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Nature子刊 | 重大進展!中國醫學科學院許琪團隊發現抑鬱症的潛在治療靶點
來源:iNature
總結當前工作的示意圖
RNA 的轉錄後修飾,例如RNA甲基化,可以從表觀遺傳上調節行為,例如學習和記憶。然而,目前尚不清楚RNA甲基化是否在重度抑鬱症 (MDD) 的病理生理學中起關鍵作用。
近日,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許琪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線上發表了研究論文。該研究報告了脂肪量和肥胖相關基因 (FTO)(一種RNA去甲基酶)的表達在MDD患者和抑鬱症小鼠模型的海馬中下調。抑制小鼠海馬中的Fto表達會導致成年小鼠出現抑鬱樣行為,而FTO的過度表達導致抑鬱樣表型的拯救。該研究結果表明,FTO是小鼠抑鬱樣行為背後機制的調節器。
閱讀連線:
Nature子刊 | 重大進展!中國醫學科學院許琪團隊發現抑鬱症的潛在治療靶點
2,Science | 孤兒受體GPR158訊號轉導的機制與結構基礎
來源:BioArt
GPR158與RGS7-Gβ5複合體結合的結構圖
G蛋白偶聯受體(GPCR)是哺乳動物基因組中用於檢測胞外訊號以及調節細胞反應的最大蛋白家族。GPCR訊號的終止需要G蛋白訊號調節蛋白(RGS)的作用,RGS可以直接使G蛋白失活。因此GPCRs與RGS被認為是控制細胞反應的對立力量。但也有研究表明兩者之間可以形成複合體,因此說明可能存在其他的訊號調控機制。
近日美國斯克裡普斯研究所Kirill A. Martemyanov研究組以及印度理工學院坎普爾分校Appu K. Singh研究組合作在Science 發文,利用冷凍電鏡揭開孤兒受體GPR158與G蛋白調節訊號通路中RGS7-Gβ5複合體偶聯作用的結構基礎。這些發現為理解GPR158的調控和訊號轉導的具體方式提供了結構基礎,也為探索內源性神經元環境中GPR158介導的RGS蛋白控制提供了指導。
閱讀連結:
Science | 孤兒受體GPR158訊號轉導的機制與結構基礎
3,人腦計劃:大腦研究如何對超級計算提出新要求
來源:Science
AI瞭解大腦的所有複雜性需要從多個尺度——從基因組學、細胞和突觸到整個器官水平的洞察力。這意味著處理大量資料,超級計算正在成為解決大腦問題的不可或缺的工具。近日Katrin Amunts和Thomas Lippert在Science 發表了觀點論文。揭示神經元連線的不同方面,是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然而,將突觸水平(奈米範圍)到單個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細胞(微米水平)的不同空間尺度連線到整個器官是最具挑戰性的。當細胞和軸突資訊與大腦組織的其他維度相關聯時,計算要求也會進一步增加。
閱讀連結:
4,吃太鹹,不僅誘發高血壓,還可能會導致腦缺氧...
來源:中國生物技術網
近十多年來,各國的膳食指南和大量研究一再強調要避免飲食中攝入過多的鹽。那麼,除了誘發高血壓以外,過量攝入鹽還會不會有其他影響?近日,發表在Cell Reports 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美國佐治亞州立大學領導的研究團隊透過新開發的神經影像學技術與外科手段相結合的方法揭示了鹽攝入對大腦更深層的影響。他們觀察到齧齒類動物急性鹽負荷會引發大腦血管收縮,血流量減少,從而導致了局部的缺氧微環境。這一發現著實令人驚訝,因為在阿爾茨海默症和中風等疾病中也觀察到了類似情況。
閱讀連結:
5,為什麼“為母則剛”,奶爸更溫柔?科學家發現來自嬰兒的重要線索
來源:中國生物技術網
在陸生哺乳動物中,體味或身體揮發出的化學物質會引發動物的攻擊性行為。近日,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 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研究團隊發現,人體(特別是新生兒)同樣在分泌的一種特殊分子——十六醛(HEX),它在調節男性和女性攻擊性行為方面發揮著重要的社會作用。這一發現首次提供了人類行為與透過嗅覺識別的單一分子之間的直接聯絡,併為性別在嗅覺感知及其產生的神經過程中扮演的中介角色提供了令人驚訝的新線索。雄性的攻擊性通常會轉化為對新生兒的攻擊,而女性的攻擊性通常會轉化為對後代的保護。這同時解釋了性別二態性如何幫助嬰兒生存。
閱讀連結:
為什麼“為母則剛”,奶爸更溫柔?科學家發現來自嬰兒的重要線索
6,清除雜物可能對失智症患者沒有幫助
來源:阿爾茨海默病
東盎格利亞大學的研究人員研究了患有失智症的人是否能更好地完成任務,比如在家裡——周圍都是他們平常的雜物——還是在一個整潔的環境中。研究結果表明,一個整潔的環境可能無助於失智症患者完成日常任務。參與者的家有多亂似乎沒有任何區別,影響他們在家裡完成任務的唯一因素是他們的認知水平研究於近日發表在Alzheimer Disease & Associated Disorders 雜誌上。
閱讀連結:
7,NHB | 長大後,人們真的會失去創造力嗎?
來源:SelfMindnSocialBrain
記憶對於關聯事件的推理是十分重要的。前人的研究表明,兒童可以利用記憶進行推理,但是他們和成人使用的是相同的神經機制嗎?近日一篇發表在Nature Human Behaviour 的文章回答了這個問題。該研究透過測量參與者在學習新的關聯資訊時的記憶恢復過程,結果發現不同年齡階段的人使用不同的神經機制:儘管成年人使用整合性的記憶策略,兒童和青少年則必須依靠獨立的記憶來做出推理的決定;對青少年而言,抑制關聯記憶的衝突有利於之後的推理。
閱讀連結:
8,為什麼人類可以犯錯,但機器不行?
來源:環球科學
我們每天都會在認知事物和交流溝通中進行無數的好壞評判。人類語言中普遍存在著好壞評判也隱含在常識性知識的理解和推理中。人們尚能理性地看待某人襪子上有個洞無傷大雅,跟他的道德無關,但我們卻常常在語言中忍不住濫用道德批判。如今,AI和開發它的人會遭受很多批評。隨著激烈的爭論漸漸過去,值得思考的不僅是AI是“好”還是“壞”,還有批判AI失誤時人們展現出來的道德。
人們對人類的道德批判並不比對AI更輕,只不過我們使用了不同型別的道德要求來評判二者——根據動機評判人類,根據結果評判機器。我們的判斷常會根據判斷的人或事物而發生變化(簡稱雙標)。這種搖擺不定的道德標準,並不僅侷限於評判人類和機器行為時。
閱讀連結:
審校:Simon
題圖:攝圖網
前 文 閱 讀
1, 腦科學日報: 睡眠不足,對大腦的傷害是毀滅性的
2, 腦科學日報: 加州大學提出價值決策被大腦高效編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