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前和孕期婦女不良營養狀況與圍產期母嬰不良妊娠結局相關,特別是肥胖和糖尿病可作為兩個獨立風險因素,可導致妊娠期高血壓、早產、流產、巨大兒、胎兒畸形、死胎死產等。另外,低體重、消瘦、低血糖、貧血亦可導致如早產、流產、低出生體重兒等。
因此,營養一定是優孕、優生的物質基礎和保障。
生命早期營養影響後期生命質量:
從1988年Barker提出的“成人疾病的胎兒起源”學說,到1998年Lucas提出的”營養程式化“概念,以及到2005年提出的“健康與疾病發育起源”學說(developmental origins of health and disease,DoHaD),幾個不同的學說實際上說明同一個問題或現象:即在發育關鍵期或敏感期也就是出生前(孕前和孕期)以及生後早期的營養狀況(2歲以內)將對機體或各器官功能產生早期和長期的影響。
早期影響:表現在生長緩慢、營養不良、體成分變化、蛋白質/脂肪/肌肉等貯備不足、骨礦物化程度不足、大腦細胞和結構變化、以及營養物質代謝受影響等。
長期乃至終生影響:表現在認識和學習能力下降、體力和免疫功能/抵抗力下降以及機體對不利營養環境的適應導致胰島內分泌功能和結構改變以及靶器官對胰島素敏感性下降,並持續至成年期,從而出現成年期各種代謝綜合症,如肥胖、胰島素抵抗、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早老、腫瘤等(如下圖)。
在DOHaD 理論基礎上,研究認為從懷孕開始的胎兒期(280d)到出生之後2歲(720d)這一時期是可塑性最強的階段,是生長髮育的第一個關鍵時期,對人的一生起到決定性作用,這1000d 被稱為“生命早期1000天”,是預防成年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機遇視窗期”,對全生命週期的健康具有深遠的影響。
好的開端等於成功了一半。因此育齡期夫婦從孕前數月、甚至數年就應該開始改善營養狀況和生活方式,從備孕期開始保證合理膳食和均衡營養,並將平衡的膳食營養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貫穿生命全週期。
孕前營養準備:
孕前營養健康狀況與孕產婦和兒童健康狀況密切相關,其影響可跨越幾代。既往研究通常將備孕期定義為孕前3個月,還有研究將備孕期定義為“開始任何可能發生懷孕的無保護性行為前至少1年”。
1、孕前營養準備的目標:
(1)透過營養干預清除基因損傷。
(2)保證理想妊娠提供適宜的營養環境和精神-心理準備。
(3)確保胎兒的生理成熟度。
備註:
國際學術界對理想妊娠的定義是:
①足月產、大小和體成分適宜健康新生兒;
②孕婦體重、體成分和體力活動穩定健康。
2、孕前體重和體重指數(BMI)管理:
體重過低或超重/肥胖的男性和女性,生育能力都會降低。可以透過膳食及生活方式將孕前體重控制在合理範圍,健康成年人的BMI 為18.5-25.0,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妊娠結局。
孕前婦女超重/肥胖或者體重不足,一方面會影響正常受孕,嚴重者導致不孕。另一方面,增加不良妊娠結局的風險,包括早產、先兆子癇、妊娠期糖尿病、剖宮產、產後出血、巨大兒、大於胎齡兒、小於胎齡兒、低出生體重兒等。
除育齡婦女外,育齡男性的營養健康狀況同樣也會對子代健康產生重要影響。如育齡男性BMI升高會導致精子活力降低、精子異常增加、精子活性氧水平升高以及血清睪酮降低等,繼而透過影響精子的質量和數量以及生育能力使子代成年心血管疾病、代謝性疾病、免疫疾病以及神經系統疾病的風險顯著增加。
3、孕前營養準備內容:
備孕期(至少孕前3個月)父母雙方對各自的營養、健康狀況進行檢查、調整,使身體的狀況儘可能達到最佳狀態,以利於胎兒的生長髮育。孕前營養準備包括以下幾個內容:
(1)雙方停止吸菸、喝酒,尤其是男性。
(2)合理營養,尤其女方加強優質蛋白(奶類、全蛋、魚、牛肉、羊肉等)、微量元素(貝殼類,果仁類等)、維生素(新鮮蔬菜、水果等)的攝入。少吃、不吃刺激性食物(辣椒)、臘制食物及加工食品。必要時補充微量營養素。
(3)生活規律、勞逸結合,避免過勞、熬夜。
(4)促進精神衛生和心理健康,保持情緒平和、愉快。
(5)定期體格檢查及營養評估,及早發現不良環境危險因素或疾病,及時進行治療。
(6)預防各類疾病,特別是呼吸道感染。在呼吸道感染時,許多病毒可以引起胎兒畸形,先天性缺陷,流產。
(7)不要住在新油漆、新裝修、汙染嚴重的房屋和環境中。
(8)加強易缺乏營養素(如碘、葉酸等微量營養素)的補充。
對於計劃妊娠的夫婦,應加強對孕前營養健康的認識,為有計劃妊娠和優孕做好充足準備。相關專業機構應提供切實有效的孕前健康支援和營養干預措施,如開展孕前營養評估、體重管理、補充微量營養素、進行食品營養強化、建設孕前營養門診等。
好訊息:我開通微博啦!
開啟微博,搜尋使用者“——兒童營養劉博士”就可以找到我,我會定期更新育兒小知識。歡迎大家來微博找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