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醯亞胺薄膜因其優異的力學效能、絕佳的熱穩定性和突出的耐化學性,而成為太空探測器“防護服”的絕佳材料。然而,與其他碳氫聚合物一樣,聚醯亞胺材料在太空環境中也極易受到原子氧的攻擊,導致其物理和力學效能急劇下降。目前針對這一問題還沒有很好的解決手段。此外,宇宙射線輻射和空間碎片撞擊等極端環境也對其穩定性提出了嚴峻的考驗。
近日,中國科大俞書宏院士團隊研發了一種新型的針對太空防護應用的聚醯亞胺-奈米雲母複合膜材料,該材料採用了獨特的仿生設計,使其力學效能和空間極端環境耐受性均得到了顯著提升。研究人員受天然珍珠母的“磚-泥”層狀結構啟發,巧妙地設計構築了具有雙層類珍珠層結構的聚醯亞胺-雲母奈米複合膜,使其頂層分佈有更緻密的雲母奈米片,藉助雲母的本徵屬性和最為構築單元的優點,在實現材料力學效能有效提升的同時,使其頂層對原子氧、紫外輻射和空間碎片等抵抗能力也得到了明顯提升。該研究成果以“Double-Layer Nacre-Inspired Polyimide-Mica Nanocomposite Films with Excellent Mechanical Stability for LEO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為題發表在國際期刊Advanced Materials上。校特任副研究員潘曉鋒和博士生伍鮑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高懷嶺副研究員和俞書宏教授為通訊作者。
研究人員利用他們前期開發的具有優異力學效能和紫外遮蔽功能且可宏量製備的雲母奈米片(Nat. Commun. 2018, 9, 2974)作為構築基元,與聚醯亞胺前驅體共組裝得到聚醯亞胺-雲母奈米複合膜,利用雲母的優越本徵特性來彌補聚醯亞胺的不足。區別於以往仿珍珠層奈米複合膜的單層結構設計,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透過改變組分配比,藉助噴塗與熱固化聯用法構築了具有雙層類珍珠層結構的聚醯亞胺-雲母奈米複合膜,使其頂層具有更緻密的雲母奈米片(圖1a-f)。這種設計策略不僅實現了材料力學效能的有效提升,而且使其上表面對原子氧、紫外輻射和空間碎片等具有更高的抵抗效能。
圖1. 聚醯亞胺-奈米雲母仿生複合膜製備過程示意圖及其微觀結構、機械效能和原子氧耐受性
研究表明,這種新型仿生複合膜的拉伸強度、楊氏模量和表面硬度分別為125 MPa、2.2 GPa和0.37 GPa,比純聚醯亞胺膜分別高出45%、100%和68%(圖1g)。由於獨特的雙層類珍珠母結構以及雲母奈米片的固有效能優勢,所得雙層聚醯亞胺-雲母複合膜表現出更優越的原子氧耐受性(侵蝕率≈0.17×10-24 cm-3 atoms-1),明顯優於純聚醯亞胺薄膜、單層類珍珠母結構的聚醯亞胺-雲母複合膜和以往報道的聚醯亞胺基複合材料。此外,其抗紫外線老化性(313 nm)和高溫穩定性(380oC)相比純PI膜也得到了明顯提升。
這種具有雙層類珍珠母結構的聚醯亞胺-雲母奈米複合膜有望取代現有的聚醯亞胺基複合膜材料,作為一種有效的新型航天器外層防護材料,從而用於低軌道環境。該項研究提出的獨特雙層仿珍珠母結構設計策略也為設計構築其他高效能奈米複合材料提供了新思路。
這項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資助專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專案、中科院前沿重點專案、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基金、安徽省高校協同創新專案以及中科大同步輻射聯合基金的資助。
來源:中國科大
文章連結: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adma.202105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