迭代版本:94
本文,首先將會圍繞著,慣性質量與引力質量的意義、作用與關係,從牛頓定律、到慣性系慣性力、到等效原理、再到相對論(包括狹相與廣相),介紹諸多的相關概念與物理影象。
然後,將會從一個不同的視角,去重新審視質量、力、加速度與物質之間的關係,並會從微觀角度解構宏觀質量之源。
最終,我們將會對宏觀質量,有一個全面清晰又與眾不同的認知。
主題目錄如下:
- 慣性質量
- 引力質量
- 慣性質量與引力質量
- 慣性系與非慣性系
- 慣性力
- 弱等效原理
- 強等效原理
- 時空彎曲
- 再看牛頓定律
- 力與加速度:相對性與絕對性
- 重新審視:宏觀質量
- 解構宏觀質量之源
- 再看加速度與時空彎曲
- 結語
慣性質量
首先,牛頓提出了牛頓第二定律,並定義了慣性質量——就是物體改變運動狀態難易程度的度量。
也就是說,質量越大,越難以改變運動狀態,質量越小,越容易改變運動狀態。
換言之,質量存在一種慣性,並且質量越大慣性越大。而慣性,就像是質量所表現出的“惰性”,或說是對加速度的“抗性”,因為它總是試圖保持原有的運動狀態,即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
後來發現運動狀態,可由動量變化描述,運動狀態不變,即是動量不變,也就是沒有加速度。
在此可見,慣性質量與參考系無關,是物體內在所固有的一種性質。因此,它在性質上等同於,靜質量(Rest Mass,或譯作剩餘質量),又稱不變質量(Invariant Mass)。
引力質量
接著,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於是就有了引力質量——就是物體相互之間吸引力大小的度量。
也就是說,質量越大吸引力越大,質量越小吸引力越小。這種吸引力產生了,重力和重力加速度,而重力即是在地球上測量出來的重量大小。
質量為1千克的物質,受到外力9.8牛頓時所產生的重量——稱為1千克重。一般常用質量單位來代替重量,隱含乘以重力加速度(mg)。
後來發現,引力由引力場產生,引力質量產生引力場,並且引力場在空間上並不均勻,會產生引力差——而這就是產生潮汐力的原因。
在此可見,引力質量其實充當了“引力的荷”,相當於是宏觀的力荷,類似於微觀的如電荷、磁荷、色荷等,即:引力質量決定了物體對引力的反應強度。
力荷(Force Charge)——是指粒子具有的,對某種力的作用產生一定響應的性質。例如,粒子的電荷決定了它對電磁力的反應,粒子的色荷決定了它對強力的反應。
慣性質量與引力質量
至此,我們可以看到,慣性質量(m = F / a)需要透過動量變化才能測得,靜止的物體就沒法測出慣性質量;但引力質量(m = F / g)就算靜止(如在地球表面),也可以透過重力與重力加速度(常量),測出引力質量。
然而,透過實驗發現,引力質量和慣性質量成正比例關係。
雖然,這兩種質量描述的角度不同,一個是產生吸引力的能力,一個保持運動狀態的能力,但如果兩者的比例對一切物體相同,那麼就可把它們當做同一個量來對待,因為選取一個合適的單位,就可以令比例常數為1,即:慣性質量與引力質量相等。
物理學家厄缶,改進了卡文迪許的扭秤設計,證明了引力質量和慣性質量是相等的,為等效原理鋪下基石。
這說明了,在引力場中,物體的加速度與其質量無關,只與引力場有關。
因為物體在引力場中,受到的吸引力就是它所受的外力,結合牛頓第二定律與萬有引力(mg = GMm / r^2),那麼兩個公式中,物體的慣性質量與引力質量相互抵消,就只剩下了與引力場有關的加速度(g = GM / r^2)。
這可以理解為,物體的引力質量越大,等效的慣性質量就越大,而慣性質量代表著對加速度的“抗性”,所以無論物體的引力質量多大,其相關的加速度,都會被“抗性”抵消,最終在引力場中,保持重力加速度恆定。
而從受力角度來看,物體在引力場中產生的萬有引力(GMm / r^2),來自兩個部分:一個是物體的引力質量(m),一個是引力場的引力質量(M)。
但物體的引力質量,被其自身的慣性質量給抵消了,所以物體的加速度,只與引力場的引力質量(M)有關。
不過,如果物體的引力質量增加,萬有引力(GMm / r^2)會因為引力質量(m)增加而增加——顯然,萬有引力不包含慣性質量(抵消引力質量)的“反作用”。
所以,物體在引力場中,其引力質量(m = F / g)與其受力(萬有引力F)成正比——這也是測量引力質量的原理所在。
那麼可見,引力場——能夠讓一切物體的加速度相同,即反應了:慣性質量與引力質量相等的事實。
慣性系與非慣性系
運動是相對的,所以運動需要參照物,參照物可以是一個物體,可以是一個區域,還可以包含相對運動的物體在其內部,最主要的是可以在參照物上建立座標系,所以參照物又稱為——參考系。
參考系分為兩種:慣性系與非慣性系。
- 慣性系,顧名思義,就是符合慣性定律的參考系,即物體在其中的維持其慣性狀態,即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
- 非慣性系,顯然就是不合符慣性定律的參考系,即相對於慣性系,有加速度的參考系。
那身處在一個參考系的內部,如何知道這個參考系有沒有加速度呢?換言之,就是如何知道所在的參考系,是慣性系還是非慣性系呢?
