置、行為、空間和場景等一系列的豐富媒介,將其進行獨立或融合使用,對人類的日常生活與現實進行觀察、提問、反思和思考。他為我們重新認識這個世界,提供了特殊的通道。
下圖是南斯拉夫著名藝術家阿布拉莫維奇和烏雷在1977年創作的行為作品,兩個人將頭髮綁在一起17個小時,期間吃喝拉撒都在一起,到了實在不能忍受的程度才把頭髮解開,迴歸正常關係,這個作品叫《時間裡的關係》。
下圖是美國當代藝術家桑迪在1981年創作的作品,那時沒有PS,沒有特效,他用非常複雜的方式創造了一個景觀裝置,隨後進行拍攝創作,從而探討人類和生命之間的衝突和關係。
下圖是英國藝術家達明安在1991年創作的作品,將一頭大白鯊放進一個裝滿福爾馬林的玻璃盒子裡,這個作品取名為「生者對死者無動於衷」。
在當代藝術的“創意”面前,我們顯得很“弱”。因為當代藝術在家在創作每一件作品時,都在用靈魂拷問的方式讓我們反思日常和生活的現實。
下圖是克里斯托夫婦和德國國會耗時25年的探討談判,用兩週的時間包裹的《包裝國會大廈》,最終吸引了全球超過500萬人到達現場觀看。
“當代藝術”其實也是一種沉浸式的遊戲。
其目的是讓人的精神脫離日常經驗,沉浸到另一個“次元”,從而換一個角度去思考我們的現實與未來。為了更好地“脫離現實”,人們還建造了下圖這種場景,我們將其稱之為“白盒子”。大家進入這個場景後彷彿脫離了現實,可以更好地欣賞作品。但很遺憾,白盒子和當代藝術至今仍然是少數人的娛樂,對大眾來說仍然是一種“失敗的沉浸”。
如今,大家會吐槽劇本殺像開會,密室裡被鬼追很累,可是為什麼沉浸式產業增長那麼快?為什麼還是有那麼多年輕人追逐“沉浸式體驗”呢?對於很多人來說,日常生活代表著重複、忙碌和工作,日常生活當中需要面臨學習、工作、生活家庭中的瑣事,而Z世代的年輕人,需要透過新的沉浸式來擺脫日常的枯燥與乏味。在當今產品過剩、資訊過量、城市同質化嚴重的社會景觀下,城市更新不是要“翻新”老廠房、老社群、老村落的樣貌,而是要真正創造沉浸式的新場景、新內容、新文化,才能夠把年輕人留下來。未來真正的城市更新和商業競爭的核心目標一定是年輕人。沒有底層邏輯,沒有能留下年輕人的內容,那一座城市的持續發展,一定是個問號。
02 在地化創作——提供一種當下的“沉浸”
奧雅可是作為城市更新和鄉村振興的存量資產綜合運營商,在2014年開始在重慶深耕城市更新和鄉村振興領域,先後打造了對應老廠房更新的TESTBED2貳廠、老街區更新的仁愛荒野劇場和鄉村振興的大觀·原點。相對於普通的復建、仿建和推平重建,我們對於城市更新更像是用在地化的創作方式不斷地實驗、創作和改造。
我們的第一個實驗是TESTBED2貳廠,這是以特殊的當地人為核心,強調人和人之間的互動、補充,支撐的生態系統。2014年前,重慶還沒有一個可以真正聚集大家一起來玩,真正地把文化、藝術和商業融合在一起的地方,因此透過打造貳廠開啟了我們的實驗。下圖是我們在2014年剛剛進入老廠房場景,十分破敗,但對我來說場景裡的每一粒垃圾,每一個破敗的廠房都是裝置藝術的素材。
下圖如同一個當代藝術的現場:一個空空的座椅,在空曠廠房中間似乎在等待著下一個演員坐上去開始演出。
下圖是花園裡的一片廢墟,這樣的野性和節奏代表的正是這個時代的一種現場:雖然雜亂,但充滿張力。這個被埋藏的老廠房最打動我的地方就是眼前這一個個暗藏生機的場景。
貳廠擁有大大小小十幾棟不同年代的廠房,讓我感興趣的是下圖這些微小的肌理。這些都是老廠房最寶貴的財富和素材。同時可以在其中找到無數的符號:掉在地上的銀票、停擺的鬧鐘、破舊的玻璃等等,每一件物品都是創作的素材。
歷時三年改造完之後,朋友來到貳廠,第一感覺好像也沒有什麼變化。這說明我們把這個地方保護得很好,保留了老廠房原有的生命力和樣貌。我們保留了下圖的天台,電影《從你的全世界路過》將其作為取景地,電影放映後,觀眾都在尋找這個天台。
