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身上總是會莫名其妙地出現一些小傷痕,父母們看見了往往擔心不已,生怕孩子遇上了“校園霸凌”,但也知道孩子們愛“打鬧”,瘋在一起時也難免出些小狀況,那麼家長們該怎麼區分“霸凌”和“打鬧”行為,區分清楚後又該怎麼做呢?
“校園霸凌”是家長們談之色變的隱憂
朋友的兒子上小學二年級了,這剛開學沒幾天,就發現他胳膊上有一塊青瘀印。
朋友問:胳膊這怎麼回事啊?
兒子回答:被同學抓的。
朋友聽後擔心得很,生怕是有人在故意欺負兒子,擔心他是否遭遇到了“校園霸凌”。
第二天趕緊去了學校,經老師多方瞭解下來才確定只不過是同學間打鬧嬉戲時造成的,這才放下心來。
隨著媒體報出得越來越多的“校園霸凌”事件,家長們也越來越害怕自己的孩子在外遭遇欺凌,一有風吹草動就特別緊張。
但孩子們生性就是活潑好動的,特別是男孩子們在一起總免不了打打鬧鬧的,這一打鬧起來就難免會在身體上留下些磕磕碰碰的痕跡。
而家長們在看到孩子身上的這些印記後往往會很擔心“孩子不會是在外面被人欺負了吧?”
其實,“霸凌”和孩子們之間的“打鬧”還是有明顯區別的,家長們不要一看到孩子受了點小傷就陷入了“霸凌”的恐慌之中,給自己造成不必要的擔憂。但是,如果真的是“霸凌”行為,就一定要及時干預,避免造成更大的傷害。
如何區分“校園霸凌”和正常的“打鬧行為”
“霸凌”和孩子們間“打打鬧鬧”的行為有3個主要的區別,家長可以依此來進行判斷。
1、是否有力量上的不對等性
“霸凌”是絕對強勢的一方對另一弱勢方的傷害,雙方在力量上存在不對等性,在傷害進行時,強勢的一方能讓弱勢方毫無抵抗之力。
也就是說當一個力量體格比對方大很多的孩子,或是一群孩子對一個孩子進行傷害,讓這個被欺負的孩子完全沒有能力進行抵抗時,可以視其為“欺凌”。
而“打鬧”是雙方在力量差不多的情況下孩子們之間的一種正常行為,雖然有時候會留下點小傷痕,家長們不必過於緊張。
2、是否存在時間上的持續性
一般來說“霸凌”都不是偶發性的,常常是有預見性的、而且是持續性地在一段時間裡對另一方的傷害行為。
孩子們的“打鬧”行為常常是沒有目的性的,突然之間就發生的,而且打鬧之後就結束了。
而“霸凌”常常是帶著某種目的去欺負另一方,而且不是隻欺負一次就算了,這種傷害很有可能是持續性的,有的是幾個月、一年,有的甚至超過一年是長期性的。
3、“霸凌”不只是肢體上的衝突,還有冷暴力
家長們往往認為孩子只要身體上沒有受到傷害就不算“霸凌”,但其實長期孤立、排擠的冷暴力行為也是一種精神上的“霸凌”行為,這種行為對於孩子的心理傷害也是不容忽視的。
比如說學習成績好的對成績差的、長得好看的對長相不好看的、家庭條件好的對經濟條件差的一方加以嘲笑,並鼓動周圍的人一起對其排擠、孤立,讓其精神上受到傷害的冷暴力往往更讓弱勢方痛苦崩潰。
“我沒有勇氣再活下去了!”這是剛滿12歲的小梅留下的最後一句話,因為單親家庭成績不好等原因,小梅在班級裡一直很孤單,沒有朋友還常常被同學嘲笑,媽媽也因生活疏於關注她的心理,小梅在長期遭受冷遇後小小年紀就患上了抑鬱症,在生日過後竟選擇了跳河自殺。
由此可見,“霸凌”不管是身體上的還是心理上的,對孩子的傷害都是不可估量的,家長們一定要分清其與“打鬧”行為的區別,對孩子們的“打鬧”行為不必太過干涉,對於“霸凌”則一定要及早發現制止。
避免孩子被“霸凌”,家長的行動很關鍵
雖然“校園霸凌”是一個相關家庭、社會、學校、心理、性格等的複雜問題,但作為孩子的父母始終是最關鍵的一環,正確的指導和教育才能防範於未然。
1、做好孩子的“日常防傷害”教育
即便是孩子沒有遭遇到“霸凌”,我們也要在日常生活中給孩子們上好“防傷害”這一課。
比如說你要告訴孩子“當有比你強壯的人欺負你時怎麼辦?”