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做實驗,驗證參考系中物體的運動,是否符合慣性定律——而這就是,在區域性視角中,判斷慣性系與非慣性系的關鍵。
慣性力
在非慣性系中,物體的運動不符合慣性定律,即會有加速度。
然而,根據牛頓第二定律,有加速度必然就會受力,但在區域性視角中,我們看不到這個力的來源,只能看到加速度的真實存在。
例如,在加速行駛的汽車中,車上的小球會自發地加速向車尾運動;或者突然剎車,車上的小球會突然加速向車頭運動;這兩種情況,小球的加速度,在車內找不到施力源。
然而,從全域性視角來看,物體(如小球)相對非慣性系(如汽車)有加速度,非慣性系(如汽車)相對慣性系(如地面)有加速度,這兩個加速度——大小相同、方向相反。
於是,物體(如小球)的加速度剛好就“抵消”了非慣性系(如汽車)的加速度,令其在慣性系(如地面)中保持慣性狀態。
例如,在加速的汽車外觀察,車上的小球會靜止不動,直到小球撞擊到車尾阻擋物,才會“被迫”和汽車一起做加速運動。
所以,在非慣性系中,物體的加速度是源於物體的慣性,即:慣性質量對非慣性系加速度的“抗性”,也就是在慣性系中,慣性質量對自身加速度的“抗性”。
因此,在非慣性系中,物體加速度的施力源就是——慣性質量,而這個力就稱之為——慣性力。
並且,慣性力與慣性質量成正比,因為物體的加速度,始終與非慣性系的加速度大小相等,那麼加速度恆定,慣性質量越大,物體的受力(F = ma)即慣性力,也就會越大。
同理,如果慣性質量恆定,非慣性系的加速度越大,物體的慣性力也會越大——於是,僅從慣性力的大小,是無法區分慣性質量與加速度的,或說兩者等效。
例如,拉動一輛靜止的車,和拉動同一輛反向加速的車,會感覺後者的慣性質量更大,因為加速度對應的力,會增加慣性力的效果,從而就像拉一輛慣性質量更大的車。
顯然,慣性力——是一種假想的不存在的力,因為在宏觀上,慣性力不是由相互作用產生的,而是慣性質量本身的慣性性質。
但慣性力的效用——卻是真實的存在,其代表著阻止慣性質量運動狀態改變的力,或說是保持慣性質量運動狀態不變的力。
那麼,綜上可見,慣性力需要在非慣性系,才能體現出來,或說是在非慣性系,需要引入慣性力才能應用牛頓第二定律,否則加速度找不到施力源。
事實上,我們可以看到,非慣性系自身的受力與加速度才是真實發生的,物體在非慣性系中的慣性力與加速度,都是相對的。
因為從全域性視角來看,物體在非慣性系中,發生碰撞之前是處在慣性狀態的,而在碰撞之後,產生接觸受力,物體的慣性力和慣性狀態就會消失。
弱等效原理
那麼,在引力質量等效於慣性質量的視角之上,經過一番思想實驗,愛因斯坦提出了,弱等效原理——就是在局域,引力與慣性力,無法區分。
這裡隱含的一個條件就是,引力在距離遠近上並不均勻,而慣性力則是均勻的,但在無窮小的時空範圍內,引力的不均勻可以近似等於均勻。
那麼,與之對應的一個思想實驗,就是:
- 在引力場中靜止的飛船,其中的物體會受到引力,在太空中加速的飛船,其中的物體會受到慣性力,而透過適當調整飛船的加速度,就可以讓慣性力等於引力。
- 於是在飛船中,透過力學實驗就無法區分,物體受到的是引力還是慣性力,也就無法區分,飛船是在引力場中靜止,還是在太空中加速。
可見在局域,引力場可以用一個加速場抵消,因為加速場即是非慣性系,它會產生與加速度反向的慣性力,從而抵消掉引力場的引力。
所以,弱等效原理,也可以描述為——在局域,引力場與加速場,無法區分力學效應。
當然,在非局域(即全域),引力場不均勻,加速場均勻,兩者是可以透過力學實驗區分的,如只有引力場才具有潮汐力。
引力場中的潮汐力,會使得兩個紅點相互靠近,加速場則沒有這個效果。
接下來,更進一步的一個思想實驗,就是:
- 在引力場中,飛船做自由落體運動,此時飛船中物體會受到向下的引力,同時飛船是一個向下加速的非慣性系,這個非慣性系中的物體會受到一個向上的慣性力,並且這個慣性力與引力相等,於是物體的引力與慣性力相互抵消,處在了失重的狀態。
- 而在另一個場景裡, 飛船懸浮在太空之中,構成了一個慣性系,飛船中的物體同樣也處在失重狀態。
- 結果在飛船之中,就無法區分,飛船是在引力場中自由下落,還是在太空中懸浮。
由此可以看出,在引力場中自由落體的參考系,是一個加速場,也是一個非慣性系,於是引力場與這個加速場就相互抵消了,所以這個非慣性系中的物體,就相當於處在了慣性系的失重狀態。
那麼,弱等效原理,還可以描述為——在局域,引力場與慣性場(即慣性系),無法區分力學效應。
也就是說,在引力場中,透過選取一個合適的參考系(如自由落體的非慣性系),就可以抵消引力,令引力場在局域等效於慣性場。
需要指出的是:
- 引力與慣性力等效,這個慣性力來自物體,因為它處在非慣性系。
- 引力場與加速場等效,這個加速場來自物體,所處在的非慣性系。
- 引力場與慣性場等效,這個慣性場來自物體,自身建立的參考系。
然而,在引力場中自由落體,也可以等效於在非慣性系中自由落體,因為引力場等效加速場,加速場是非慣性系。
於是可以想象,在非慣性系中,僅受慣性力的物體,從全域性視角來看,其必然是處在慣性狀態的——因為物體的加速運動,其實是相對非慣性系的,它並沒有真正的加速度,而非慣性系本身才具有真正的加速運動。
因此,弱等效原理,又可以描述為——在局域,非慣性系與慣性系,無法區分力學效應。
也就是說,在非慣性系中(如無引力加速向上的電梯),透過選取一個合適的參考系(如電梯中自由落體的非慣性系),就可以讓兩個慣性力相互抵消,令外層非慣性系(即電梯中)在局域(即自由落體)等效於慣性系。
事實上,奧地利物理學家——馬赫,曾指出:
“加速物體會受到慣性力,是由於它相對全宇宙所有物質加速,這相當於全宇宙的物質相對它做反向加速,從而對該物體施加一個作用,就是慣性力。”
愛因斯坦把這個思想稱為——“馬赫原理”,並從中得到了巨大的(構建相對論的)直覺性啟發。
強等效原理
更進一步,愛因斯坦假設了,強等效原理——就是在局域,引力場與慣性場,無法區分物理學效應。等價的描述有:
- 在局域,引力場與加速場,無法區分物理學效應。
- 在局域,非慣性系與慣性系,無法區分物理學效應。
那麼,「強弱-等效原理」的區別在於:
- 弱等效原理——是引力與慣性力在無窮小時空等效,即力的等效,被引力質量與慣性質量等效試驗,所直接證實。
- 強等效原理——是引力場與慣性場在無窮小時空等效——不僅僅是力,而是參考系內的一切物理規律等效。
由此可見,弱等效原理——不能代表時空等效,而強等效原理——則可以代表在無窮小處的時空等效。
那麼,如果無窮小的時空等效,由無窮小的時空組成的全域時空,也就是等效的。也就是說,局域慣性系組合起來等效於全域非慣性系。或說,局域慣性系組成了全域非慣性系。
因此,時空中只有一個非慣性系——它由無窮小的慣性系組成。
所以,一切座標系都是平權的,即客觀的物理規律,應該在任意座標系下均有效,且應是協變的——這就是“廣義協變性原理”,也稱為“廣義相對性原理”。
於是,慣性系的物理規律——由狹義相對論描述,也就可以應用於非慣性系與引力場。這就是慣性系、非慣性系、引力場的“平權”,也是物理規律的普適性,或說“對稱性”。
事實上,強等效原理的深刻洞見還在於:在引力場中,透過選取合適的加速參考系,就可以抵消引力,從而讓引力在局域消失,並最終在全域消失。
試想在引力場中,以具有慣性力(如自由落體)的物體建立參考系,這個物體處在了失重狀態的慣性系,說明了什麼?
