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麥璇琨繪製《天津城防堡壘化防禦體系圖》使用的繪圖儀。
蘇靜在《關於和平解決北平問題的協議》上簽字時使用的派克鋼筆。
董其武送給苗玉春的詩文手稿。
初冬的天津子牙河畔,寧靜祥和,一座宏偉的建築巍然聳立。聶榮臻元帥題寫的7個金色大字——平津戰役紀念館,在陽光照耀下熠熠生輝。
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華北軍區部隊百萬餘人,對國民黨華北“剿總”傅作義集團進行大規模戰略決戰,解放北平(今北京)、天津等中心城市,史稱平津戰役。平津戰役紀念館於1997年建成開館,館內2500多件珍貴文物及輔助展品,向人們講述著那段蕩氣迴腸的歷史。
記錄沒有硝煙的鬥爭
“現在來到戰役實施展廳,影像資料裡的老人是中共天津地下黨員麥璇琨,他為天津城市攻堅戰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我館藏有一套繪圖儀,是麥璇琨繪製天津城防圖時所用,見證了隱蔽戰線上這場沒有硝煙的鬥爭。”平津戰役紀念館陳列保管部副主任曹靜介紹。
當時,天津是傅作義集團由海上南撤的重要通道,國民黨守軍多次加築天津城防工事,自以為“固若金湯”。為了取得天津城市攻堅戰的勝利,1948年6月,華北局城工部向天津地下黨市政工委書記王文源傳達了一項秘密任務:設法搞到一張完整的天津城防圖。王文源將這一任務交給了中共地下黨員麥璇琨。麥璇琨當時任天津城防工程第八段的現場總監工,自己直接掌握第八段的圖紙,要想繪製一張完整的天津城防圖,還須設法拿到其他工段的施工圖紙。他利用開會、考察的機會與相關技術人員搞好關係,看到人家有多餘的備份圖紙就直接索取,有的則以參考的名義借閱後繪製下來,再加上到施工現場實地勘察,不久就蒐集到了全部圖紙。
隨後,麥璇琨便使用這套繪圖儀繪製《天津城防堡壘化防禦體系圖》。先按照天津市區街道圖,將主要街道、鐵路、河流等描繪出來,再將城防線按實際比例繪製在圖紙上,然後將大大小小的各類碉堡標註在城防線上,最後將城防線工程的橫斷面圖和各類碉堡的詳細構造繪於圖紙空白處。
麥璇琨繪製的城防圖為天津解放做出了巨大貢獻。1949年1月14日10時,天津城市攻堅戰打響。平津戰役天津前線總指揮劉亞樓率領5個縱隊22個師共34萬人,從東、西、南三個方向發起總攻,僅用29個小時激戰便解放天津。劉亞樓在回憶這場戰役時寫道:“華北黨組織特別是天津市地下黨的同志,供給了詳盡的天津敵情資料,連每一座碉堡的位置、形狀、守備兵力都有具體交代。這就使我軍迅速掌握了情況,因而下決心、訂作戰計劃、部署兵力,都有了確實可靠的基礎。”
見證北平和談重要時刻
展櫃裡,一件藍黑色毛呢面料、狐皮襯裡的大衣格外引人注意。它是原國民黨西北軍將領、愛國民主人士鄧寶珊用毛澤東主席贈送的狐皮做成的大衣。
抗日戰爭時期,鄧寶珊與我黨一直保持著友好往來。1943年11月下旬,鄧寶珊從重慶回到陝西,專門去延安拜訪毛主席。此間,鄧寶珊偶感風寒。毛主席對其病況非常關心,請名醫為他診脈開方,不久他便康復了。毛主席又考慮寒冬將至,便送給他10張狐皮作衣料。
“這件狐皮大衣不僅是鄧寶珊與中共中央領導人友好關係的直接物證,還見證了北平和談這個重要歷史時刻。”曹靜說。
1949年1月13日至16日,傅作義派時任華北“剿總”副總司令鄧寶珊作為全權代表進行北平和談第三次談判。談判中,鄧寶珊特地穿著這件狐皮大衣,表達了想拉近雙方關係的意思。最終,在軍事打擊與政治爭取的雙重作用下,談判達成協議,實現了北平的和平解放。
“這支派克鋼筆的主人是第一個進入北平城內的解放軍代表蘇靜。它和狐皮大衣都是國家一級文物。”曹靜指著大衣右側的鋼筆介紹道。
天津解放後,中共中央派東北野戰軍參謀處處長蘇靜為代表,隨同鄧寶珊進入北平城,以便進一步溝通確定協議條款。1月17日,蘇靜前往北平。1月18日,傅作義來到蘇靜下榻處並對在座的人說:“你們可以一起再商定一個切實可行的和平解決的具體辦法。只要有利於北平和平解決,使這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免遭破壞,怎樣的解決辦法都行,你們可以算是雙方的全權代表了!”
