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美國曆史的朋友們都知道,“美聖祖”富蘭克林·羅斯福連續四屆當選美國總統(病逝於第四任期內),在美國曆史上前無古人,也大機率後無來者。有意思的是,羅斯福任期內共有三個副總檯。而羅斯福換掉自己的第二個副總統華萊士的決定被認為是改變了歷史的走向。
1888年10月7日,亨利·阿加德·華萊士生於艾奧瓦州,其父曾任美國農業部長。華萊士早年在農業報紙擔任編輯和主筆,成為美國有名的農業學家並取得多項農業技術專利,賺取了大量的利潤。憑藉家族背景和手中的財富,華萊士在1928年加入美國民主黨,正式進入政壇。
1933年,富蘭克林·羅斯福第一次當選美國總統,華萊士則被羅斯福任命為美國農業部長,算是“子承父業”了。在農業部長的任期內,華萊士主持推行了“羅斯福新政”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調整法》。華萊士因此得到了羅斯福總統的賞識和信任,政治威望也越來越高。
可能是因為長年與農民為代表的社會中下層打交道,也可能是受到了當時國際思潮的影響,華萊士的思想逐漸左傾,公開主張親蘇親共並反對種族主義,引起了民主黨保守派強烈不滿。但羅斯福還是在1940年大選時任命華萊士為競選搭檔,讓華萊士在1941年就任副總統。
1944年,華萊士訪問中國,而中國的獨裁者蔣介石給華萊士留下了“深刻印象”。訪問期間,華萊士給羅斯福拍電報說:“我們對蔣介石的支援恐怕是一項短期投資,他實在沒有治理戰後中國的智慧和政治力量,戰後中國的領袖大概將會透過政治變革或革命的方式產生出來。”
正因如此,華萊士主張美國應該繞過蔣介石政府,直接與中共合作,最終促成了美軍觀察組進駐延安和華北根據地,間接了維護了中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華萊士對蘇聯和美共更是毫不掩蓋的親近立場,是美共的最重要的支持者,而這些都讓美國的保守勢力怒火中燒。
1944年,身體狀況已經很差的羅斯福決定參加自己的第四次總統大選,而羅斯福的副總統很可能成為下一任總統。於是民主黨的各派勢力聯合發難,堅決阻止華萊士連任副總統。羅斯福也認為華萊士的政治立場不適合二戰後的國內外局勢,最終選擇杜魯門為副總統候選人。
1944年,羅斯福第四次當選美國總統,杜魯門當選副總統,而前副總統華萊士則被羅斯福任命為美國商務部長。二戰結束後,華萊士因為親蘇而與杜魯門勢同水火,最終在1948年退出民主黨。而後世有些人認為:華萊士的退出標誌著美國國內阻止冷戰的力量全面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