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民偉 《歷史需要細節 一個後代眼中的老外交家往事》
張偉烈是我的姨父。他待人友善隨和,為人謙恭;他喜好廣覽群書,知識淵博;他遇事穩重沉著,柔中帶剛。
平時我就喜歡與姨父聊天,每次都有很大的收穫。當他93歲高齡時,我萌生了一個念頭:與姨父好好聊聊,一是瞭解他革命一生中的經歷,從中得到教益;二是可否為他寫一份傳記。於是我事先預約,選擇姨父精神狀態最好的時候開始了分4次長達數十小時的長談。
姨父雖然已經93歲高齡,但頭腦十分清楚,記憶力很好,對往事的回顧不僅是條理清晰,而且很多細節都能夠敘述得面面俱到。
在平鋪直敘中,那人生中的艱難、困苦、困境、驚險、危險、恐懼被平淡的語氣一帶而過,似乎在幾十年的革命生涯中未曾遇到過狂風暴雨。
年青時,因參加學生運動而被送到監獄受過嚴刑拷打;
抗日戰爭期間,在長江邊日本佔領區從事抗日活動時被俘,後經黨組織營救才脫身;
在解放戰爭期間,率領部隊冒著槍林彈雨解放了長山列島;
在建國初期,在廣西剿匪時幾次遇到土匪襲擊而成功脫險;
出使伊拉克,由於政局不穩,任期內遇26次政變而度過無數個難眠之夜;
在摩洛哥當大使期間,在國王宴會上遭遇血腥政變而僥倖逃生……
於是,我向姨父提了個問題:“在你一生中遇到最危險的一次事情是什麼?”
姨父沒有很快回答,我看得出他是在回憶、思索、對比,大約沉靜了10分鐘後,他告訴我:“最危險的一次是在摩洛哥參加國王宴會時遇到的血腥政變。”回答完我的問題後,他就詳盡地講述了那場特殊經歷的前前後後的全過程。
給大家講講這個真實的故事吧:
1971年初春,摩洛哥首都拉巴特的中國駐摩洛哥大使館,在那寬敞、明亮的大使辦公室裡,辦公桌、書架上攤滿了許多關於摩洛哥的書籍與資料。
張偉烈大使經常在這裡埋頭讀書。他是中國駐摩洛哥第三任特命全權大使,來到摩洛哥已經好幾個月了,遲遲未能遞交國書,因而不能以大使身份開展外交活動,這段時間正好用來潛心研究摩洛哥的歷史。
摩洛哥是非洲最北部、瀕臨大西洋的一個風景優美、氣候宜人、歷史悠久的國家。關於“摩洛哥”稱呼的來源,歷史上有兩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在公元6世紀時,阿拉伯人佔領了這片土地,他們認為這裡已經是“遙遠的西方”,阿拉伯語中“遙遠的西方”即為“摩洛哥”。
第二種說法是很久以前亞洲腓尼基人在到達這個地方時,被這裡的美麗風景所折服,將它稱為“休養勝地”,即按他們的語言稱為“摩洛哥”。
被阿拉伯人統治時期,伊斯蘭是這裡絕大多數人信奉的宗教。摩洛哥曾經是一個強盛帝國,在公元9世紀時兩次跨越直不羅陀海峽,征服西班牙。隨著歐洲列強的興盛,摩洛哥被西班牙佔領,許多沿直不羅陀海峽一側的地區成為西班牙的領地。20世紀初,摩洛哥又成為法國的殖民地。
經過摩洛哥人民不斷地反抗、鬥爭,於1955年獲得獨立,1957年將“西里夫安(意為穆罕默德的後裔)帝國”更名為“摩洛哥”。
摩洛哥獨立後,於1958年與中國建立了外交關係,是非洲繼埃及之後第二個與中國建交的國家。摩洛哥在聯合國積極支援恢復中國的合法地位。1963年穆罕默德五世去世,哈桑二世登基。
中摩關係還是比較友好的,但年青的哈桑二世對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存有戒心。1964年周恩來總理出訪十四國到摩洛哥時,曾有這樣一段插曲:
周恩來總理、陳毅外長訪問摩洛哥
哈桑二世在與周恩來總理、陳毅外長友好會談後,品茗敘談中他突然說:“當今像我們這樣的國王、皇帝已為數不多了,還不知以後會怎麼樣呢!”
周總理馬上機智地答道:“你們可以開個會商量商量嘛!”
陳毅外長接上說:“亞洲有個西哈努克,我們是好朋友,可以請他參加開會。”
周總理又說:“陛下可以擔任這個委員會的主席嘛!”
