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群眾看病多一些便利、少一些負擔。”黨代會報告中的這句話,寫到了基層醫生的心坎裡,也讓我回想起自己從醫時的初衷。
梅村地處嵩山南麓,因為偏僻,村民們一度看不了病。我12歲時,一場流行性腦膜炎奪走了我年僅2歲的妹妹,那時我便立志學習中醫,用醫術治病救人。
窮苦的農家孩子走上了學醫路,離家越遠,我越能體會到鄉鄰們的期盼;學成歸來,我毅然放棄城市工作的機會,紮根農村當起村醫,這一待就是55年,從一名赤腳醫生成長為“全國最美鄉村醫生”,昔日的少年此時已鬢髮斑白。
這些年村民們的就醫環境有了實實在在的改善:藥品零差價、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基層醫生免費培訓……
從最初只有1間瓦房,到現在集預防治療為一體的新農村中醫衛生所;從只有我一名村醫,到現在20多名醫護人員團隊;從最初只服務300多戶村民,到現在覆蓋17個鄉鎮。康復室、診療區、病房區,梅村衛生室的變化歷歷在目,這也是我省農村就醫條件切實改善的縮影。
茫茫嵩山,溝溝壑壑,在我看來漫山都是寶。身為中醫,給群眾用野生中草藥治病,能減輕不小的一筆負擔。連翹、蒲公英、地黃……嵩山上遍佈的300餘種中草藥,藥性藥理我都熟稔於心。身背藥箱上山採藥,是我堅持了50多年的習慣。
我心裡有件事一直放不下:怎麼“留住人”?前幾年我把從河南中醫學院畢業的兒子勸回了村,跟我一塊兒當村醫。
黨代會報告重點關注到基層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讓村民看上病、少得病、不生病,這也是我最大的心願。我願當一名好醫生,為父老鄉親治病防病,做鄉親們的健康守門人。(河南日報記者李倩整理)
來源:大河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