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積善成德
楊氏太極拳第四代傳人傅鍾文在總結教學經驗的時候,說太極拳的四肢運動應該是“如意胳膊羅圈腿。”這是個生動、形象、貼切的比喻。打拳的時候,胳膊像如意,腿像羅圈,並不是真的如意和羅圈,這裡需要認真的揣摩。
如意胳膊,就是胳膊不要伸得太直,要似直非直,有點像如意;腿微曲,含蓄得像羅圈。陳鑫曰:“拳者,纏法也,不明此,即不明拳。”《十三勢行功心解》雲:“運勁如抽絲。”如意胳膊羅圈腿是太極拳劃弧走圈的主要特徵。人體是一個小太極,帶有陰陽的球體。上面,和兩個胳膊相連,加上雙手像如意一樣,運勁如抽絲;下面,兩腿羅圈纏繞如螺旋,包括手足,它們的運動絕無直來直去。其螺旋纏繞相連相成,直中帶旋,旋中求正,勁意不斷,絲絲相連。
太極拳運動無非是以纏絲的方式向中軸(含尾閭)或軸心匯聚,再從中軸向四梢八方釋放。勁力有抽有引、有引有導、旋轉纏繞、屈曲盤旋、圓轉如意、穿化綿綿、輕靈貫串、靈活無滯,即氣遍身軀不稍滯。正所謂:“四肢隨腰內外合,處處圓滿任自然。” 合者,乃閤中軸(脊柱)也,聯合行動的中心,即樞紐,主要是胸椎、腰骶,尤以尾閭為要。小尾巴(尾尖、尾椎)是人身先天資訊的儲存庫,人體勁力的源頭活水。例子很多,比如打摟膝拗步,首先要做到三平兩豎一垂直:三平即頂平、肩平、跨平;兩豎即兩肩的肩井穴對兩胯、對兩腳下的湧泉穴,這是兩條豎線;一垂直,就是中線,即百會穴至百會穴這條線要垂直,上下兩個點要對應,這是人的中心垂線,管住它,才能尾閭中正。行拳走架始終不要偏斜,胸不挺、腰不彎、臀不撅。兩胯根微後收,並向左右撐開,尾骨裡收,不可過,把脊柱調直。這個動作很重要,做好不容易。以右摟膝接左摟膝為例,首先在腰的帶動下,肩胯膝踝同時右轉45度,右腳外擺45度;右胯根後抽下沉重量漸移右腿,帶動後腳離地,左腳收至右踝內側時,注意右腳、右膝、右胯的外側要在一個平面上,小腿垂直於地面,不許跪膝、頂胯、挺腹,重心要移至右腳根內側約10釐米處。當右腿坐實,再慢慢把左腳送出,當前腳掌落地的時候,同時,兩胯向左右撐開,襠勁下沉,內氣自腰 傳送到兩腳,待兩腳有向上的反彈力時才轉腰前推,這時注意前腳掌輕輕後撐,兩腳互為其根,絕不要後腳一蹬,前腳一弓。腳上有,手上才會有。前去之中,必有後撐。前推之手,膀根有前後對拉的勁,胸部微微後撐,不要跟著手走。上有虛靈頂勁,下有松腰落胯,上下對拉;腰豎直後,胯向兩側撐開,形成左右的對拉勁;命門要後撐等等。還有許多例證,就不一一贅述了。
我講的這些,意在說明什麼是 “如意胳膊羅圈腿”不單是字面上那點意思,打拳只有懂得上述這樣一些拳理,才能真正做到“如意胳膊羅圈腿。”這種創造性語言,約定俗成之後,就成為拳諺,甚至演變為太極拳金句,對幫助初學者悟道,做入門的嚮導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