一定要學會大聲呼喊,一定要尋找機會及時逃離,一定要立刻告訴父母和老師。
曾經聽到一位父親對孩子說的話,覺得很有道理,他說:“兒子從小我就一直告訴他,如果有人第一次打了你你可以自己決定怎麼做,但如果這個人第二次打了你,你一定要告訴爸爸媽媽,讓我們來幫你怎麼做。”
在問題還沒有發生時,提前給孩子們做好這方面的防範教育,讓他們知道有可能會碰到這樣的事,碰到了第一步該怎麼反應,在事情萬一發生時孩子們就能邁出正確的第一步,避免事態嚴重化。
2、當父母發現“霸凌”行為時,一定要尋求多方幫助
孩子為什麼會有“霸凌”行為呢?這個問題絕不僅僅只是孩子性格問題,可能還牽涉到原生家庭、過往經歷、心理健康等方方面面很多問題,所以當家長髮現自己的孩子被“霸凌”時,絕不要輕易地認為幫著“教訓一下對方”就能解決問題。
早兩年媒體就曾報道過,一位父親因為自己的女兒在學校老被一個小男孩欺負,在和對方父母溝通過幾次後發現效果不太明顯,帶著把刀去學校找這個小男孩,最後在情急之下竟然用刀把對方刺死了。
這位父親的過激行為導致了2個家庭的悲劇,當時這則新聞也在網上引發了熱議,有網友評論:管不好自己的孩子總會有人替你管。
但這樣的“管法”卻是雖然幫女兒“教訓了對方”,卻也給女兒留下了一輩子都可能無法抹去的陰影。
所以在“霸凌”發生時,父母一定要保持理智,先和對方家庭、學校進行三方溝通,必要時還可尋求心理學家、社會相關職能部門的幫助,大家共同協作,一起找到問題的根源才能有效解決,切不可像上述那位父親一樣用“以暴制暴”。
3、教育孩子不要做“霸凌”的旁觀者
有時候,家長們因為害怕孩子惹事,往往會跟他們說:“看到別人在打架就趕快走開啊,少攙手。”
但是如果在“霸凌”發生時,每一個非當事者都採取這種事不關己的迴避態度,那麼霸凌者可能更加有恃無恐,因為周圍沒有人會反對,他會覺得“沒人敢管我,以後我想怎樣就怎樣”,那麼誰知道他下一個看不慣的會不會就是你呢?
所以家長們在教孩子預防傷害的同時,還要教育他們在看到別人被欺負時,不一定要出手相救,但一定要學會做一件事:趕緊叫人過來制止,然後報告老師。
只有當每一個看到“霸凌”行為的人都能用自己的方式提出“不可以”時,“霸凌”者才不敢無所顧忌地妄為。
“校園霸凌”是個日益嚴重的社會問題,牽動了無數父母的心,好在社會各界也越來越關注重視這個問題,只有大家一起聯手才能更有效的解決,還孩子們一個健康安全的成長環境。而作為孩子的父母,更應把好第一關,冷靜分清孩子的行為是“霸凌”還是“打鬧”,才能做到既不矯枉過正,又能及早發現和干預。
作者:等風來
兩個孩子的職場媽媽,左手執筆右手帶娃,喜歡讀書、寫作、畫畫,左手執筆右手帶娃,堅信即便生活一地雞毛,內心也要擁有自己嚮往的詩和遠方,關注我,持續給您提供更多育兒乾貨。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