我們在保留的基礎上,新建瞭如藝術品一樣的廊橋、平臺、改造各種灰色空間,打造夜間的沉浸式場景。
下圖是我們和四川美術學院、國家藝術基金專案合作的“光藝術”裝置作品展。
我們把收集回來的廢品製作成裝置藝術放置在每一個角落,變成年輕人的打卡場景,在這個空間裡的一步一景都可以看到非常多的創意和想象不到的靈感。
從2016年正式開園到2021年接遊客達到1200萬,這不僅僅是一個特殊場景,也創造了非常多的內容。目前入駐、孵化的特色文創商業品牌接近100個,以酒店、餐飲、文創產品、零售、體驗工坊、藝術中心、活動中心等豐富的線下體驗商業為主,充實了這個特色場景。
這裡每週還會有各種各樣的重磅活動,例如央視2018年的全球新聞峰會晚會;同時我們也和重慶本地的戲劇社和沉浸式的團隊合作,例如下圖是2016年時我們與MAX伯爵合作的《王國的命運》。
下圖是2020年疫情後我們和成都的化工廠、音樂劇社策劃的戶外沉浸式音樂劇《Lala Land》,吸引了非常多青年人群到現場參與和體驗。
2021年我們繼續在改造下圖的老廠房,計劃在天台新增一個迷你小劇場。這不僅是表演空間,同時在這座城市裡也是一個藝術裝置和精神堡壘,裡面的小廣場可以容納約一百人。
在貳廠裡,我們嘗試透過一種開放和留白的方式,讓歷史、當下與未來在這裡形成對撞,透過在地化的創作,突出特殊場景中新舊之間關聯性和戲劇感,給到訪者提供一種當下的“沉浸”。
我們的第二個實驗是“仁愛荒野劇場”。劇場位於渝中區核心地段,重慶市文旅地標專案“山城巷”內。原址是1902年原法國總領事館以及仁愛堂附屬建築,佔地面積約四千平米,場地現存部分法式建築的殘垣斷壁和一座歐式教堂鐘樓。我們專案的最大特點是“真實”,大家剛剛進入山城巷(下圖)的場景裡,就會感受到這個城市真正的煙火氣和原汁原味的場景。
山城巷重點保留了現場的老小區,老建築,透過微更新的設計和改造手法,邀請青年建築設計師共同參與。下圖左邊是年輕設計師做的新建築嘗試,與原有場景形成和諧而自然的對撞。
在我看來,場景中的垃圾、雜草和破敗的場景代表著一種“野生的力量”,下圖是從前四川省重慶中醫學院的門診部入口,雖然已是殘破斑駁,但它確靜靜述說著過往的故事。
2020年春節,我們打造了荒野花園主題快閃專案,吸引了無數年輕人和網紅前去打卡,透過快速的改造令這個場景既有場景感、現代感,也有未來感。
同時,我們和重慶本地的戲劇社合作策劃“立杆點燈”活動及沉浸式戲劇表演,為新一年祈福。
目前我們重啟了對於荒野花園的設計和改造,它將成為重慶首個戶外荒野主題沉浸劇場。在這個劇場裡,我們利用在地場景+在地文化+開放空間,以教堂為舞臺,以城市為背景,以荒野為主題,期待與國內外優秀的演藝、戲劇、遊戲合作團隊,聯合打造以特殊場景為核心的沉浸式互動演藝作品。
我們的第三個實驗是“大觀·原點”專案。這是以中國傳統農耕文化為本,以傳統曆法、節氣、及南川本土特色為基本元素,依託本地“十二金釵大觀園”優質條件,以特色景觀+藝術裝置+遊戲互動的方式,打造沉浸式自然劇場專案。
這個專案最有特色的是山頂上的圓環建築,未來將被建造為酒店,在夕陽下像外星之物降落在鄉村裡,形成極具未來感的對撞。
以圓環為核心,我們同樣策劃了一個沉浸式的遊戲,遊戲的場景就在這些時光的隧道、廊橋、竹林的劇場、森林和神秘的花園裡,這個專案會在2021年末對外開放。
在我看來,在地化的創作和沉浸式場景的打造,需要的是深入解構在地文化,充分保留現場機理,在還原歷史的基礎之上重構現實,用在地化的創作理念,重構沉浸式特殊場景,不斷為青年人群創造沉浸於當下的優質文旅內容,謝謝大家。
*圖片來源於演講者
文章較原演講有刪減補充
經演講者稽核釋出
-END-
整理 版式/ 啊盈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