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宋丹丹在一期訪談中的原話:
“如果你生活很貧困,每個月拿點工資僅夠生存,跟別人產生愛情的機率較少,因為你根本沒有那個閒心,我們這種有錢有閒的,再搞點藝術,容易產生愛情。”
扎心嗎?卻也是事實。
如果愛情是理想,是精神層次的滿足與交流,那麼追求愛情的前提,物質生活上有保障。正如羅曼·羅蘭在《貝多芬傳》裡寫道:“一個人只有沒有經濟煩慮的時候才能全身心地投身於藝術。”包括《茶花女》中也有提到:“您以為只要兩個人相愛,然後躲到鄉下過一過虛無縹緲的鄉間生活就夠了嗎——再純潔高尚的決定也會被物質生活這根細線拴在大地上,雖然極細,卻是掙不斷的鐵絲。”
我們所談及的一切,必須要建立在現實社會的基礎之上,愛情可以滿足精神上的需求,卻不能滿足生活上的需要。
生活,決定了上層建築,否則一切都將如同毫無基礎的空中樓閣,只有短暫的絢麗。
愛情也不是一勞永逸的,需要保鮮,需要維護,這也意味著我們要為愛情保留一定的時間、精力、心思。
我愛你,但我的情況和條件,又允不允許我去完全表現心中的情感,這是很多愛情漸漸消失的主因。
同時愛情也會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當我為了生存,已經耗盡全部的精力與耐心的時候,那麼我對你在愛的形式上,一定是大打折扣的。
02
其實這些東西,大家心底都明白,只是搬到檯面上的時候,可憐的自尊心就開始作祟了,當然愛情這個東西也不是虛無縹緲的,根據實實在在的吸引力而產生,透過外貌與人格上的好感,而產生互相接近的強烈心理慾望。
所謂的吸引力,實際上就是我們自身的價值部分。
那麼關鍵問題就來了,你所能吸引到的人,只可能有兩種,要麼是兩個人價值相當與互換,要麼是價值的部分不如你。
同時在愛情中,我們永遠都不要忽略了一點,平衡與對等的關係,由世俗生活中的底氣和氣場而決定。
就好比月薪三千和月薪三萬的人,結合在一起,時間久了關係就會慢慢變質,談什麼人格上的絕對尊重,這有些美化了人性。
可能連你自己都沒有注意到,在彼此的潛意識中,所謂的平衡正在慢慢被打破,關係是逐漸呈傾斜狀況的。之所以注意不到,也有兩個原因,一個是關係的變化,不是突然性的,而是在潛移默化間,你一點點接受與習慣的。另一個是不願去承擔事實的心理,由虛榮和自尊心在背後作祟。
所以發生爭執的時候,如果我的條件不如你,那麼在潛意識中,就會有妥協的心理,畢竟我會用“為愛情的付出”的旗號來安慰自己。
真正的尊重,永遠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所以最好的愛情,是勢均力敵,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雞湯也是事實。
很多很多東西,就是由經濟基礎而決定的,包括你所說的精神獨立,如果不建立在經濟獨立的基礎上,只是虛妄的獨立。
沒有經濟上的獨立和底氣,你所有的優點和吸引力,落在對方的眼裡一定是大打折扣的,反過來說,條件優越也可以給你帶來一種特別的底氣與氣質,如同一面光環,將你的缺點縮小,又將你的優點放大。
在相處的過程中,對方的條件與價值部分,也可以讓我們在極大程度上約束自己的行為,剋制自己的本能。
所以你只是遇到了愛情,沒有用,你還要有維持維護愛情的能力和條件,這還僅僅是內部的問題,如果內部的問題都處理不好,再受到社會外界因素的影響,那麼你的愛情就更岌岌可危了。
其實愛情這個東西,很多時候又何嘗不是精神上的遠距離的欣賞,很容易透過想象美化,這也是藝術容易產生愛情的原因。
03
之前看過一段這樣的內容,說:
“錢,確實買不來愛情,但月薪三千和月薪三萬,碰到的愛情是不一樣的,月薪三千的你碰到月薪三萬的他,底氣不足,月薪三萬的你碰到月薪三千的他,心有不甘。另外你的擇偶標準,在很大程度上,也會因為你的收入受到影響,人在沒錢的時候,很容易將就。”
深以為然。
如果你想碰到愛情,想碰到你所希望的愛情,只能從自身出發。你什麼都沒有,卻等著一個擁有一切,也能滿足你一切,讓你不勞而獲、坐享其成的愛情,這不現實。
實際上也會違背愛情的平衡規律,打破兩個人之間的對等關係。
能滿足這些前提要求,下面才能談到付出真情,換來真愛,這一切都建立在社會與現實價值的平等的基礎上。
愛情也是人生中的浪漫部分,在現實社會中,儘管後來會融入到人生中的生活部分,如果最開始就發生於生活部分,這種愛情的背後,更多是憐惜,是惺惺相惜,甚至於只是透過恩情產生的錯覺。
千萬不要把這些內容理解成現實,因為當你理解成現實的時候,你就有了對愛情的偏見,只能說愛情也是有規律的,也是有軌跡的,如若不然,對於那些掌握與具備了各種優勢和條件的人來說,就不公平了。人的精神需求是平等的,但滿足都是有條件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