其實這說明了,在每個局域的引力與慣性力都抵消了,從而在由局域組成的全域,物體也就不再受力了。
可是從全域性視角來看,物體仍在引力場中做勻加速運動,是何解?
要知道,全域是由多個局域組成,每個局域都是慣性系(即沒有力與加速度),那麼全域的引力與加速度,是如何從多個局域慣性系之中湧現而來的呢?
此時,愛因斯坦的想象力發揮了作用,他認為引力根本就不存在,引力場是時空幾何結構彎曲的產物,物體的自由落體運動,其實就是在時空彎曲結構中,沿著測地線不受力的自由運動,而這就是處在了——四維時空的慣性系。
測地線——是空間中兩點的最短路徑,是在流形上加速度為0的曲線,是時間流逝最快的路徑,是時間流逝量最多的路徑,是時空中世界線最長、固有時最大的路徑,是物體衰老最快的路徑,是光運動的路徑。
如此可見,在四維時空,引力就是彎曲,直線就是曲線——只受引力的勻加速直線運動,就相當於是在平直時空,不受力的勻速直線運動——所以引力效應(即引力是彎曲的效應),其實是物體沿著時空結構的“凹痕”自由“滑動”的結果。
地球繞著太陽彎曲時空的測地線運動:(a)是2D視角,(b)是3D的視角,圖片來自《宇宙的結構》
那麼,從時空彎曲的角度來看,在無窮小的時空範圍內(即慣性系中),時空曲率為0,也就是引力不存在。接下來,每個時空質點都不存在引力,而時空質點構成的幾何結構,最終就湧現出了,引力的宏觀表現。
時空曲率——意味著幾何結構無法在二維平面展開,如球面、馬鞍等,而像圓柱則可以在二維平面展開。
值得一提的是,圍繞地球勻速圓周運動的飛船,會出現失重狀態,這和自由落體是一樣的,這說明加速度抵消了地球引力,飛船在地球彎曲的時空中,沿著測地線自由滑動。
這裡的關鍵在於,勻速圓周運動並不勻速,它的速率不變但方向一直在變,是引力產生的向心變向加速度,在不斷改變速度方向,而飛船有了向心加速度,就是一個非慣性系,其中物體的慣性力與向心加速度反向並抵消了引力,於是飛船中的一切,就處在了勻速率的失重狀態。
這相當於,把自由落體速度大小的變化(方向不變),轉化成了自由圓周速度方的變化(大小不變)——前者重力勢能轉化成了動能,後者的重力勢能則抵消了動能(沒有勢能會飛走,沒有動能會墜落)。
時空彎曲
順理成章,愛因斯坦在強等效原理之上,構建了廣義相對論——其核心就是,物質決定時空如何彎曲,時空決定物質如何運動。
也就是說,物質的引力質量,決定時空的彎曲程度,時空的彎曲程度,決定物質的運動軌跡。
由此可見,引力質量——就變成了時空彎曲程度的度量。而引力質量和慣性質量等效,所以慣性質量也會與引力質量一樣,對時空產生彎曲的影響。
事實上,在狹相中,只有慣性質量,並沒有引力質量,但在廣相中,由於引力質量等效於慣性質量,所以就消除了質量的字首——“引力”與“慣性”,只剩下一個“質量”,並重新定義了慣性系,令其組成了非慣性系,於是狹相透過局域連線到了全域,這相當於把引力和慣性力,都轉移到了時空彎曲上,而時空彎曲源於——無差別的“質量”。
那麼,廣相所描述的宏觀世界——質量彎曲時空,時空指引運動——其實還代表著,宏觀的不確定性。
因為,時空和質量是相互影響的關係,所以在物理過程發生之前,我們並不能預先知道時空的幾何結構,這導致時空結構和物理過程,就變成了相互糾纏並不斷變化的不確定性關係。
換言之,時空不是絕對的——因為我們的運動會“擾動”時空的變化,但時空的變化卻是絕對的——這就是力的效用、加速度的表現。
例如,行星橢圓軌道的長軸,在行星每轉一圈後,會有一個小小的偏移,即橢圓長軸會隨著行星運動有一個慢慢轉動,這稱之為——“進動”,而如果是一顆恆星繞著黑洞旋轉,這種在極端引力場裡的軌道偏移,則被稱為——“史瓦西進動”。
那麼“進動”,就很好的說明了,宏觀運動在“擾動”時空的變化,從而影響了時空的“測地線”,進而影響了宏觀運動的軌跡,接著宏觀運動又再次“擾動”時空,以此迴圈——最終表現出來的,就是橢圓軌道長軸的不斷變化。
最後,有了時空彎曲的視角,我們就可以重新看待時空——從強等效原理可知,時空中只有一個非慣性系,而非慣性系可以等效引力場,引力場可以等效時空彎曲,所以現在的結論是——時空中只有時空彎曲——它由無窮小的慣性系組成。
換言之,時空中所有的非慣性系,都要被時空彎曲取代,因為非慣性系與引力場等效,兩者只能統一選擇一個出現。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愛因斯坦只提出過等效原理——“強弱”是後來的區分。
因為顯然,弱等效原理已經被直接驗證了,但強等效原理一直都無法被直接驗證——目前依然是一個假設。原因就在於,弱等效驗證力等效——比較容易,但是強等效驗證一切物理規律等效——並不好設計試驗。
但有趣的是,強等效原理是廣相的基礎,隨著廣相不斷的被驗證正確——這反而支撐了,強等效原理的正確性。
再看牛頓定律
牛頓定律,它只是一種宏觀、弱場、低速、小尺度下的近似定律。
而相對論與牛頓定律,在視角上(以及我們的直覺上)最大的區別就在於:相對論認為,只有那些感覺不到力的物體,才能真正地說它們處在靜止狀態,並且這個靜止狀態,就是加速度的參考系。
換言之,自由落體是基準觀察者,而加速度是相對於基準觀察者的——自由落體是失重不受力,其加速度是把參考系設定為地球的結果,把參考系設定成自由落體(即基準觀察者),就沒有加速度。
例如,自由落體,直覺上是在加速運動,但其實處在失重不受力的狀態(感受不到引力),所以這是靜止的(引力與慣性力抵消了);相反坐在地面或板凳上,直覺上是靜止的,但其實處在受力狀態(感受到支撐力),所以這(在受力方向上)不是靜止的,它相對於自由落體那個參考系具有加速運動。
因此,不是蘋果砸中了牛頓,而是牛頓加速撞上了蘋果。
也就是說,自由落體具有相對加速度——就像靜止在加速汽車裡的小球(汽車有速度但與小球還沒接觸);而地球具有絕對加速度——就像有加速度受力的汽車(把汽車看成靜止就是小球在加速運動)。
可見,受力產生加速場,質量產生引力場,受力與質量——前者是宏觀的相互作用,後者是微觀的相互作用——兩者的關係與加速場和引力場是一樣的,只不過直覺上,受力加速場是在運動,質量引力場是在靜止,但不要忘了,運動靜止是相對的(有關參考系的選擇),而受力與質量是絕對的(無關參考系的選擇)。
從另一個角度說,自由落體意味著在時空彎曲中滑動,而時空彎曲來源於質量,絕對加速度相對於自由落體,就是相對於宇宙中所有質量所決定的時空彎曲。
換言之,你從加速度中所感受到的受力,實際上是宇宙中所有質量的一種累加效果,即:你相對於整個宇宙變化,並受到了反作用力,這是整個宇宙的絕對變化。
那相對論,為什麼要把不受力沒有加速度的狀態,設定為靜止參考系?
