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透”一詞,出自唐代韓愈的《南山詩》:“蒸嵐相澒洞,表裡忽通透。”意思為:清澈透明。後來人們喜歡把這個詞語用在活得清醒明白的人身上。
活得通透,是一種大徹大悟的人生境界。在生活中,通透的人往往有這三個特點。
活得通透的人,生活樸素
著名的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何澤慧出身名門,她和丈夫錢三強合作發現了鈾核裂變的新方式,被西方媒體稱為“中國的居里夫人”。可這位物理學界“泰斗級”人物,平時的生活卻非常低調。
86歲時,何澤慧會每週堅持擠公共汽車到高能物理所上班。晚了就從食堂買幾個包子、饅頭帶回去吃,渴了就喝點白開水。她就像一個普通老太太,讓你感覺不到一點大科學家的“派頭”。她的低調,源自她的淡定自若。
直到離世,何澤慧還一直住在中關村上世紀五十年代設施簡單的老舊小區中。單位幾次來說可以搬到條件更好的院士樓居住,何澤慧都拒絕了。
何澤慧說:“作為一名科學家,本來就應該樸素、真實、勤奮、誠實、講真話。”
中科院院士李惕碚曾經評價過何澤慧:“在何先生那裡,科學研究就是探索自然的本來面目,如此而已。權位和來頭,排場和聲勢,以及華麗的包裝,對何先生都沒有作用......”
活得通透的人,無論是面對同行還是社會,往往都不喜歡炫耀,而是不忘初心地做著最應該做好的事業,同時保持著低調的生活態度,樸素的生活方式。
素簡的人,不被枝枝葉葉所阻撓,不為悲悲慼慼所侵吞,從容淡定,迴歸真我。看似平淡無奇,卻蘊含了大智慧。
大道至簡,三千繁華,終歸樸素。樸素,是極致的美。
活得通透的人,為人謙虛
“天狂必有雨,人狂必有禍。”行走在世間,氣忌盛,心忌滿。通透的人,為人處事始終保持一顆謙虛的心,不爭不搶,淡泊豁達。
莫言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講過一個故事。
一次他回家看老父親,父親在全家面前說,“以前,我覺得我和村裡的人是平起平坐的,現在你得了諾貝爾獎,我反而得更謙卑了,甚至覺得我要比他們矮一頭。”
莫言聽後表示,和父親的想法一致,因此即使公眾對他的關注度陡然提升,書也瞬間登上各大熱銷榜,他卻很謙卑地說:我依然匍匐在文學面前,匍匐在偉大的勞動者面前,和各行各業的精英比起來,我需要學習的還太多。
莫言曾多次說到,希望可以儘快迎來第二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那樣,焦點就會集中到他身上了,而他自己則可以躲到一邊安靜寫作了。莫言始終認為,做一個謙虛的人,總比做一個趾高氣昂的人讓人舒服。
在獲得諾貝爾獎之後,莫言不斷嘗試各種文體,比如微小說,劇本等等,甚至還練習起了書法。就是因為他知道,每一種文體都有獨特的魅力,作家,就應該以謙虛的姿態對待它們,才可以學到更多東西。
這才是智慧。一個人當眼界、見識積聚到一定程度,便會懂得敬畏和低調。見識多的人,更容易知道自己的不足,也更會保持學習的習慣與謙虛的態度。
當人活得通透了,就會知道世界上真正有價值的,從來不是虛名,而是實力;就會知道在世界的寬廣面前,本就不該傲慢和放肆,而應該保持敬畏和謙遜。
活得通透的人,做事坦蕩
古語有云:“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活得通透的人,心胸坦蕩,襟懷寬廣,總能博得別人的好感和尊重。
《史記》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魯國的宰相公儀休,遵紀守法,毫無不正之風,時常告誡底下的官員不要做損害百姓利益的事情。
一天,一位客人拜訪公儀休,想請他幫忙辦事,並送上他最愛吃的魚,他卻堅決拒絕。管家問:“聽說您極愛吃魚才送來的,為什麼不接受呢?”
公儀休說:“我喜歡吃魚,可以自己買。這不是我應得的,所以絕不能收。”
古人說:心正則廉潔,身正則直,行正則威嚴。內心純正,沒有妄念和貪婪,才能公正廉潔,坦坦蕩蕩。無論在何時何地,都能保持一顆通透的心,堅守內心的準則。
坦蕩是一種氣度,也是一種心胸。做事坦蕩之人,胸懷肯定寬廣,為人一定真誠,做事必然光明磊落。
願你我都能成為通透的人,寵辱不驚,快意人生。
文章來源:慈懷讀書會
作者:Jenny喬,自由撰稿人,冷眼看熱鬧,深度談人生。
出品:民生週刊新媒體事業部
來源: 人民日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