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外科王春生教授團隊聯合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陳仁杰教授團隊,開展了一項多中心病例交叉研究,分析了我國環境溫度與相鄰兩天溫度變化(TCN)對急性主動脈夾層(AAD)發病的影響及其時間滯後特徵。研究結果以“Low ambient temperature and temperature drop between neighboring days and acute aortic dissection: a case-crossover study”(環境低溫和溫度驟降與急性主動脈夾層發病:一項病例-交叉研究)為題發表在國際心血管領域頂級期刊《European Heart Journal》。
AAD由主動脈壁內層撕裂和主動脈中層分離引起,是目前已知的最危險的心血管急症之一。即使近年來AAD的治療取得較大進展,AAD的病死率仍居高不下。因此,識別潛在的AAD危險因素對於預防AAD發生尤為關鍵。由於臨床實踐中AAD通常具有冬季發病高的特點,因此研究者推測環境溫度可能是重要的環境風險因素。既往氣象因素與AAD關聯性證據大多來自單一城市的病例描述性研究或生態學時間序列研究,因此因果推斷效力不強。為了解決這一科學問題,本研究基於我國主動脈夾層登記資料庫,採用個體水平上的時間分層病例交叉設計,應用條件logistic迴歸模型和分佈滯後非線性模型,分析了患者家庭地址附近的環境溫度與TCN對AAD發病的影響及其時間滯後模式。該研究納入了我國七大地理分割槽中的14家大型三甲醫院,依據一定的納入和排除標準,一共分析了2009-2019年期間的8182例AAD確診患者。
如圖1所示,較低的日平均溫度和AAD風險呈現幾乎線性的暴露反應關係。與參考溫度(28°C)相比,極端低溫[第1百分位數(縮略為P1), -10°C]時AAD發生的風險(比值比,OR)為2.84(95%CI: 1.69,4.75);當日平均溫度小於24°C(P75)時,AAD風險具有統計學顯著性;當日平均溫度大於28°C時,未見AAD發生風險。TCN和AAD發生風險之間呈現反向的暴露反應關係,即負TCN(即當天平均溫度較前一天下降)與AAD風險增加相關,而正TCN(即當天平均溫度較前一天上升)與AAD風險降低相關。與參考TCN(P50, 0°C)相比,極端負TCN(P1, -7°C)和極端正TCN(P99, 5°C)時,AAD 發生的OR分別為2.66(95%CI: 1.76,4.02)和0.40(95%CI: 0.28,0.57)。
日均溫度相關風險的時間滯後分佈結果顯示(圖2),環境低溫能顯著增加當日(lag 0 d)的AAD發病風險,該效應在第2天(lag 1 d)明顯降低,在第3天則進一步衰減到不具有統計學顯著性。TCN相關風險的時間滯後分佈結果顯示(圖3),當日比昨日降溫(TCN為負)能顯著增加當日(lag 0 d)的AAD發病風險;與此相反,升溫(TCN為正)能顯著降低當日的AAD發病風險;TCN的效應可持續六天。
(A):P1, -10°C (B):P10, 1°C
(A):P1, -7°C (B):P99, 5°C
該研究是目前全球最大規模的環境溫度變化與急性主動脈夾層發病風險的流行病學研究,採用了個體水平的時間分層病例交叉設計,可有效控制主要的混雜因素,從而為識別環境低溫及氣溫驟降作為AAD發病的重要危險因素提供了強有力的流行病學證據。該研究結果有助於醫生和潛在易感個體更好地管理AAD發病風險。當遇到寒冷天氣或氣溫驟降時,易感個體可採取針對性的預防措施,如避免戶外活動,加強保暖措施,及時使用空調,加強血壓監測等。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外科陳金淼醫師和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2021級直博生高亞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中山醫院王春生教授和公共衛生學院陳仁杰教授為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92043301)、上海國際科技合作專案(21230780200)、上海市揚帆計劃專案(20YF1405400)資助。
圖/文: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