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社
聽說,從西安火車站到鐘樓,二十分鐘的車程要經過兩個“市”。
一個是大差市,一個是騾馬市。
雖說只是個段子,但也說出了不少人心中的疑問,西安市內怎麼有這麼多“市”?
西安,十三朝古都,有著許多歷史的印跡:鐘樓、鼓樓、城牆、大雁塔......它們在歲月的流逝中留了下來。
連同這些歷史印跡一同留下來的,還有那些通俗易懂的街道、巷子的名字。
作為西安的一張名片,遍佈西安大街小巷的地名卻像是一部活的史箋,承載著古都的滄桑歷史和厚重文化,也記錄著這座城市的成長曆程,與古城相伴相生。
案板街、竹笆市、五味什字、粉巷、炭市街,這些極具特點的地名背後還藏著悠久的歷史故事。
“西安”這個名字的由來
“長安為什麼要改名為西安?似乎長安這個名稱的古韻氣息更濃厚,更符合這座城市的形象。”
不少遊客,甚至本地人都曾提出過這樣的疑問。其實,長安一直都在,現在的西安市仍有長安區。
西安取義為安定西北,自明洪武二年,西安這個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五味什字:因藥聞名的街道
資料圖:五味什字街。成悅 攝
五味什字街是一條東西向街道,位於西安市西大街中段路南,300米的街道透出濃濃的煙火氣,也講述著歷史和生活的“五味”雜陳。
說到“五味什字”,似乎有一股中藥味兒撲面而來。其實這裡很早便是西安城裡的藥材市場,亦是因“藥”出名。元代時五味什字街藥店鱗次櫛比,有“藥市街”之稱。明、清時期因這裡多家中藥店生意興隆,得中藥之“甘、辛、酸、苦、鹹”五味之名,遂沿用至今。
案板街:賣案板的街道
案板街位於東大街西段北側,南起東大街,北至西一路。元代稱南巷,清順治年間,因有售賣案板店鋪而改名至今。
資料圖:易俗社劇場。成悅 攝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城市的擴張,案板街已“風光不再”。但易俗大劇院的存在讓這裡充滿了藝術氣息。每當易俗社的舞臺燈光亮起,各種秦腔名角粉墨登場,這裡仍是讓老西安人內心澎湃的一塊“寶地”。
馬廠子:驛站旁餵馬的地方
馬廠子北起東大街,南至東羊市,與東縣門、東倉門形成十字路口。在唐代,京兆驛站是全國最大的公文郵件和官旅護送機構。
唐代以後至明清,經千餘年,京兆驛名稱不改,仍為中國西部最大驛站。這條街兩側為驛站的餵馬處,故稱馬廠子。
炭市街:堆放煤炭的街道
資料圖:炭市街路牌。成悅 攝
炭市街位於東大街中段北側,北至西一路。清代中葉時,這條街只是一個堆放煤炭的無名小巷,後來因為出售煤炭、鹽鹼、副食店鋪居多,得名炭市街。
資料圖:炭市街海鮮廣場。成悅 攝
20世紀50年代前後,這裡已由“炭市”朝著水產、海鮮、乾果零售市場演變。“吃有炭市街、穿有騾馬市、用有康復路。”足以說明炭市街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城市和集市分不清
資料圖:西羊市小吃街。成悅 攝
開啟西安地圖你會發現,西安市、騾馬市、雞市拐、大差市、東西木頭市、竹笆市等名稱都出現在地圖中。
其實,這裡的“市”本義指集中進行交易的場所,即市場。西安市的“市”是城鎮的意思,而其餘的就是指集市、市場。至於他們各自是什麼市場,就要看“市”前面的修飾詞了。
大 差 市
大差市,是指西安市東大街與解放路、和平路相交的十字路口處這片區域。
宋金時期,這是西北最大的驛站,京兆驛的所在地。車馬過往,商賈雲集,所以被叫做大草市。要說為啥現在叫大差市,民間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因為“草”與“差”諧音;
