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與淘寶的“和解”,等了8年,雖遲但到。難怪有網友說:這是微信和淘寶的一小步,也是中國網際網路的一大步。
都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更有利益糾葛。早在十幾年前,移動互聯時代方興未艾之時,“大廠”們之間就開始相互遮蔽了。
2008年9月,百度宣佈將推出電商業務“有啊”,明確對標“淘寶”,甚至指導商家把淘寶店鋪裡面的商品轉移到“有啊”平臺上。被激怒的淘寶“反擊”將遮蔽百度爬蟲,禁止百度的搜尋結果裡出現淘寶商品。淘寶將這一事件稱為“淘寶消費者保障計劃的一部分”,百度卻稱“開放是對使用者權益最大的保護”。
隨後伴隨著騰訊和360之間“3Q大戰”,網際網路平臺之間相互遮蔽連結正逐漸習以為常。
沒想到風水輪流轉,這次輪到了阿里巴巴的頭上。2013年7月,阿里暫停與微信相關的第三方應用服務,禁止賣家張貼微信二維碼,同年11月,淘寶連結無法微信裡直接開啟,騰訊也阻斷了淘寶下載連結的跳轉。於是,“您訪問的淘寶網址已被遮蔽,如需瀏覽可長按網址複製並使用瀏覽器訪問”成了不少網友心中的痛。
2014年支付寶“封殺”微信,對微信商家關閉付款介面。2015年,支付寶上線紅包功能後立即被騰訊遮蔽,無法QQ或微信……
遮蔽他人,最終也被他人遮蔽。
無論是阿里還是騰訊,還是當年的360,如今的抖音,網際網路“大廠”總是拿使用者體驗或者資料安全說事,但明眼人都明白,平臺間裝上的一把把鎖,本質上都基於商業利益。而當排他性的競爭愈演愈烈,共贏日益變成零和遊戲,帶給消費者的卻只有不便的體驗。
最新的《中國網際網路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11億,網際網路普及率達71.6%。數量龐大的網民都是阿里、騰訊、抖音等使用者,然而,手握著上億使用者的“大廠”們是否明白,網際網路從來不是“自家後院”,挾使用者以令“競友”的做法,也註定不長久。
所幸的是,在經過相關部門的整改之後,如今絕大部分平臺之間已經實現“互聯互通”,外鏈遮蔽多數已經解除,但需要注意的是,一些“互聯互通”仍需要特殊的操作,距離徹底實現互聯互通仍有不小差距。
當然,網際網路平臺之間的互聯互通需要充分做好“提前量”。騰訊在開放外鏈的同時,也表示將貫徹安全底線原則,兼顧使用者使用體驗,無疑是負責任的做法。保證外鏈安全性的前提下逐步穩健開放,與互聯互通並不矛盾。
“網際網路”的名字,就是它的核心所在:只有各方互聯,才能互通成網。如今“牆”已經裂開了,希望“大廠”們加把勁,儘早推倒才好。
欄目主編:李曄 文字編輯:查睿 題圖來源:IC photo 圖片編輯:蘇唯
來源:作者:查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