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範曉雲
作為呼吸與危重症學科的醫生,雖歷經多年,我仍覺經歷尚需磨鍊;但是,作為一名肩負傳道授業解惑的老師,卻又想說點什麼,傳遞給正在默默奮鬥的年輕追夢人。如果可以讓你們在未來的從業生涯中理清思路,少走些彎路,也就算是我的初心達到了。
感恩
我於 1994 年正式走上呼吸科崗位,初出茅廬,還是個對一切充滿好奇、對將要從事的工作摩拳擦掌,對未來充滿信心與希望的小姑娘。從第一次為患者取動脈血氣的戰戰兢兢,到手法熟練地對病患進行胸腔穿刺,再到如今氣管鏡下各種操作的從容不迫,以及對各類危重症呼吸疾病患者的緊急有效地處理,實踐在不斷向前躍進,每一次進步背後都凝聚著數次失敗嘗試後的汗水。很感謝我的導師龐玉英教授、劉榮玉教授,感謝我的母校安徽醫科大學,太多優秀的前輩專家們曾在這裡留下過印記,為了患者的利益與死神和病痛較量博弈。一代代安醫人為了理想篳路藍縷、前赴後繼,醫院創始人之一郭琦元先生,變賣所有家當,幾度在炮火摧殘下的廢墟中重建醫院,並立下“醫學為救生強身之血,國家之強弱胥於是系”的宣言,醫院前輩張錫祺先生,書下“唯有善人,才能良醫”的座右銘,並努力踐行一生。我從這些老一輩專家學者們身上學到的不僅僅是醫療上的經驗和本領,更多的是他們對待科學的態度,對待病患的慈悲之心。
總是不能忘記我的導師對我說過的話:用感恩的心,做感恩的人。確實如此,感恩不只是一種禮儀,更是一種健康的心態。作為一名臨床醫生,只有懂得感恩,才能真正體會到幸福的存在。這份感恩,有導師,有同事,有家人,更有患者。沒有導師的培養與支援就沒有我的今天,從醫二十餘年,每年都會有一些難忘的事情,有時看到數年前治療好的患者來隨訪或者帶著熟人來看我的門診,真的特別感動,或許這就是很多醫生一直堅守崗位的初心所在。我們更要感恩祖國母親,無論您被波濤洗過、長風掃過、暴雨淋過,我們中華兒女的身上永遠充滿您淳樸的氣息和自豪的氣概。我們必須努力讀書、勤勉工作,為健康中國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傳承
光陰荏苒,如白駒過隙。猶記得 15 年前的一個下午,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免疫實驗室留學的我,那個下午實驗做錯了,倔強的我為了證明自己,立即重新再來一遍,結果做到凌晨兩點,地鐵也沒有了,只能獨自一人在實驗室裡熬了一宿,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的情景還歷歷在目。那時每一分鐘都覺得好值得,不斷學習、不斷進步就是每天的必修課。確實這一路走來,教會自己更多的是追求極致的精神——不怕吃苦,竭盡全力實現心中的目標。
如今,我雖已年過不惑,身邊也圍繞了一群求知若渴的學生們,但在與他們的接觸中,我更願意拋卻導師的身份,與他們成為友人,甚至知己。學術問題上,我竭盡所能為他們解答困惑,幫助他們理清思路,提供一切可以達到的便利;臨床工作中,我希望這些年輕人能夠“先做人,再做事”,因為唯有大愛才能大醫,只有大醫才能精誠,技術上的弱項可以透過學習來彌補,而身為醫者的慈悲,只能透過言傳身教來令他們有所體會。這是我們要真正去感悟、去傳承的東西。
對每一位進入科室的年輕醫師,我都要求他們時刻保持汲取、過濾和更新知識的能力。透過對系統知識的不斷完善,在臨床工作中不斷總結經驗,對診療做出最恰當的判斷,儘可能減少誤差發生。作為一名醫生,為了真正接近優秀,不管是情感上、體力上、能力上都要有巨大的付出,而我一直在跋涉中。
從業多年來,我從未敢放鬆對自己和學生們的嚴格要求,我也特別想告訴年輕的醫師們:醫路漫漫,神聖且嚴謹,選擇了此行,唯有踏實勤勉,才能真正把診療工作做細做好。所謂大醫精誠,就是要拿出願意為之奉獻一生的心態來對待,之於患者,我們是曙光,是希望,是能帶領他們走出病痛的引路人,在診療的每一個環節,我們都必須嚴陣以待,如履薄冰,無論是方案的選擇,還是具體的術式操作,都必須仔細斟酌,反覆推敲,力求分毫不差!
使命
從一名懵懂的醫學畢業生成長為博士研究生導師和學科帶頭人,同時擔任很多社會兼職,職位和角色的變化意味著我將肩負更多的責任和使命,從幕後行至臺前。除了日常的接診和處理在院病患,我還需負責帶領科室繼續向更高的起點邁進,把醫院八十多年積澱的文化傳承下來,把更多更先進的技術引進和傳播下去。
近年來,在科室成員積極努力和醫院的大力支援下,我們科已經掌握了成熟的纖維支氣管內窺鏡技術、肺內小結節的射頻消融技術等肺部腫瘤的微創技術,以及疑難危重症呼吸系統的疾病的診治,部分技術並處於國內領先地位,不僅為本院提供相關技術的診療支援,也一直在為省內許多下屬和基層單位培養纖支鏡和射頻消融技術操作人才作出積極貢獻。對於每一位來我們科室進修學習的人員,我們都能做到毫無保留、言傳身教,手把手教習,直至他們可以準確、熟練掌握此項技術為止。不僅如此,我們還在不斷地同國內國外的同道們加深交流,在學術和臨床兩方面提升自身的水平和影響力。
我深信:醫學的發展不僅需要高層次人才的研究推動,更離不開諸多基層醫療人員的繼承和發展,作為一名資深醫者,我能做的,除了不斷完善自身醫療水平外,更多的是作為一名傳播者,一名“搬山人”,把我們所掌握的技能和方法毫無保留地傳授給更多的醫護人員,為更多患者帶去福音。現在,我與省內外許多醫療單位的人員都保有密切聯絡,經常交流溝通,相互取長補短,並積極致力於在各醫院間搭建橋樑,建立各種互助合作專案,努力將“醫國醫民、仁醫仁術、創業創新”的醫院文化精神踐行到底。
“一個學科僅僅是一個人的優秀是不夠的,需要整個團隊的支撐。”梁啟超先生曾落文《少年中國說》:“若我少年者……前途似海,來日方長。”我們呼吸與危重症學科當前正處於蓬勃發展的大好時機中,衷心祝願各位同道們、更多的年輕醫師們,在呼吸與危重症這條漫漫醫旅中,永葆少年心,共同攜手行,在救死扶傷的五線譜上,譜寫出更多更美的華章。
本文選自由中國醫師協會呼吸醫師分會青委會、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青委會與《醫師報》社共同策劃出版的《少年呼吸》一書。書中精彩內容將陸續刊登,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