《關於和平解決北平問題的協議》草稿擬定後,蘇靜電告平津總前委,轉報中央軍委,修改後又返回來,遂成正式協議。“1月21日,蘇靜就用眼前這支鋼筆,與傅作義方面的代表王克俊、崔載之共同在協議上籤了字。”曹靜說。
1949年1月3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正式接管北平防務,北平宣告和平解放,城內國民黨守軍全部接受解放軍的改編。
彰顯堅定跟黨走的決心
“為迎東風排萬難,義旗終插青山巔。棄暗投明黨指路,起死回生恩勝天。從今矢志勤改造,他日立功贖前愆。任務不計多艱苦,喜看萬民解倒懸。”這是董其武將軍在新中國成立之日所作的詩,表達了他對於綏遠起義的感慨和堅定跟著中國共產黨走的決心。“後來,董其武將此詩的首尾兩聯抄送給老部下、好友苗玉春。我們館藏的這份詩文手稿,正是從苗玉春處徵集來的。”曹靜指著一份用毛筆豎行書寫的手稿介紹道。
綏遠省是原塞北四省(熱河省、察哈爾省、綏遠省、寧夏省)之一,包括今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南部地區。北平和平解放後的第二天,國民黨傅作義集團高階將領、綏遠省主席兼綏遠保安司令官董其武從綏遠飛抵北平,向傅作義表達了走和平道路的意願。傅作義即向中共方面說明了情況。1949年2月,毛澤東在接見傅作義、鄧寶珊時,首次提出解決綏遠問題的方式,即雙方停戰,溝通聯絡,“等待他們起義”。3月5日,毛澤東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提出“綏遠方式”,並將其列為解決殘餘國民黨軍的三種方式之一。
為了順利實現和平起義,董其武做了多方面的縝密工作。“綏遠有很多傅作義的實力將領,他們心思各異,董其武雖有威望但也沒法一下子讓所有人同意起義。他想盡了各種辦法,比如廣泛開展輿論宣傳,加強鞏固幹部、軍隊,積極爭取社會各界支援等。9月19日,‘綏遠和平起義通電簽字儀式’舉行。”順著曹靜的指引看過去,只見簽字名單上,孫蘭峰的簽名所佔寬度最寬。曹靜說,當時大部分人已經同意起義,但孫蘭峰稱病沒來參加簽字儀式。董其武率先簽字後,順手拿起一個小茶碗,扣在自己簽名的後邊,為孫蘭峰留出空位,並讓其他人往後寫。經過勸導,最終孫蘭峰也簽了字。
董其武等39人簽名後,宣告正式脫離了國民黨反動派。從此,綏遠軍隊在共產黨領導下,參加了全國解放戰爭。1955年,董其武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軍銜。
展廳內,不少觀眾在一塊四稜錐體形狀的石碑前駐足,石碑上鐫刻著“張雲亭同志之墓”“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戰車一團政指雲亭同志山西臨縣人 一九四九年一月十五日於天津戰役犧牲”。“這是天津戰役‘特等坦克功臣’張雲亭烈士的墓碑。他在戰鬥中不幸頭部中彈,犧牲前,他用微弱的聲音對戰友說:‘別管我,打到金湯橋去……’”曹靜說,張雲亭烈士被埋葬在海河邊,他犧牲3年後家人才得知訊息,他的兄長趕到天津,將他的棺材抬運回山西老家重新安葬。由於墳前立著的石碑太重,他們沒有帶回。後來,一戶人家翻建房屋時發現了這塊石碑,捐贈給平津戰役紀念館。
樹碑昭英烈,存史啟後人。平津戰役中,7030名解放軍指戰員獻出了寶貴生命。為了銘記英烈的革命精神,平津戰役紀念館在英烈業績展廳的石板上鐫刻了平津戰役中犧牲的烈士名字。據介紹,目前這裡已有6843位烈士的名字,每年都在補錄。
“我在‘天津’了!”“我終於到‘北平’啦!”展廳裡,幾個小朋友正在體驗“平津戰役益智棋”。“這是投影感應互動裝置,讓少年兒童透過下棋闖關的方式瞭解平津戰役歷史。”曹靜說,“未來,我館將開放多維演示館,進一步提升觀眾體驗。希望吸引更多人走進紀念館,瞭解革命歷史,讓紅色記憶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