因為不受力沒有加速度,就沒有絕對性,一切都是相對的,而受力有加速度,就會有絕對效應,如絕對時間膨脹。
最後,相對論與牛頓定律,在引力模型上的關鍵區別,就在於:
- 前者認為,引力傳遞需要時間——因為時空漣漪的傳遞需要時間,類似石頭在水面產生的漣漪;
- 後者認為,引力傳遞不需要時間——但引力波已經證明了相對論模型的準確性。
不過,對於牛頓模型的實用性,就如著名理論物理學家——傑弗裡·韋斯特(Geoffrey West),在《規模》一書中,所指出:
“只有當探究原子級的微小距離,或光速級的高速成為可能時,才會發現牛頓定律的預測存在重大偏差。這便促進了描述微觀世界的量子力學的革命性發現,也促進了描述堪比光速的高速的相對論的出現。在這兩個極端領域之外,牛頓定律依然可以適用,而且是正確的。”
力與加速度:相對性與絕對性
顯然,力是絕對的,不具有對稱性。因為力是相對於宇宙中所有物質的,而不是相對參考系的。這可以理解為,力的作用是改變自身的運動狀態,而自身的運動狀態,是一種與宇宙整體狀態相關的絕對變化。
那麼,受力就會產生加速度,加速度即是運動狀態的改變,所以加速度也具有不對稱性。
例如,A受力有加速度B靜止,並不等同於,A靜止B有相對加速度——因為A受力是相對宇宙整體的,而B相對宇宙整體始終不受力——因此,A會產生絕對時間膨脹,B則不會。
然而,加速度的相對性,需要分兩種情況來看:
第一,相對於慣性系,加速度是絕對的。
也就是說,慣性系中有加速度的物體,相對於勻速物體——無論速度是多少,加速度都是絕對的,即:速度的變化量是恆定的。
顯然,這是因為慣性系中的物體,受力才會產生加速度,而力是絕對的。
第二,相對於非慣性系,加速度是相對的,但受力效用是絕對的。
也就是說,加速度之間是相對的,但只有真正受力的,才具有絕對加速度,不受力的具有相對加速度。
這也可以理解為,加速度是相對於場的(場無處不在並與宇宙整體狀態相關),而不是相對於任意參考系的,這和光速不變是類似的(光速沒有參考系,只相對於場運動)。
那麼,加速度是相對還是絕對,可以透過參考系內的力學實驗測量得出。
例如,在有加速度的飛船中——相對加速度是慣性系,絕對加速度是非慣性系——進行力學實驗很容易區分。
不過,絕對加速度的受力,必須是真實存在的力,而不能是——贗力,如慣性力。
例如,在非慣性系的自由落體運動,慣性力產生的加速度,就是相對加速度,因為此時物體依然保持慣性狀態,其加速度是相對於參考系的相對加速度,而參考系受力產生的是絕對加速度。
當然,如果認可了時空彎曲,那麼引力就是——贗力,因為在引力場自由落體運動,物體處在慣性狀態,其重力加速度是相對於引力場的——相對加速度,而引力場是時空彎曲的絕對效應,其等效於多個局域加速場的——絕對加速度。
事實上,加速度的不對稱性,也可以從等效原理看出,即:
只要我們把加速度用引力場等效替換,那麼擁有加速度的觀察者,就相當於處在引力場中,而沒有加速度的觀察者,則沒有處在引力場中——這顯然體現出引力場的不對稱性。
最後,加速度其實可以分解為,無加速度的切換參考系。
其原理就在於,把加速度分解成無窮多個,瞬時速度的組合,此時這些瞬時速度所在的參考系,就沒有受力沒有加速度,但每個參考系的速度都不同。於是加速度運動,就可以看成是,在這些參考系之間的切換,即不停地換系,而每次換系,相對速度都會變化。
那麼,在此視角下,就是去除了加速度,只剩下了一系列的相對速度。這背後的意義就在於,換系會產生不同的相對速度,這在歷史變化中,就一定出現過受力與加速度,否則一切都是相對靜止的。
例如,宇宙源於質點的大爆炸,接著時空加速膨脹,這個過程必然就會經歷,所有物質的相對靜止,到不同的加速度,再到不同的相對速度。
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時空的變化是絕對的,這就是力的效用、加速度的表現。
綜上可見,我們可以說——速度是相對的具有對稱性,而加速度有相對性也有絕對性,但不具有對稱性。
重新審視:宏觀質量
現在,我們需要明確一個重要的概念,即:質量、力、加速度這三個量的關係,是誰決定了誰?
