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於我軍獲得遼瀋戰役勝利的原因,在史學界也是眾說紛紜。絕大多數人在評析戰爭的勝負時候都會盛讚林羅劉的指揮,以及我我軍在東北絕對的實力碾壓。100萬打50萬,兵力2:1,勝利自然是水到渠成。誠然我軍的領導力以及“硬實力”是戰役獲勝的關鍵。甚至於國軍多次犯下的錯誤也是加速其戰敗的因素。
但有一點我們不應該忘記,那就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我軍在後勤工作的方面遙遙領先,以及國軍在後勤以及後方的腐敗狀況,也決定了其在戰鬥中的拉垮表現,遠遠落後我軍,沒有後勤憑什麼和我軍打。
因此,遼瀋戰役,後勤優勢在我!
我軍後勤:從無到強
在很多國軍的戰史、小說和民間段子中總是出現這樣一個的橋段,那就是我軍在遼瀋之所以獲得勝利,那就是靠著蘇聯大力支援我軍,甚至還說出了蘇聯直接出兵幫助我軍打仗的謠言。但實際上呢,在抗戰末期蘇聯出兵東北期間,把很多東北日軍留下的武器和基建設施全部送回國內。雖然靠著陳雲等同志拿著糧食、衣被等和老大哥換回點裝備,但上也是杯水車薪。
實際上我軍後勤和工廠,大部分還是最初的重灌備是靠著“撿洋落”發展起來的。
我軍1946年剛入關那會,因為日軍敗退太快的因素,當地隨處可見日軍遺棄的武器和軍用物資。很多坦克、汽車和火炮都被擱置於荒野。而當時從延安日夜兼程趕來的延安炮校幹部們在朱瑞的帶領下搜山檢海在野外尋找火炮,用糧食動員群眾一起幫忙,甚至在三九寒天,還深入凍湖中尋找武器。而靠著前期撿的洋落和材料,我軍建立了大量型別不一武器工廠,有生產炮彈、火炮、子彈,以及維修舊武器的工廠。在遼瀋戰役之前,我軍在東北的後勤軍工廠已經具有較大規模, 光是當時我軍的軍工人員和工人就有數萬人規模。
據不完全統計,在當時我軍在東北大型兵工廠就有58座(不包括在蘇控區旅順的兵工廠),光1948年就生產了近2000門迫擊炮和55萬發迫擊炮彈,山野炮彈45萬發(多數是大連建新工廠生產的),從野外復裝的山野榴炮彈還有將50萬發。子彈年生產2000萬發。這樣高效的產量和撿洋落,才支撐起我軍在遼瀋決戰的根本。
有了完善的軍工後勤系統,我軍在後勤排程上也是全面超過國軍。
在遼瀋戰役開始前,就開始秘密用鐵路和公路調動物資。據不完全統計,當時以東北馬為領導的東北局後勤部門,在遼瀋戰役期間,下轄的運輸部門和政府,一共為前線籌集了的糧食350萬噸(平均一個士兵保證350斤)、油料1萬多噸、子彈1200萬發、山野炮炮彈20萬發。除了糧食和彈藥之外,還組織後勤紡織部門紡織了將近上百萬件的過冬的棉衣、棉帽、棉鞋。極大地保證了戰役的有序執行。
我軍當時後勤運輸牛到什麼程度?
在廖耀湘佔領彰武的時候,截獲了在彰武的作戰物資(當初新三軍光運輸彰武作戰物資就花了三天),就這樣以為是截斷了攻打錦州的林總的命脈?但實際上無論是主席還是林總壓根就看不上彰武的那點高粱米。早在南下錦州的時候,林總就在阜新開闢一條300裡的馬車與駱駝路。這一下子我軍和國軍的格局就高下立判了。可憐廖耀湘還在為了搶了幾袋糧食而沾沾自喜,卻不知道是林總給他張開了一張網。
從這也能看出當時我軍的後勤有多強……
除了軍工後勤,我軍還動員了將近30多萬群眾和專職民工隊伍,雖然沒有淮海的450萬規模,但也是遠勝國軍的民工數量。因此,在後勤上我軍在東北已經形成了一個完善的兵工廠、前線運輸和支前體系。將後面的國軍遙遙甩在腦後。
國軍後勤:腐敗不堪
國軍從1946年之後,就一直佔據瀋陽、長春、錦州、四平等大城市和裡面完善的工業裝置。但即使在遼瀋戰役期間的,國軍依然用著大量在1946年之前的武器彈藥存貨。這很主要的原因是這些兵工廠的產量和生產速度簡直感人。當時國軍佔領的瀋陽兵工廠(軍工署90兵工廠)號稱當時亞洲最大的兵工廠,但年度山野炮彈產量才5萬發,連當時建新公司的1/5都達不到。
大量的兵工廠因為經濟危機,通貨膨脹工人工錢發不起,都不來上班,除了瀋陽、鞍山等兵工廠還在開工之外,其的小兵工廠甚至已經半年都沒開工了。這和一直熱火朝天搞生產,加班加點的我軍兵工廠形成了極大的反差。
軍工後勤比不上我軍,在遼瀋戰役期間,國軍的運輸也是其敗亡的命門。
當初陳誠來到東北的時候,形勢還沒那麼糟糕,因為控制出海口以及部分地盤,他還能將國軍從十幾萬,擴充到30多萬,但到了1948年之後,隨著我軍將東北90%的土地控制,國軍只能龜縮在大城市裡面,本身城市就不產糧,國軍的補給只能全面靠在葫蘆島囤積的糧食,但雖然蔣在葫蘆島常年囤積糧食,但實際上這些糧食只能依賴空運,每天大概運輸50萬斤。
但這點糧食對於被圍攻的這些城市來說根本就是入不敷出的。而且很多國軍高層利用這些昂貴的運輸機運輸菸酒、肥皂、雪茄、奢侈品等一些非必要的物資,從中牟利,從中可以看出國軍內部高層有多腐敗,都快火燒眉毛了還在投機倒把。
這也難怪當初廖耀湘在彰武繳獲了幾袋高粱米就走不動道,一是士兵們好久沒吃飽飯了,第二是軍官們終於開始幹起老本行了。實際上廖耀湘在佔領彰武期間之所以逗留幾天,很大原因是透過汽車和飛機將這些高粱米和物資運回瀋陽高價出售。國軍這麼搞連自己人也看不下去,在遼瀋戰役之後國軍國防部出臺的《東北會戰軍事失敗之主因及共“匪”進據瀋陽之措施與陰謀》中寫道:
彰武攻下時,本可一鼓將“匪”之五縱隊及十縱隊殲滅於饒陽河以東地區,因彰武“匪”軍遺留高粱米甚多,各部隊專以搶運高粱米停留三天,坐失殲敵之機。
雨田君說
故而相對於我軍而言,國軍一開始在佔領東北後,就沒好好經營,以至於國統區生活水平直線下降,再加上東北國軍貪墨成風,導致軍工廠等產業根本就未能成為規模。而且在遼瀋的時候,國軍的運輸線薄弱,後勤供應全靠飛機。這樣的後勤,即使不進攻這幾座城市,我軍光靠耗能就能將其圍困而亡。
雙方之間對於後勤的建設,實際上也是戰爭期間雙方戰略的一個縮影,國軍是思維的典型的“買辦思想”,光想著外部的援助,而非自力更生,一旦援助停止就註定的受制於人。
這樣沒有核心競爭力的軍隊,想要獲勝,無異於痴人說夢……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