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軍的編制
早期
一代梟雄張作霖在前清的實際職務是:奉天巡防隊前路統領兼中路統領。
巡防隊也叫巡防營,是清末軍隊改革後的一種編制,清末一省之內就是兩種軍隊,新軍和舊軍(巡防營)。新軍相當於野戰軍,巡防營相當於武警部隊,而編制大,戰力強的巡防營類似武警機動師。與新軍的師(鎮)---旅---團---營編制相比,一省內巡防營的編制為:路-------營編制,這裡的'路“的編制和旅差不多,一路之下轄數營,多者至十數個營。
與新軍相比,巡防營少了團一級建制,另外營的編制也比新軍略小,也沒有參謀部,處等幕僚機構,也缺少炮兵,工兵等特種兵編制,總體上,巡防營更適合維持治安,而不是打正規戰。總體上,清末,一般的巡防營是打不過新軍的,但也有例外,有5支巡防營是比較能打的,氣焰上,尚壓當地新軍一頭。他們分別是廣西陸榮廷部,奉天張作霖部,廣東水師李準部,毅軍薑桂題部,南京張勳部。清亡前,張作霖為統制(副都統銜)。也就是說,清亡時,張作霖已經是滿清的正二品大員了。
1912年民國開創之際,張作霖投靠大總統袁世凱,所部改編為陸軍第27師,成為北洋陸軍的第十個師,第十一個師是馮德麟的28師。此時的奉軍的編制和其他北洋陸軍相同,一個師轄兩個步兵旅,每旅兩個步兵團,師直轄特種兵部隊(騎,工,炮,輜重等)。
1915年,袁世凱稱帝后,張作霖被封為子爵、盛武將軍,督理奉天軍務兼巡按使, 1916年,驅段芝貴離奉後,以盛武將軍督理奉天軍務兼巡按使,此時即獲得加上將軍銜。1920年張 以東三省巡閱使的身份,成為為實授北洋上將。1916年張作霖任奉天督軍兼省長後,吞併第28師,增編第29師,從此開始形成奉系軍閥集團。
1920年張作霖參加直皖戰爭,在直皖戰爭後,張作霖的奉系軍隊握有四個師、二十三個混成旅、三個騎兵旅及若干個獨立團的龐大兵力,編制與番號仍為北洋定製。
中期
第一次直奉戰爭
從1922年4月10日起,奉軍就絡繹不絕進入關內,兵分為西、東兩路軍。西路軍以張景惠為總司令,司令部設在長辛店。東路軍以張作相為總司令,司令部設在落垡(今武清)。也分為3個梯隊,另外配屬騎兵集團。
奉軍全部兵力約12萬人。隨後奉軍改名為“鎮威軍”。 4月29日,張作霖到達軍糧城,自命為“鎮威軍”總司令,以孫烈臣為副司令,指揮奉軍作戰。
第一次直奉戰爭失敗後,張宣佈東北“自治”,從此脫離了中央管轄範圍,所部番號一律改為“東三省陸軍”,獨立編號,且編制與北洋定製相比,有了顯著變化。
“東三省陸軍”改以旅為平時編制單位(軍仍為戰時組編單位),除保留原有的第27、29、奉天暫1師等三個師的番號外,其餘一律統編為旅,共計二十七個旅(含師屬旅)和五個騎兵旅。三個師的編制大致如北洋舊制,其他旅實際為混成旅,每旅轄步兵兩至三團,騎、炮兵各一營至一團不等,此外還有工兵連、輜重連、無線電隊的附屬部隊。
第二次直奉戰爭
奉軍仍稱“鎮威軍”,盡遣精銳,將入關部隊編為6個軍,張作霖自任總司令。
第一軍司令姜登選,第二軍司令李景林,第三軍司令張學良,第四軍司令張作相,第五軍司令吳俊升,第六軍司令許蘭洲。此6個軍總數約14--17萬人。
第二次直奉戰後(浙奉戰爭)
這一時期奉軍的編制是最為複雜,混亂的。詳情如下:
1925年3月23日,張作霖在瀋陽召開軍事會議,決定東省軍隊以師為平時編制單位陸軍共編為二十個師,另有十一個獨立旅。總計69個旅加其他獨立部隊。軍作為戰時編制,自然撤銷。
陸軍師:
東北陸軍第一師李景林(第一旅竇聯芳、第二旅王賓、直隸第一旅王丕煥、直隸第二旅馬瑞雲、直隸第三旅張憲、直隸第四旅胡毓坤、直隸第五旅朱毓清、補充第一旅呂正朝、補充第二旅赫文胥、補充第三旅尹立泰)
東北陸軍第二師張宗昌(第三旅褚玉璞、第二十八旅程國瑞、第二十九旅許琨、第三十旅畢庶澄、衛隊旅方永昌、補充旅姚霽)
東北陸軍第三師闞朝璽(第四十二旅袁永朔、第四十三旅劉山勝、騎一旅張聯同、騎二旅常萬里)