- 首先,力與加速度,顯然是有力才有加速度,並且力越大加速度就越大——是力決定了加速度。
- 其次,質量越大引力就越大,沒有質量就沒有引力——顯然是質量決定了引力。
但實際上,我們會發現,無論是引力質量還是慣性質量,都是透過力去測量的,即:透過引力去測量——引力質量,透過慣性力去測量——慣性質量。
例如,在地球上靜止不動,就無法測量慣性質量,但可以透過電子秤測量引力質量;在外太空無法測量引力質量,但可以透過力與加速度,去測量慣性質量。
那麼顯然,沒有力,就不能測出質量,因而我們可以說,引力質量——度量了引力的大小,慣性質量——度量了慣性力的大小。
所以,質量其實度量了力。
於是,質量彎曲了時空,也就可以說是——質量度量的力彎曲了時空。
而時空彎曲相當於,是時間與空間的幾何結構一起“被拉長”(即幾何畸變),從而產生了時間膨脹與引力場。
那麼,加速度來自於受力,而力又可以由質量體現,所以加速度會對應質量產生的時空彎曲。
但需要指出的是,加速場是均勻的——慣性力處處相同,引力場是不均勻的——引力處處不同。所以,加速場並不完全等於引力場,於是兩者的時間膨脹也是不同,對應的時空彎曲也不盡相同。
而我們可以把加速場看成是一種——均勻的引力場,因此引力場對應的時空效應,加速場都應該存在。
事實上,引力場與加速場,體現的是力場在空間中的分佈,而力場在質點上表現出的相互作用,則就是引力與慣性力——由此可見,質量所度量的力,其實是力場相互作用的宏觀合力。
那麼,力來自於什麼呢?
顯然,如果物質沒有變化,就不會有力,也不會有加速度。要知道,任何一個相互作用力,都會來源於一個前置的物質變化來產生,並且物質變化,最終都會來自於微觀的運動。
而如果我們認可了,時間和空間都依附於物質的變化,並構成了緊密聯絡不可分割的時空。那麼,物質與時空也就是不可分割的整體,不會存在沒有物質的時空,或是沒有時空的物質。
因此,物質變化,就必然會同時體現在,質量和時空之上。也就是說,質量刻畫了物質變化的一個側面,時空刻畫了物質變化的另一個側面,而兩者刻畫的則是同一個物質本質。
更準確地說:
- 質量和能量——是物質的兩面,即:物質總能量守恆,質量和能量可以相互轉化,就像水可以在液態和氣態之間相互轉化。
- 時間和空間——是物質的一面,即:在質量的一面,時間空間一同變化,就像時空彎曲,代表著時間和空間的一同彎曲,也就是,空間曲率越大,時間流逝越慢。
於是,物質變化——不僅帶來了力,也同時讓質量與時空一起變化。所以,質量可以度量時空變化,即時空曲率,也可以度量物質變化帶來的相互作用,即引力與慣性力。
可見,引力、慣性力、時空其實都是物質變化,透過質量的體現。
那麼可以想象,引力質量等效慣性質量——是因為兩者背後,對應了物質相同的微觀變化,然後產生了不同的宏觀表現,即是引力與慣性力。
解構宏觀質量之源
事實上,引力和慣性力,只是一種宏觀力,在微觀的物質變化,還會產生其它的微觀力,如強力與弱力,電磁力則貫穿了宏觀與微觀。所以,如果說質量度量了力,那麼這個力不僅在於宏觀力,也在於微觀力。
那麼,在質量的統一視角下,宏觀力與微觀力可以統一看成——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又可以產生——勢能,它是相互作用的物體所共有的能量。
因此,質量就是勢能,其度量了儲存在相互作用中的能量,即:質量 = 勢能 = 宏觀勢能 + 微觀勢能,其中:
- 宏觀勢能——就是宏觀相互作用,如:重力勢能、彈性勢能、電勢能、磁勢能。
- 微觀勢能——就是微觀相互作用,如:原子能(粒子勢能)、分子能(分子勢能)、電磁能(帶電粒子勢能)。
對於微觀勢能,原子能——就是原子中粒子的相互作用,分子能——就是分子的相互作用,電磁能——就是原子中帶電粒子與電磁場的相互作用(帶電粒子的運動會產生電磁場),而這三者的總能量又被稱為——內能。
換言之,質量 = 宏觀勢能 + 內能。
需要指出的是,勢能可以和動能相互轉化(即能量守恆),在內能之中,會存在粒子與分子的動能,這些動能在運動被束縛的時候(如夸克禁閉的強力束縛),就會轉化成勢能。
例如,分子隨機運動的動能,會在撞擊的時候轉化成勢能,接著勢能又賦予分子加速度,再將勢能轉化為動能。
那麼,從內能角度來看:
- 原子能——可以透過衰變和裂變聚變釋放。
- 分子能——可以透過化學能和熱傳遞釋放。
- 電磁能——可以透過原子能和分子能釋放。
對於電磁能的釋放,即產生電磁輻射:
- 如果原子能釋放——原子中帶電粒子的數量就會減少,那麼電磁能就會釋放。
- 如果分子能釋放——原子中核外電子的運動就會改變,這對應了電磁能釋放。
顯然,宏觀物體的原子結構與分子結構非常穩定,所以其內能十分穩定,而就算分子能與電磁能釋放,也僅佔其內能總量極小的一部分,其方式主要有以下兩種:
- 第一,分子化學鍵斷裂,這是核外電子運動的改變,其數量沒變,但會釋放電磁能。
- 第二,熱傳導與熱輻射,這是原子分子的動能改變,其數量沒變,但會釋放電磁能,因為原子分子內部帶電粒子(如電子、質子和離子)的運動會改變。
事實上,分子間所有形式的相互作用,其底層都是來自帶電粒子與電磁場的相互作用,所以釋放電磁能——就相當於透過傳遞電磁場,將內能轉化為(空氣及其它物體的)分子動能,即傳遞了分子運動——這在宏觀上就是釋放熱能。
也就是說,分子能的本質也是電磁能。
然而,釋放熱能前後,原子分子的總數並沒有減少,所以物質的質量不變——不過內能的確是減少了分子能與電磁能。
於是,進一步來看,電磁能其實是傳遞光子的相互作用,而光子沒有靜質量,所以不釋放原子能,就不能改變物體的靜質量。
因此,原子能其實就等價於靜質量,而靜質量對應的能量,又被稱為——靜能,即:原子能 = 靜能 = 靜質量。
換言之,微觀勢能 = 內能 = 靜能 + 電磁能。
這裡的電磁能,就是化學能與熱傳遞(包括熱傳導、熱對流、熱輻射)的能量,又被稱為——自由能,它代表著內能中可以利用的能量,也就是內能對外做功的能力。
而化學反應之所以質量守恆,就是因為其過程只是電磁能的吸熱與放熱,並不涉及原子能。
例如,人體對外做功需要體能,體能就是人體的內能,其使用過程是生化反應,其吸收過程也是生化反應,其來源就是食物中的自由能——既是化學能也是電磁能。
換言之,微觀勢能 = 內能 = 靜能 + 自由能。
顯然,靜能被極其穩定地封裝在原子核之中,通常情況下是無法被利用的,除非是特殊場景下的核裂變與核聚變,才可以將靜能轉化為自由能使用(即質量轉化為光子),其結果就是質量的減少(如太陽輻射)。
那麼,再從宏觀角度來看,有力就有勢能與加速度,而這個力的來源一定是施力物的內能,也就是說,勢能是來自內能的轉化。
- 具體來說,勢能可以來自電磁能轉化的——化學能、電勢能、磁勢能等;也可以來自靜能轉化的——原子能與引力能。