第二種說法是因為這裡以前是雜役、差人出入秦王府的大門,如果哪個差人犯了法,就要從這裡拉出去處決,這才有了“出大差”的名稱典故。
- 騾 馬 市
資料圖:騾馬市。成悅 攝
騾馬市曾是西安著名的商業中心。
騾子和馬是古時候的重要交通工具和畜力。當年主要城鎮都設有大型騾馬交易市場,後逐漸形成街市。
提到騾馬市,老一代西安人有著特殊的情懷。改革開放初期,小有名氣的騾馬市服裝市場見證了西安市第一批個體戶的誕生,在時代變革中書寫了一段商業傳奇。
作為西安市第一家露天服裝市場,這裡是不少老西安人賺到第一桶金的地方,承載著一代人的回憶。
- 竹 笆 市
資料圖:竹笆市路牌。成悅 攝
竹笆市位於西安市中心區域,明朝時此地商市集中,包括瓷器市、鞭子市、竹笆市、書店、金店等,而其中竹器買賣最具規模,故名竹笆市。
如今的竹笆市,仍一直延續著經營木器、竹器的商業傳統。
西安地名之“最”
走進西安的城牆,會發現西安人民特別偏愛帶數字的地名。“東一道巷、東二道巷、東三道巷、建國一路、建國二路、建國三路。”按照《西安市道路命名規則》來看,以數字命名,規範有序、好找易記。
看到此處,許多小夥伴覺得:西安人取名也太隨意了。
其實不然,稍微瞭解西安的人知道,西安人除了青睞以數字命名街道,還偏愛以歷史典故命名,這與西安的十三朝古都身份分不開。
- 最“富有”的地方:灑金橋
對這個地方不熟悉的人一聽“灑金橋”這個名字可能會好奇這裡是不是在灑金子?別誤會,這裡沒有金子,沒有水,也沒有橋。
灑金橋其實是蓮湖區回坊內的一段街道,全長800米。該地在南宋和元代稱為鐵爐街,明代改為鐵爐坊,清末以沙姓人住此街北段,得名沙家橋,後改為灑金橋。
資料圖:灑金橋小吃街。成悅 攝
今天的灑金橋也是西安最具市井煙火氣息的地方之一。
作家賈平凹曾在《廢都》裡這樣描寫灑金橋的西倉集市:“那是一個偌大的民間交易市場,主要營生的是家養動物珍禽花鳥魚蟲,還包括器皿盛具,飼料輔品之類。趕場的男女老幼及閒人遊皮趨之若鶩,挎包搖籃,戶限為穿,使幾百米長的場地上人聲鼎沸,熙熙攘攘,好一個熱鬧繁華。”
- 最有“學習精神”的巷子:大小學習巷
資料圖:大學習巷。成悅 攝
大、小學習巷,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唐朝。當時的長安作為都城,也是世界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可謂真正的“國際範”,來唐朝求學、經商、做官的外國人多聚集於此。據傳來長安的外國人很多在大學習巷學習漢語和禮儀,因此而得名。
資料圖:大學習巷。成悅 攝
如今的大學習巷兩邊都是商戶,從美食到手工藝品應有盡有。居民在巷內下棋、閒聊,十分熱鬧。雖然這裡不似灑金橋的繁華喧鬧,但卻自有一種獨特的煙火氣息。
- 最“神秘”的巷子:粉巷
關於粉巷的名稱說法不一,相傳這裡盛唐時期就是長安城內有名的煙花柳巷,“粉”字取自“塗脂抹粉”之意。
但也有人考諸方誌後認為,這裡的“粉”並非“胭脂水粉”,而是作為食物的“粉”,是因明清時期遍佈磨面的作坊和糧店而得名,種種猜測為這條短短的街巷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
在街頭巷口立起標識牌、碑刻,建立仿古牌樓,將背後的歷史典故書於其上,展現了古城西安獨特的文化魅力。
不僅讓外地遊客更容易瞭解西安古老的歷史文化,也給土生土長的西安人新增更多文化自信,讓他們更加熱愛這座擁有古老歷史而又充滿活力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