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有成敗之理,人生有興衰之數;人之有生,必當有死,天理迴圈,世間萬物豈能免於無常?”
世事無常,興衰成敗,生老病死,乃是天理迴圈。面對這些,人們總是患得患失,那麼,人生最好的境界又是什麼呢?
《素書》相傳為秦末黃石公(一個比鬼谷子還要神奇的人物)所作,全文1336字,包含了作者修身正己,為人處世,領導謀略,治國安邦的四大思想體系。被民間視為奇書,天書,也有人說素書是天下謀略第一奇書,謀略秘籍。素書的第一授予者是張良,張良在得到素書後,運用其中的智慧輔佐漢高祖劉邦定天下,於是後人稱讀《素書》“可為帝王者師”,那麼究竟有多神奇呢?
都說小謀謀事,中謀謀局,大謀謀人。這本書講的正是經營人心,以人為本,素書通篇精簡,字字珠璣,句句經典,哲學指導性非常接地氣,與其說是天書,不如說是生活中的一些大道理,也是我們生活中常見也常需要自省的修為。素書還有一個非常實際的地方就是,它指出了世人應該避免的一些行事雷區,以及應對策略。今天,我們就開始逐一來學習素書的精髓,見識一下什麼叫做真正的深謀遠慮。能學到一二,將終身受益!
經典語錄二十九:“病莫病與無常”。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世間最惡劣的疾病,莫過於內心的不平靜。
不管這世界有多麼的熱鬧,我們的內心是安靜的,人們常常以為,世界的紛繁複雜是外在的存在,其實那是人心的對映,正是因為我們心裡在喧鬧,這個世界才在我們的眼睛看來是一個喧鬧到無法忍受的世界。當我們捧著一本書,如果心不靜,再好的書也讀不進去,更不用說領會領會其中的妙處了。讀生活這本書也是如此。
曾經,有一個皇帝,出了一份非常豐厚的獎金,希望有人能畫出最平靜的畫,以便自己在心情煩躁的時候拿出來緩解情緒。許多畫家都來嘗試,皇帝看完所有的畫,只有兩幅他最喜歡。
一幅畫的是一個平靜的湖,湖面如鏡,倒映出周圍的群山,上面點綴著如絮的白雲。大凡看到此畫的人都同意這是描繪平靜的最佳圖畫。
另一幅畫也有山,但都是崎嶇和光禿的山,上面是憤怒的天空,下著大雨,雷電交加。山邊翻騰著一道湧起泡沫的瀑布,看來一點都不平靜。當皇帝靠近一看時,他看見瀑布後面有一個小樹叢,其中有一雌鳥築成的巢。在那裡,在怒奔的水流中間,母鳥平靜地坐在它的巢裡。
皇帝最終選擇了後者,獎金給了畫這幅畫的畫家。
“平靜”作為一個形容詞,如果從正面去理解,只會讓畫面缺乏新意,反著畫又會偏離“平靜”的主題,只有對比中的“平靜”不僅切題,而且鮮明。於一切紛亂之中,保持心的寧靜,“靜躁稍分,昏明頓異”就是此中之理。
所以,人生最好的境界是安靜,但是,安靜不是為了享受,而是為了收穫人生的豐富。只有豐富的安靜才是真正的安靜。一個人內心安靜,是因為擺脫了外界虛名浮利的誘惑。安靜的人能收穫豐富,是因為擁有了內在精神世界的寶藏。只有安靜下來,人的心靈和感官才是真正開放的,才會變得敏銳,與世界的萬事萬物處在一種最佳關係之中。
然而,真正的生活從來都不是一汪平靜的湖水,太過寂靜的生活反而讓人覺得乏味。如何在紛擾中保持鎮定和清醒,如何在平淡的生活中心靈寧靜,就需要用心權衡兩個方面。
在喧囂的環境中,專注於我們所從事的事,不要被趨之若鶩的大流俘虜,比如堅持夢想,比如鬧市讀書,比如淡泊名利等等。在平凡的生活中,感觸生活中細微的奔騰,不要無所事事,碌碌無為,更不要對生活麻木。讓平凡不死寂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和家人享受一日三餐,享受朋友間的溫情,享受不為名利糾纏的安心。。。。。。
這樣,我們就在實際生活中落實了“靜躁稍分,昏明頓異”這個哲理。當一個人心境不平時,喧嚷的環境就像麥芒一樣刺癢我們的生活,而當一個人心境安定時,哪怕周圍的環境已經風起雲湧或者平淡如水,他也會堅持自己的生活和本性,發掘每天的美好。
《素書》可以解決人在社會中行走所遇到的幾乎所有尺度問題。它能教你做到“隨心所欲不逾矩”。
(圖片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