- 簡單來說,就是物體可以透過——化學燃料、核燃料、電場、磁場、引力場等,來獲得勢能與加速度。
可見,宏觀勢能其實是來自微觀勢能的轉化,並且如果轉化的是電磁能或引力能(即不是原子能),這相當於把內能中沒有質量的部分(即除了靜質量的部分),透過宏觀勢能轉化成了質量。
不要忘了,電磁場和引力場,都是沒有質量可以光速傳遞的能量,而這個能量(電磁能與引力能)可以轉化為勢能——事實上,引力能在微觀的來源目前並不明確(引力子未被確認),其宏觀表現就是引力勢能,在地表附近等於重力勢能,即:重力是引力的分力,引力 = 重力 + 自轉向心力。
換言之,質量 = (轉化的)宏觀勢能(電磁能、引力能)+(固有的)微觀勢能。
事實上,如果物體不受力,那麼其質量就等於靜能,但無法測量這個靜能,而一旦物體受力,其靜能就會抵抗加速度,表現出的就是慣性力,而物體在引力場中,其靜能對引力場的反應,表現出的就是引力。
可見,慣性質量與引力質量就是靜能的宏觀體現,而內能中的電磁能,是不體現在慣性質量與引力質量之中的。
那麼,對於一個受力物體來說,它不僅有靜能,還有由力產生的勢能,這個勢能通常是來自施力物的電磁能或引力能,於是這個電磁能或引力能,就會體現在質量之中。
換言之,質量 = 電磁能 + 引力能 + 靜能。
例如,物體離開地面獲得重力勢能,這個勢能來自引力能,相當於增加了質量(即:質量 = 引力能 + 靜能),但要獲得這個勢能,需要將物體帶離開地面,這就需要向物體輸入能量,通常是電磁能,所以增加的質量相當於來自電磁能(即:質量 = 電磁能 + 靜能)。
當然,如果勢能透過加速度轉化成了動能,雖然能量守恆,但勢能對應的質量就轉化為了能量,此時並不相當於增加了質量。
例如,汽車消耗化學能獲得加速度,相當於受力獲得勢能——化學反應質量守恆,所以汽車靜質量不減少,只轉化了電磁能,即:質量 = 電磁能(勢能)+ 靜能——但汽車的勢能轉化為了動能,所以質量先是增加,再逐漸轉化成動能——不過,增加的質量會越來越大,因為動能越大,加速需要的勢能(化學能)就越大,從而連續來看,質量是在加速過程中,持續增加的——直到停止加速,勢能消失,質量恢復到靜能。
事實上,儘管勢能與動能,都可以讓物體的運動狀態更難以改變,如向左加速運動(勢能)或勻速運動(動能)都會增大向右運動的難度——但兩者卻有著本質的區別。
因為,勢能是絕對的與參考系(及速度)無關,而動能是相對的與參考系(及速度)有關,即:相對靜止時,勢能可以不同,但動能一定相同。
- 例如,兩個相同質量的鐵釘和木釘,同時靜止在一塊磁鐵之上,那麼鐵釘有磁勢能,表現出的質量就更大。
- 例如,兩個相同的橡皮筋,相對靜止但有一個被拉長,那麼被拉長的具有彈性勢能,表現出的質量就更大。
事實上,這也是質量與能量的區別所在——可以說「質量、勢能」儲存了「能量、動能」——注意,光子沒有「質量-勢能」只有「能量-動能」,但它可以將「能量-動能」透過相互作用,傳遞給其它粒子,這即是電磁能。
在此,需要更清晰說明的是:
第一,受力越大加速度越大,這個宏觀力消耗在了微觀粒子的動能到勢能的轉化上——就像用力壓縮空氣,氣體分子運動會受限——而這個勢能再次轉化為動能的過程,就體現出了宏觀的加速度。
所以,受力與加速度的固定比例(m = F / a),可以體現出全體微觀粒子對力的加速反應,可見微觀粒子數量不變,這個比例就不變,即質量不變——因為全體粒子的加速反應積累起來,體現出的就是這個質量——它在於全體粒子的狀態變化,而不是原有狀態。
這也就是為什麼,內能中的電磁能釋放,即微觀粒子的運動狀態改變,但微觀粒子數量不變,質量就不會變。
然而,宏觀加速度越大,則意味著微觀粒子的加速度也越大,即:微觀勢能(包括電磁能與靜能)越大——也就是說,受力加速度的大小,改變了電磁能與靜能能的大小,即:加速度越大、質量越大、粒子動能越小、時間流逝越慢——但加速度需要能量,這相當於把能量轉化成了質量(勢能),然後又轉化為了動能。
例如,物體靜止在引力場中,引力加速度讓物體的微觀勢能增大(來自引力能),時間變慢;同理,物體靜止在加速場中,受力加速度讓物體的微觀勢能增大(來自電磁能),時間變慢。
可以想象,微觀粒子的勢能增大、動能減小,其狀態變化速度就會減小,這即是時間變慢,而狀態變化速度越快,時間流逝就越快——那麼,如果狀態變化過快,就會釋放電磁能以降低自身的動能,這相當於釋放了微觀勢能,也就是時間的“移除”,對應了質量的轉移(減少電磁能)或移除(減少靜能)。
這也就是為什麼,加速度可以增大慣性質量與引力質量,產生時間膨脹與空間彎曲的——微觀原因所在。
第二,受力不一定有加速度,有加速度也不一定受力,只有具有絕對加速度,才會增加勢能,即增加質量。
例如,物體水平受力,但被隔板擋住無法運動(即沒有加速度),此時受力與隔板反作用力抵消(合力為0),物體沒有增加勢能——這可以理解成,在隔板的接觸面,電磁力相互抵消,物體內部粒子狀態沒有改變,勢能也就不會改變——但如果隔板帶動物體一起加速度運動,則物體處在加速場中,所以會增加勢能。
例如,物體遠離地面靜止,會增加宏觀勢能(重力勢能)與微觀勢能(重力加速度),因為引力場是空間分佈,所以雖然物體合外力為0,但內部粒子狀態具有加速度。
例如,物體自由落體,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引力場與加速場抵消,處於失重狀態,只具有相對加速度——在廣相中,這是不受力的靜止狀態——所以沒有增加微觀勢能,但宏觀勢能在減小。
綜上可見,質量就是勢能,而電磁能與引力能都可以增加勢能——能量產生加速度,可以增加微觀勢能,能量不轉化為動能,可以增加宏觀勢能——這兩種勢能是等價的質量,可以轉化為能量。
關鍵是,如果沒有(絕對)加速度,電磁能與引力能會相互抵消,也就是受力會相互抵消,此時勢能(包括宏觀與微觀)並不會增加。
那麼顯然,電磁能與引力能,相比原子能(靜能)是極其微小的,所以由它們轉化的質量,也是極其微小的,由質能方程(m = E / c^2)就可以看出。
所以,通常我們都是把質量看成“不變數”,然後圍繞著質量來計算——力(F = ma)、加速度(a = F / m)與能量(E = mv^2 / 2)——質量都被封裝成了“不可分割”的靜能。
但試想,如果是核能或黑洞帶來的勢能與加速度,其結果則肯定會,顯著地增加質量——前者是原子能的轉移,後者是引力能的轉移,但這兩者最終都是來自靜能——可見,質量守恆,只能轉移。
最後,生命及其運作都在分子層面,也就是化學反應的電磁能,並不涉及原子能,所以對生命來說,其質量只是在以靜能封裝的形式轉移,除非處在巨大的引力場或加速場之中。
再看加速度與時空彎曲
質量會彎曲時空,這個由廣義相對論保證,彎曲的時空(即時空曲率不為0)會產生引力場,而根據等效原理,在局域引力場等效加速場,那麼加速度會產生時空彎曲嗎?
