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趙構稱帝后,有一個問題是必須要思考的,那就是南宋的未來基本戰略。
後世許多人認為,在南宋立國之初,有不少人打算北伐光復故土。實際上,這是典型的“以點概面”。
不可否認,那時確實有一些高呼北伐的聲音,但大家應該注意的是:偌大的南宋,為什麼只是“一些聲音”,而不是滿朝文武群起要求北伐呢?
很顯然,那些沒有吭聲的大多數,並不支援北伐。
趙構雖然成為了皇帝,但他手中可稱為精銳的軍隊,絕不會超過十萬,而即便是這些所謂的軍隊,內部也是派系林立,看起來一片烏煙瘴氣。
除此之外,地方雜牌軍大概還有二三十萬,可是在遇到強敵時,這些軍隊只會躲在城裡瑟瑟發抖,美其名曰“與城池共存亡”,實際上是閉上眼睛求神拜佛,保佑金國軍隊不要攻城。
也就是當時的金國體量不足,無法消化各地方勢力,才給了他們苟延殘喘的機會。指望這些人響應號召北伐,肯定比登天還難。
如果用擺在檯面上的大道理來說就是:這些軍隊分散在廣闊的國土上,除非花費天價的軍費,否則根本不可能成建制地調到某個戰場上打仗。
趙構手裡有錢嗎?有一點,但想要拿出從天南地北調集二三十萬大軍的軍費,那無疑是痴人說夢。
明白這些事實之後就能明白,趙構手裡就這麼點資本,如果一門心思地與金國打仗,基本等同於自殺。
現在的北宋故地,最多的不是金軍,也不是地方政府的雜牌軍,而是義軍和流寇。
北方地區的統治秩序被金軍打散了,而金國又不具備統治這片土地的體量,所以在金軍撤離之後,大多數地區都是由義軍、流寇控制著。
這些武裝力量,通常都是由底層軍人、強人拉起的隊伍,他們與南宋體制缺乏天然的聯絡,根本不是政府可以有效控制的。甚至而言,這些力量越來越強大,本身就會摧毀南宋的統治基礎。
在這種背景下,南宋最緊急的任務,就是修復文官系統,然後在此基礎上,建立強大的中央軍。在沒有做好這一切時,什麼前景都不用談,因為談了也白談。
在南宋立國之前,北宋故地的文官系統,一直受到強大外力的打擊。
第一、金國在不斷髮力,他們每攻破一個城池,就會重創當地的文官系統。
第二、義軍、流寇每佔據一個地區,也會重創當地的文官系統。
前面我們說過,趙構的基本盤就是文官系統,如果某地的文官系統崩盤,就意味著該地區脫離了趙構的控制。
面對此情此景,趙構只得前往文官系統相對完整的南方,畢竟北方已經被禍害得不像話了。
在這種背景下,就如耶律大石勸天祚時所說的,以遼全盛之時,都不能與金國正面相爭。現在都被打成這副德性了,你還想與金國正面相爭,那不是找死嗎?
趙構如果選擇坐鎮汴梁,只能有兩個結果。
第一個結果就是大家都不積極跟進,最後等著金國大軍圍剿,趙構重演徽欽二帝的結局。
第二個結果就是大家都積極跟進,但因戰鬥力不夠,於是南宋殘存的軍事力量進一步被打殘。
有沒有第三種可能性呢?應該是沒有的。
許多人總認為,宗澤和杜充先後坐鎮汴梁,能與金軍周旋那樣久,如果趙構遷都回汴梁,汴梁的實力肯定會更強大,怎麼可能無力對抗金國呢?
