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光南以花甲之零離開聯想後,依然不忘初心,老驥伏櫪,堅持“技工貿”路線,加盟方舟科技。方舟科技發展面臨重大機遇:
1、有政策支援:千禧年世紀之交,中國製定了“十五規劃”,出臺了支援積體電路發展的“18號文”。
2、有中央決策層支援:胡錦濤主席參觀中關村,第一個見的是李德磊(方舟科技董事長)。
3、有政府採購支援:北京市政府訂單,中關村管委會以中關村軟體園名義入股方舟科技。
4、有科研基金支援:有中國科技史上最宏大的“863專案”、信產部最大的科研基金專案給予科研基金支援。
擁有以上天時地利,但結局依然“傷芯”,2006年倪光南主動向科技部負荊請罪。
不可否認,倪光南擁有超前的戰略眼光,但晶片研製作為超巨型的系統工程,需要民族科技的整體進步,晶片商用成功也需要天時地利人與人和。
聯想就算當年選擇“技工貿”路線,依然前途未卜。
我們今天看到了引以為傲的華為,但我相信在華為崛起之前,已有千千萬萬個“華為”在大浪淘沙中付東流,但也就是這千千萬萬個付東流之“華為”鑄就了中國科技豐碑的底座。
“倪柳之爭”20年後的今天,強如華為依然無芯可用。我們欽佩倪光南,作為技術專家堅持自主創新百折不撓,但在當時,作為企業家的柳傳志,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先“活下去”亦無可厚非。只是,走“貿工技”路線“活下去”、“富起來”後,是不是也應當思考怎樣走“技工貿”以“強起來”,不是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