事實上,這個問題簡單地回答——是或否,都不能體現出其背後的——物理邏輯,其實前文的論述已經包含了這個問題各個層面的圖景,現在我們需要將零散的圖景拼接起來,從六個方面,來清晰地回答這個問題。
第一,從理論模型的角度來看。
如果沒有引力,就是平直時空(閔氏時空,曲率為0),此時可以應用狹相;如果存在引力,就是彎曲時空(黎曼時空,曲率不為0),此時可以應用廣相。
從幾何角度地說,曲率代表了彎曲的程度,彎曲越大向量平行轉一小圈回到起點的變動就越大,沒有彎曲則沒有變動。
那麼,在平直時空用狹相處理加速度——就是切換瞬時參考系(洛倫茲變換);在彎曲時空用廣相處理加速度——就是計算曲線長度(度規張量變換)。
度規張量(Metric Tensor)——簡單說,就是度量空間中曲線長度的二階張量,如果是平直時空,這個張量就是座標處處相等的常量,如果是彎曲時空,這個張量就是與座標相關的變數,而這個變數就是用來計算對應座標的時空曲率的。
度規(Metric)——簡單說,就是度量幾何長度所需要的一組引數,其對應的幾何性質與座標系無關(顯然長度與座標系無關),但將其變換到不同的座標系下,會有不同的數值表示(即不同的引數),稱之為度規分量(用這些分量計算的長度是一致的),事實上度規只能以某個分量的形式呈現,那麼如果度規引數是矩陣(即二維陣列),它就是一個二階度規張量。
張量(Tensor)——簡單說,就是多維陣列,如:零階張量是標量(即零維陣列,只有一個元素),一階張量是向量(即一維陣列),二階張量是矩陣(即二維陣列,陣列的元素是向量),三階張量是三維陣列(即陣列的元素是矩陣),四階張量是四維陣列(即陣列的元素是三階張量),以此類推到n維;但不管是幾維陣列,其作用就是儲存資料,以供計算,僅此而已。
換言之,有加速度應用狹相——就是平直時空,有引力應用廣相——就是彎曲時空,這是應用理論模型的前提約定。
在此別忘了,在廣相視角下,並沒有引力只有彎曲,因為引力被慣性力抵消了,也就是引力場被加速場抵消了,而只有在非慣性系才有慣性力與加速度,因此——只有彎曲,沒有引力與加速度,也沒有引力場與加速場。
可見,彎曲與引力、加速度同時存在,但在概念上,前者取代了後兩者,即:彎曲時空不能定義非慣性系。
所以,在彎曲時空就不會有加速度,在平直時空有加速度,也不會有時空彎曲——這是概念的定義,而彎曲時空與平直時空的定義,就被看成——背景時空,其決定了加速度的定義存在性。
然而,彎曲即是有曲率,曲率和引力是對應關係,那麼加速度與曲率是什麼關係呢?
第二,從等效原理的角度來看。
加速場是均勻的,引力場是不均勻的,所以加速度只能在局域等效引力,在廣域或全域上兩者並不等效——如加速場就沒有潮汐力。
但,如果加速度不能完全抵消引力,那引力就不能完全替換成彎曲,廣相的模型就不能成立,這是怎麼回事呢?
事實上,在局域無窮小的範圍內,彎曲時空可以無窮接近平直,所以加速度就可以抵消引力,接著無窮多個加速度抵消無窮多個引力,就可以在無窮大的範圍內,讓引力消失。
可見,在較大的範圍內,一個加速場當然不能抵消一個引力場,而是需要有一定數量的加速場,才可以抵消一個引力場了——但顯然,以目前的技術,我們無法創造出一個“多重加速場”,來完全模擬一個引力場。
由此來看,慣性質量與引力質量,無論是在局域還是在全域性都是等效的——因為,慣性力源於慣性質量無窮小有效部分的積累,引力源於引力質量無窮小有效部分的積累,兩種質量都源於物質本身,其空間分佈是相同的——不像引力場與加速場的空間分佈不同。
那麼,引力場和加速場,都可以產生絕對時間膨脹,這種時間變慢是等效的嗎?