這個說法是不對的。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宗澤和杜充的分量都無法與趙構相比,這兩人坐鎮汴梁,金軍不會過分緊逼。可如果趙構直接遷都,那金軍直接再玩一次南侵即可。
當初是怎麼收拾徽欽二帝的,接下來就怎麼收拾趙構,毫無難度。
因為趙構不在汴梁,所以金軍將主要精力用於掃蕩西北、河北、山東和中原。
因為,只要在這些廣闊的地區,都建立起類似維持會的偽政府機構,汴梁城就是一個熟透的果子,哪怕不摘,它自己也會掉下來。
當然了,因為這種原因,不要說宗澤能守住汴梁了,就是杜充也能守住汴梁。
更神奇的還在於,杜充率軍南撤後,留守汴梁的軍政長官,領著一群老弱殘兵,也照樣能守住汴梁。
汴梁城是在杜充南撤八個月後才淪陷的,最後淪陷的原因,說起來都有些無厘頭。汴梁城的一些守軍,成天和外面的偽軍耍錢、交易。往來得久了,大家也沒有什麼敵意了,於是幾百偽軍趁夜登城,就把汴梁城給攻破了。
先是金人破京師,時河南之北悉為金所有,睢、洛皆屯重兵,惟汴京及畿邑猶為宋固守,而糧儲乏絕,四面不通,多飢死。有河北籤軍首領聶淵者,與其徒十十五五,以食物與守城者博易,積久稔熟,遂不之疑。是日,淵與其徒數百人,夜登城之北壁,縱火焚樓櫓。
從這裡,我們大約可看出來,後來的汴梁城可以守住,絕不是因為汴梁城的防守有多強大。而是它的政治意義、經濟、軍事意義越來越小。所以,根本不值得金軍全力以赴地奪取。
基於上述理由,所以南宋在制定基本戰略時,把帝國劃為四大版塊。
第一大版塊是兩河、中原戰區,這個版塊是宋金之間最初的緩衝區。
因為兩河靠近金國地盤,所以這個緩衝區以金國控制為主,南宋為輔;中原靠近南宋的地盤,所以這個緩衝區以南宋控制為主,金國為輔。
但在爭奪這些緩衝區時,剛建立沒多久的南宋有一個天然缺陷,那就是他們的軍隊太差,看到金軍主力時,除了以空間換時間、敵進我退外,就是據險而守。
在這種背景下,金國只要集中軍事主力,就可以反覆在這兩個地區不斷掃蕩,而掃蕩的結果,就是讓越來越多的軍隊變成偽軍,讓越來越多的地盤,都建立起類似維持會的偽政府機構。
從這層意義上,南宋喪失兩河、中原地區只是時間問題。無論是宗澤還是杜充,最多隻能拖延時間,卻無法改變結果。
事實上,宗澤鎮守汴梁的時期,整個北方地區就被金軍打了個稀巴爛。而宗澤呢?也就是保證了汴梁為中心的地區沒有淪陷。
第二大版塊是兩淮、兩湖戰區。
因為南宋的野戰能力太差,所以在開國僅過了一兩年的時間,兩淮、兩湖也開始變成雙方爭奪的緩衝區。
在兩淮、兩湖地區,宋軍雖然還是被金軍吊打,但金國始終無法真正攻破這個緩衝區。因為兩淮、兩湖地區水網縱橫,金軍在這裡通常是狗熊掰棒子,撿了這個丟了那個,更主要的是,還經常遇到不可測的危險。
這個版塊的存在,讓南宋有機會整合江南地區。因為總的來說,金國無法有效控制兩淮、兩湖地區,就算冒險進入江南,也會變得力不從心,而且不能持久。
第三大版塊是西北戰區。
從某種意義上說,西北也是一個緩衝區。因為宋金雙方一直反覆爭奪這裡,而且總的來說,南宋一直處於劣勢,但是因為西北山區比較多,所以金軍雖然一路吊打宋軍,卻無法席捲西北地區。
這個版塊的存在,讓金軍難以殺入西南地區,最後金軍雖然控制了西北普遍地區,但是終於無力再南下一步了。
第四大版塊是江南大後方。
江南大後方包括西南、江南,因為有前面三個緩衝區的緩衝,所以這裡一直相對穩定。對南宋而言,最迫切要整合的也是江南地區。
整合江南地區也絕不是件容易的事,雖說江南地區的文官集團、士紳集團非常完整地儲存著,但是大宋受到的震盪實在太大,所以軍人勢力也有失控的傾向。
正因為這種原因,南宋用了七八年時間,才構建了五大集團軍。
劉光世、張俊、韓世忠、岳飛、吳氏五大集團軍,在南宋開國七八年後,才算基本建成。直到此時,南宋才算擁有了與金國一戰的資本。
事情發展到此時,金軍再想進攻江南大後方,已成為不可能了。
在這種背景下,金軍主力敢南下,南宋主力就敢北上;而且宋、金開戰的地方,通常都是不利於金軍作戰的兩淮、兩湖、秦嶺地區,所以金軍經常會受到重挫。
現在的問題是,宋軍越過兩淮、兩湖、秦嶺繼續北上,與金軍大舉開戰,是不是還可以保持類似的優勢呢?
趙構的答案很簡單,那就是宋軍的軍事優勢,只能在這個地區維持,如果不斷北上,只會不斷消耗自己的軍事、經濟資源,卻不會有什麼結果。
如果拋開情感原因思考問題,趙構的答案應該是正確的。因為,南北的分界線,是雙方打了十多年仗才博弈出來的,在後來一百多年時間裡,也沒有得到真正的改變。
這本身就證明,這條分界線是南北雙方經濟、政治、軍事實力決定的,不是某個人的態度決定的。
總的來說,南宋的整體戰略是非常清晰的。只是在皇權時代,類似的戰略都會被御用文人盡力模糊。
因為,類似的記錄太詳細,有損皇權的神聖性。這種內容,會讓人看到皇權可以高高在上,也需要與各種力量博弈的。
所以,皇權記錄的文字,最後沉澱下來的內容,就漸漸變成了童話性質的內容。
總而言之,皇帝那兩個字本身,就神奇到了極點。如果不是因為皇帝智商、勇氣有問題,趙構就憑皇帝這兩個字,就可以率領大家直搗黃龍了。
其實呢,皇權並沒有人們想象中那樣神奇,所以趙構創業的難度,絕不比其它開國皇帝的難度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