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雜誌是一部國家部級期刊,上級主管單位是中國科學院。按照《化石》雜誌的自我定位,該雜誌是關於古生物學的學術兼科普型別的刊物。主要內容是介紹地球誕生46億年以來的地質變化、生物演化和人類及其文化的發展。宣傳辯證唯物主義,普及本學科知識。
《化石》雜誌的主要欄目包括,新聞與熱點、快樂考古、考古探秘、進化論壇、化石童話、化石之旅、化石揭秘、經典回放等等。
我們看《化石》雜誌某一期的文章標題:
李四光與科化石
世界環境日
大西洋能把太平洋擠掉嗎?
恐龍會爬樹嗎?
為了無告的大自然——記珍·古道爾
《大交叉,新觀念》已於最近問世
從河南為何簡稱豫說起
走近“侏羅紀森林公園”
第四紀大冰期或晚新生代大冰期已經在11,000年前結束了——“天地生人”系列講座(十一)
黃海岸邊發現大象化石
活化石博物館—澳大利亞
中國古脊椎動物學會第十二次學術年會暨中國第四紀古人類-舊石器專業委員會第三次學術年會成功召開
掠影百里山水畫廊之延慶矽化木國家地質公園
有獎推薦
第三屆國際古生物學大會(IPC3)在倫敦順利召開
魏瑪綠野
跟隨立達尋“龍跡”:科普新書《恐龍足跡——追尋億萬年前的神秘印記》評略
古脊椎所成功舉辦“21世紀中國首屆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學專業培訓班”
“三疊紀海生脊椎動物群及其後演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北大順利召開
劍齒神話——老虎的遠古近親們
洞角的生長與形態
是不是很有意思呢?這內中滿滿的都是知識點啊。人類沒有知識,都不能進步。知識是人類克服困難,不斷攀登階梯的保障。《化石》雜誌就是一部優秀的承載了專業知識的期刊。
但是在20世紀70年代,《化石》雜誌差一點中途夭折了。在危急關頭,是毛澤東主席做出批示,親自挽救了她的命運,使得這部雜誌可以延續生命,並且重新煥發出光彩。
1972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研究所的同志們決心出版一部綜合性科普讀物,把相關的專業知識和海內外的研究成果介紹到社會上去。考慮到讀者的知識程度高低不一,決定以一般科普為主體,兼顧一定的學術性,比例為7:3。編輯部將它定為季刊,1972年發行了試刊,出版之後立即風行一時,大受好評。於是在1973年作為正式刊物予以公開發行。當時國內對海外的科學知識進展所知甚少,如何將海外第一手資料翻譯過來,是編輯部要重點考慮的問題。中國科學院的領導高度支援他們辦好這個期刊,一位副院長還特意增派了精兵強將參與其編輯工作。
但是到了1975年的時候,實際上《化石》雜誌已經瀕臨到了停刊的境地。之前都是在香港的同志將海外的外文資料翻譯為中文傳入國外,編輯部再予以整理、刊登。後來由於特殊情況,在香港的這個知識傳播渠道中斷了。國內的局勢也不樂觀。中國科學院當時經費也非常困難,很多人受到了衝擊,也沒有多餘的精力去過問下面的一部期刊。當時《化石》雜誌原本有4個編輯,3個人不在崗位被下放了。當時發行雜誌的經費已經岌岌可危,但這個還不是關鍵的,關鍵的是主管宣傳工作的那一夥極右派人士,對下面總是各種壓制,想要出版實在是困難重重。時任編輯的張鋒對此十分著急。他認為這麼優秀的一部雜誌,應該好好地延續下去。沒有科學知識,這個國家還怎麼進步呢?雖然張鋒很著急,但是又有什麼辦法呢?當時因為各種困難造成停刊的雜誌很多,又不是個別現象。