第三,從時間流逝的角度來看。
不可否認,力、加速度、曲率、弧長都具有絕對性,即它們都是不隨參考系變化的絕對量,並且它們都可以帶來——絕對時間膨脹。
在幾何影象上,平直時空中加速度對應了曲線(沒有加速度是直線),彎曲時空中直線就是曲線(沒有曲率是直線)——曲線的弧長,具有與參考系無關的絕對大小,這就是絕對性的體現,兩端點相同時曲線比直線要長,這就是絕對時間膨脹的體現。
在微觀影象上,全體粒子對力的加速反應,就呈現了宏觀的加速度,這個加速反應令每個粒子的勢能增加動能減小,從而狀態變化的速度減小,這就是宏觀的時間變慢,即絕對時間膨脹的體現——雖然引力場(不均勻)與加速場(均勻)的空間分佈不同,但場中的粒子都會受力,從而產生加速反應。
所以,時間長度 = 時間總量 / 時間速度——而加速度(受力加速度與引力加速度),可以減少時間速度(即粒子狀態變化速度),令時間長度變長,也就是時間變慢——可見相同的壽命,有加速度則衰老的更慢——當然由於空間分佈不同,引力場與加速場在相同強度下,對應時間速度減少的程度,肯定會有所不同。
例如,光經過太陽的引力場會發生偏折,如果將引力場看成是均勻的加速場,其計算結果是利用廣相幾何彎曲計算的一半,也就是說,把不均勻的引力場等價成均勻的加速場,光的偏折角度會有2倍的誤差。
第四,從加速度的角度來看。
事實上,加速度與質量,都是來自相互作用的產物,而相互作用是貫穿宏觀與微觀的,所以加速度與質量從宏觀到微觀都存在,但引力在微觀則不存在。
別忘了,在無窮小的時空,廣相是失效的,即:在量子尺度,沒有連續的幾何結構、沒有引力、沒有彎曲——這也是目前量子力學與廣相不相容的地方,但量子力學與狹相相容,所以加速度的理論存在範圍,是超越了引力與彎曲的。
那麼,把引力場看成一個不均勻的加速場,把引力場對應的時空效應,看成是引力加速度的原因,這可能是更本質的微觀視角——微觀,是最可能統一所有相互作用的視角。
第五,從物理現象的角度來看。
靜止或勻速的黑洞無法產生引力波,有巨大加速度的黑洞,才可能產生引力波,而引力波就是時空彎曲的漣漪——會以光速傳遞時空曲率,並且只要加速度一直存在,引力波就會不斷產生。
事實上,質量會產生曲率,質量的位移必然會帶來曲率的位移,但沒有加速度,曲率就不會以引力波的形式傳遞,原因就在於,加速度對應的勢能,會以引力波的形式釋放能量。
可見,引力波傳遞的是曲率,也就是質量效應——這是源於產生加速度的勢能。
那麼,另一個與加速度有關的有趣現象,就是——安魯效應(Unruh Effect),即:
一個加速觀察者,可以觀察到慣性觀察者無法看到的“熱浴”,如黑體輻射——換言之,有加速度的觀察者,會覺得宇宙背景是溫暖的,或說有加速度的溫度計,會記錄到加速度貢獻的非零溫度。
在微觀上,安魯效應也會導致,加速度粒子的衰變率與慣性粒子不同,如:當具有足夠高的加速度時,電子可能有一定的機率躍遷到更高質量的狀態。
所以,加速度對應了——宏觀的時空變化,微觀的狀態變化——這變化就在於能量的大小。
第六,從能量轉化的角度來看。
回到問題,有加速度就會產生時空曲率嗎?
答案是並不一定,這不僅在於能量的大小,還在於能量的來源。
例如,飛船利用化學燃料獲得加速度,但化學能的能量有限,很難對時空產生顯著影響,而如果是核燃料,雖然會有較大的能量來影響時空,但核燃料自身會減少質量,從而減少相應的時空影響(質量對應曲率)。
那麼加速度的關鍵——是它不能憑空產生,一定要來自能量轉化(即動能轉化到勢能),而它背後的能量(即勢能)才是時空影響的來源。
例如,雙黑洞合併的過程,是兩個黑洞在彼此的時空彎曲中相互繞轉靠近(即軌道衰減),加速的能量來自勢能轉化,這個勢能十分巨大,除了轉化成黑洞的動能,還有一部分就會以引力波的形式釋放,而當黑洞合併之後,減少的質量(即微觀勢能),也會以引力波的形式釋放。
事實上,引力波還需要運動不對稱性——不能球形對稱(如球體的膨脹或收縮),或旋轉對稱(如圓盤或球體的旋轉)——才能產生,因為不對稱性會帶來運動阻力,從而令勢能無法轉化為動能,進而轉化為引力波,才能保持能量守恆。
在此別忘了,能量是相對的也就是對稱的,質量是對稱性破缺的產物,而勢能與加速度、曲率與引力波——都不具有對稱性,並且質量與勢能——都儲存了能量。
所以,質量表現出——曲率與引力波,其實是能量不對稱(不均勻),並試圖趨向對稱(均勻)的表現——這會帶來相互作用,即勢能與加速度。
回到廣相,一個質點具有加速度,那麼說明與這個質點相互作用的能量,在時空上分佈不均勻,這則意味著時空不平直。
結語
從某種角度看,狹義相對論——是關於電磁力的模型,廣義相對論——是關於引力的模型。
對比來看,電磁力來自電磁場——電磁場的傳遞是電磁波,引力來自引力場——引力場的傳遞是引力波,電磁波與引力波的傳遞都是光速。
兩者的區別在於,電磁波是在時空中傳遞,引力波是時空本身的傳遞——形象地說,如果時空是畫布,那麼電磁波就是畫布上線條的傳遞,而引力波是畫布本身的傳遞(如抓著一端抖動)。
那麼,從能量角度來看,引力波可以傳遞勢能,電磁波可以傳遞動能,而光速不能有質量,所以引力波和電磁波都沒有質量,但質量也是勢能,它和引力波傳遞的勢能是什麼關係呢?
這可以理解成,勢能 = 宏觀勢能 + 微觀勢能,如果前者不能轉化為後者,就會轉化為引力波,而後者就是粒子的勢能,也就是質量。
換言之,如果勢能無法轉化為動能,也無法轉化為靜能,就會轉化為引力波,也就是把勢能儲存到時空之中。
形象地說,向時空中拋一重物,時空就會泛起波瀾,即質量的振動會產生時空的振動,而就是因為產生質量振動的勢能,無法完全轉化為動能(質量的運動)與靜能(粒子的運動),就只能轉化為引力波(否則能量就會不守恆)。
再換個角度來看,電磁波與引力波,都是光速都無法靜止,是因為它們沒有質量,也就無法儲存靜止的能量(即靜能),但它們儲存能量的方式,卻是不同的,這體現在:
- 電磁波的能量是動能,它透過相互作用將能量傳遞給物體,所以會出現無法穿過的情況。
- 引力波的能量是勢能,它透過時空曲率將能量傳遞給物體,所以可以穿過一切不可阻擋。可以想象,物體所在的時空發生振動,物體只能跟隨這個振動獲得勢能。
可見,時空的變化是絕對的,這就是力的效用、加速度的表現,也是質量與勢能的結果,即曲率及其運動。
那麼試想,沒有質量的時空會是怎麼樣的?
要麼是平直時空——能量以電磁波的光速形式存在,要麼是波動時空——能量以引力波的光速形式存在,也可能時空在平直與波動之間相互轉化,也就是在電磁波與引力波之間相互轉化。
而所有光子全同沒有時間流逝,所以電磁波時空就會——沒有距離收縮成一個質點,引力波時空則會——充滿波瀾卻空無一物,那麼兩者的轉化,即收縮與膨脹,在無數次的迴圈中,就可能意外地開啟——“創世紀閃光”,接著在膨脹的過程中,能量並未轉化成時空的波瀾(宏觀勢能),而是轉化成了時空中的質量(微觀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