東北陸軍第四師張學良(第十九旅欒雲奎、第二十七旅宋九齡)
東北陸軍第五師趙恩臻(第十二旅孫旭昌、第三十三旅範浦江)
東北陸軍第六師郭松齡(第二旅劉偉、第三十四旅陶經武)
東北陸軍第七師高維嶽(第五旅劉維勇、第六旅劉振東)
東北陸軍第八師丁喜春(第二十五旅錢忠山、第三十五旅田德勝)
東北陸軍第九師汲金純(第十四旅楊德生、第三十六旅李夢庚)
東北陸軍第十師齊恩銘(第十六旅溫玉瓚、第三十七旅劉聯瑞)
東北陸軍第十一師湯玉麟(第七旅張龍文、第三十八旅孟昭田)
東北陸軍第十二師裴春生(第四旅霽雲、第三十九旅朱繼先)
東北陸軍第十三師張九卿(騎三旅蕭國慶、騎六旅武漢卿)
東北陸軍第十四師穆春(騎一旅徐永和、騎七旅王永清、騎八旅於芷山、獨三十旅齊佔九、騎兵第一遊擊隊張海鵬、騎兵第二游擊隊劉國勳)
東北陸軍第十五師張作相(第十五旅熙洽、第二十六旅李桂林)
東北陸軍第十六師於深澄(騎十旅趙芷香、騎十四旅楊遇春)
東北陸軍第十七師萬福麟(騎四旅張殿九、騎五旅馬占山)
東北陸軍第十八師吳俊升(第十五旅梁忠甲、第二十二旅王樹常)
東北陸軍第十九師李爽塏(第四十三旅榮臻、第四十一旅朱同勳)
東北陸軍第二十師邢士廉(第二十四旅趙鳴皋、第三十一旅朱棟臣)
郭松齡反奉時的奉軍編制
1925年10月,初步編成6個軍團:
第一軍團軍團長:李景林
第二軍團軍團長:張宗昌
第三軍團軍團長:張學良
第四軍團軍團長:韓麟春(原為姜登選)
第五軍團軍團長:張作相
第六軍團軍團長:吳俊升
郭反奉時正是這6個軍團陸續編成的時候。由師--旅的編制,改成軍團---軍---旅。
郭松齡的職務是第10軍軍長,姜登選第8軍軍長,韓麟春是第9軍軍長。同時姜登選是即將組成的第4軍團軍團長,也將是後來的第4方面軍團軍團長,因為姜後來被殺,這一套職務都被韓麟春接過去。
張學良此時的職務是第三軍團軍團長,津榆警備司令部司令。第三軍團副軍團長是於珍,但於珍忌憚郭松齡,未就任。
郭松齡反奉時的全套職務應該是:第三軍團副軍團長,津榆駐軍司令部副司令,新組成的第10軍軍長,原第6師師長。很多材料寫 “京榆駐軍司令部”,並不準確,北京是李景林駐紮 。
郭松齡反奉時能調動的兵力,一共7個師(含騎兵師),這些師大體上都編入了第三軍團,後來的第三方面軍團。而編入第4方面軍團的大體上是第九師汲金純和原第1師李景林的部隊。
郭松嶺反奉所依靠的基本軍隊是
東北陸軍第四師張學良(第十九旅、第二十七旅)
東北陸軍第五師趙恩臻(第十二旅、第三十三旅)
東北陸軍第六師郭松齡(第二旅、第三十四旅)
東北陸軍第七師高維嶽(第五旅、第六旅)
東北陸軍第十師齊恩銘(第十六旅、第三十七旅)
東北陸軍第十二師裴春生(第四旅、第三十九旅)
東北陸軍第十三師張九卿(騎三旅、騎六旅)
7個師長中,除去張學良,郭松齡不論,騎兵師師長張九卿置身事外,其他4個師師長,第五師師長趙恩臻、第七師師長高維嶽、第十師師長齊恩銘、第十二師師長裴春生,以及上校以上軍官30多人猶豫不決,全部持猶疑反對態度,郭松齡將這些人逮捕,押往天津李景林處關押起來。(這部分人佔了郭部高階軍官的30%多)。
郭反奉失敗後和安國軍時期
郭松林反奉失敗後,奉軍再行編組,在原來的軍團基礎之上,再編成方面軍團,初期編成4個方面軍團;至安國軍時期,最終編成7個方面軍團。形成方面軍團--軍---旅的編制,但也有的方面軍團例外。
第一方面軍團軍團長:孫傳芳
第二方面軍團軍團長:張宗昌
第三方面軍團軍團長:張學良
第四方面軍團軍團長:韓麟春 楊宇霆(代)
第五方面軍團軍團長:張作相
第六方面軍團軍團長:吳俊升
第七方面軍團軍團長:褚玉璞
在安國軍軍政府(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府)成立後,一方面為壯大聲勢,一方面安國軍隊中還有南省的部隊,又重新進行改編,將旅改為師。成為方面軍團-軍-師的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