很快,一個改變《化石》雜誌命運的機遇出現了。由於毛澤東主席想要閱讀該期刊,中央有關部門於1975年8月27日指示該期刊要印成大字版本。這是因為毛澤東當時年事已高,患有白內障,字跡小的不容易辨識,所以特意印刷為大字版本。在中央蘇區和陝北期間,毛澤東就經常在窯洞昏暗的油燈下通宵讀書;新中國成立後,他每天用於讀書和閱讀檔案的時間也相當長。長期大量的讀書損傷了他的視力,到了晚年則日趨嚴重。到了20世紀70年代,毛澤東即使戴老花鏡也不解決問題了,還要加上放大鏡才能勉強閱讀。大字版就是依據他的特殊需要。1975年7月24日這一天,毛澤東做完眼科手術,視力有所恢復,所以興致比較高,翻閱了《化石》雜誌,立即被上面刊載的圖文並茂的有趣知識吸引住了。他看完之後,意猶未盡,寫了批示,要求再印一下大字本送給他繼續參閱。
中國科學院接到中央的指示以後,立即讓古脊椎研究所的張鋒等同志將過往的雜誌送去刊印為大字版本。敏感的張鋒感到,這或許是一個機會。因為在這一年,之前因為被“四人幫”阻擾不能上映的《創業》《海霞》的主創人員,因為透過鄧小平上書毛澤東,都獲得了問題的圓滿解決。在當時,給鄧小平和毛澤東寫信、寫材料,成為了一時風尚,毛澤東對來信或者材料都很重視,總是做出明確的批示,成為當時解決具體問題,推動文藝調整以及落實幹部政策等工作的主要方式。張鋒就想到,其實自己也可以嘗試給毛澤東主席寫信,反應一下實際困難。他找到了中國科學院的領導,談到了自己的想法。這位領導表示支援,並且說可以想辦法把信遞交上去。
於是,在9月6日,張鋒提筆給毛澤東主席寫信,提到了當下具體的困難情況,表示如果再不予以支援,這部雜誌將可能會停刊。張鋒寫道,我們在1972年做了試刊,為廣大人民群眾普及知識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貢獻,但是現在遇見了各種各樣的困難。信中具體講到,“《化石》雜誌創辦三年以來雖然得到了工農兵的一致好評,但是卻受到了出版部門個別負責人的長期刁難。他們這些人對我們總是排斥、壓制,少數人以權威的面目對我們進行各種挑剔。原本定為每季度發行,結果至今依然是半年刊,且只有一位編輯。聽到中央8月27日關於《動物學雜誌》《化石》兩刊出大字本的指示後,知道我們的刊物得到毛主席的關注,社、所已經同意改《化石》為季刊。但是如果具體的困難不能解決,將難以為繼。”他還介紹了中國科學院和古脊椎所的一些具體情況,以及對科普工作提出了一些個人的建議。
這封信被透過相關渠道最終遞交到了毛澤東主席的辦公桌上。毛澤東主席在書房裡仔細地閱讀了這封來信,在9月19日作出了批示:
“小平、文元同志:請考慮,可否將此信印發在京中央各同志。”
他還在來信的上端提筆加了一行標題:“一封訴苦的信”。
毛澤東主席的批示立即引起了中央領導同志的高度關注。接到毛澤東對張鋒來信的批示,鄧小平也迅速做出了重要批示,在當天就傳遞給胡耀邦在內的其他領導同志,要求他們督促相關部門立即落實方案,儘快解決問題,不能讓《化石》雜誌停刊。
國務院政研室接到毛澤東和鄧小平的批示後,立即行動起來,做出了“改進科技出版工作”和“加強科普工作”的兩項決定。針對張鋒同志來信的問題,安排了具體方案,一是由國務院特批,增加出版經費,二是將已經下放的編輯調回來,恢復4名編輯的編制,三是保持與海外的知識暢通,四是要求出版稽核部門不得阻擾他們的工作。
經過毛澤東和鄧小平的親自過問和關懷,《化石》雜誌編輯部又恢復了正常的工作,自此沒有遇見大的波折。
鄧小平並不滿足於僅僅解決個別問題,他在徵得毛澤東主席的同意下,對整頓科技出版工作予以了高度的關注,進而佈置了一系列整頓任務。9月26日,國務院和中國科學院的相關負責人對鄧小平進行了彙報工作,形成了下面的共識和意見:
“要積極加強科技出版的領導力量,研究解決出版工作中一些方針政策性的問題,充實科技著作的寫作、翻譯、編輯和出版團隊,擴充印刷能力,改進印刷技術,解決紙張供應的困難問題。在認真辦好現有刊物的基礎上,恢復和積極創辦一批新的學術刊物、科普刊物,加強科技書籍的編著出版和外國科技書刊的翻譯、影印工作,以適應我國科學實驗、技術革新、技術革命運動蓬勃發展的需要。要使科技出版工作成為宣傳馬克思主義政治觀點、哲學觀點,普及交流現代科學技術成就的重要陣地。”
作者:懷疑探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