說完三個人都大笑起來。
笑歸笑,哈桑二世的疑慮並未消除。文化大革命中,中國駐摩洛哥使館中的極左分子四處活動,宣傳“造反有理”,引起摩洛哥當局的不滿,使中摩關係處於低潮,摩洛哥還將幾名中國留學生驅逐出國。
1971年張偉烈、許恆夫婦在摩洛哥
(照片王民偉提供)
在兩國關係轉冷的狀態下,張偉烈大使赴任也受到影響,在國內等待對方答覆與辦理簽證就用了3個月,到任後遞交國書也是拖了3個月才進行。儘管如此,張大使有信心在任期內透過努力使中摩關係有較大的改善。
可是沒有想到的是,壯志未酬竟然親眼目睹並經歷了發生在國王生日宴會上的一場舉世震驚的血腥政變。
張偉烈大使(右2)應邀參加國王狩獵活動
(照片王民偉提供)
1971年7月,張大使收到摩洛哥外交部發來的請柬:
為慶祝國王哈桑二世42歲生日,茲定於1971年7月10日,星期六上午10時,在斯基拉特宮舉行盛大宴會,敬請光臨。
隨後,摩洛哥外交部禮賓司來電話告知:“只請男士出席,女賓另行安排。”當中方問及活動安排時,禮賓司的回答非常簡練:“美食美樂,陽光海灘,祝來賓愉快!”
7月10日一早,張大使便整裝出發了,這是他頭一次參加這樣的盛會,也是一次能開展外交活動的好機會,心情格外好。
斯基拉特宮位於距首都拉巴特30公里處,臨大西洋海邊。那裡風景如畫,夏日氣溫舒爽,是皇家休閒避暑的勝地,俗稱“夏宮”。
當汽車沿著拉巴特——卡薩布蘭卡公路行進不久時,遠遠地就能望見遠處公路右側有一處被高大翠綠的桉樹、椰樹環繞掩映的恢宏的阿拉伯式宮殿。高大殿堂頂部是金黃色半圓狀的造型,四座“邁納爾”(尖塔)直衝雲霄,院子被高高厚厚的大牆圍攏。
汽車停在“夏宮”東門外的小樹林中,需步行入宮。高大的拱形門下,站立著幾個身著古阿拉伯軍裝,腰挎彎刀的衛兵,彬彬有禮的禮賓官員在檢視完請柬之後,引領來賓進入宮中。
斯基拉特宮院中草坪如茵,晨風搖曳的椰棗樹送來甜滋滋的濃香,挺拔的棕櫚樹在煦風中輕搖枝葉,向來賓點頭致意。向遠處眺望,藍天無垠,碧海萬頃,白帆點點,海鷗翩翩。
走近宮前,更被那氣勢磅礴的宮殿所驚歎。斯基拉特宮是以阿拉伯民族傳統建築為基礎,借鑑了兩河流域、比利牛斯半島的風格,並受到拜占庭和羅馬建築的影響而修建的。
進入宮中,是一個寬敞的大廳,廳內羅馬柱子密集,柱頭與天花板之間重疊著兩層發券(xuàn,利用塊料之間的側壓力建成跨空的承重結構的砌築方法稱“發券”),顯得高深又寬闊。
室內裝飾華麗高貴,星座式吊燈懸掛在大廳頂部,門窗呈拱券狀,木雕窗花十分精美。“米哈拉布”(凹壁)上陳列著各式各樣的歷史古物。大廳側面的牆上嵌刻著《古蘭經》警句。
穆萊·哈桑二世
哈桑二世坐在象徵權力的座椅上,接見前來拜會的王公大臣、外國使節。
張大使在參拜哈桑二世國王、送上精美禮品、說完祝賀詞之後,來到宮前廣場。這裡盛大的歡慶宴會已經拉開了序幕。在一排長長的桌子上,擺放的銀製器皿中盛滿了各種各樣的新鮮水果和阿拉伯小吃,濃郁的奶香味和噴香的烤羊肉味撲鼻而來,誘人胃口大開。
一隊樂手在一旁演奏著古阿拉伯樂曲,那輕鬆、優美的音韻給人們帶來好心情。人們在長桌兩側的帳篷中盡情地享受著美食美樂,開懷暢飲,十分愜意。
中午,突然“呯呯呯”的幾聲槍響劃破天空,人們莫名其妙地紛紛走出帳篷四處觀看,只見斯基拉特宮東門的幾個衛兵應聲倒地,緊接著一隊隊身穿迷彩服全副武裝的軍人迅速衝進大門,邊走邊向天鳴槍,向宮中衝去。
這時人群大亂,慌不擇路的人們急忙向東門奔去,試圖逃離。但不幸的是大門外站著一排軍人,他們用機槍向人群掃射過來,頓時血肉橫飛,一片人倒下斃命,其中有遊覽大臣、最高法院院長、首相辦公室主任……
外交使節中也有人被打死,張大使身旁的比利時大使被擊中胸部死去,血濺到他的身上。他還看見沙特大使也負重傷倒地。
人群像漲潮一般地向大門湧去,又像退潮一樣迅速退回。槍聲不斷擦耳而過,人們驚恐萬狀,不知所措。
後記:
小編本想配幾張斯基拉特宮的真實照片,遂求教於中國前駐摩洛哥大使。據大使介紹:“斯基拉特是老皇宮,早已廢棄不用,透過現在使館同志也沒有找到有關照片,可能是因為1971年政變那裡死了許多人,被看成不祥之地吧。”
【作者:王民偉 《歷史需要細節 一個後代眼中的老外交家往事》 編輯: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