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修行,終南為冠”,在中國這片神奇的國土上,有許多追求道教和佛教修行的人。
他們自稱隱士,修行的最終目標就是歸隱山林,遠離世俗,隱士文化更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獨特而又重要的一部分。
據說隱士最早在堯舜時代就已經出現了,自然中國古代的隱士大都是有志無法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中實現,為了自保,才過上隱居生活的。
而在現代社會中,依舊有著“隱士”之願的人是作何感想呢?
王芝霞,就是現代社會中的一名修行隱士。
她在中年頓悟歸隱終南山,在香積寺皈依,又在終南山的小五臺山半山腰修建了一座小廟,就這樣,開啟了此後長達40多年的修行人生。
到現在,王芝霞已經有45年沒有見過自己的家人,甚至自稱能夠與佛祖對話。
一、王芝霞歸隱終南山:“拋棄”家人,只為尋求心中的寧靜
不同於那些有錢有閒、每年在終南山“隱居”生活一段時間的小資人士,以及那些在一直生活在這裡的山裡的農民們。
王芝霞同如今現代生活中的我們並無太大的差異。她生於陝西省長安縣的一個小村子裡,父母都是農民,循規蹈矩地讀書生活,與平常人的生活無異,與佛法更是沒有太多的交集,家中也沒有任何與佛學經書相關的東西。
同其他人一樣,王芝霞上學、工作、結婚生子,過上了平凡但十分順遂的生活。
一直到王芝霞45歲那年,因為居住的地方離終南山香積寺很近,有一次王芝霞獨自前往香積寺之後,感受到了佛法的內涵和魅力,從佛法禪意中頓悟到了生活的道理和人生的哲理。
她下定決心要皈依,到終南山上來修行。
其實早在王芝霞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了對佛法的喜愛,在其他小孩哭哭鬧鬧需要玩具和零食來撫慰的時候,王芝霞的父母只要說帶她去寺廟裡看看,她就立馬不哭了。
王芝霞對寺廟裡的香燭、佛像等一切都充滿了興趣,每次到寺廟裡,王芝霞都流連忘返,不捨得離開。
父母對王芝霞這樣的表現也很驚奇,家裡從來沒有人痴迷佛教,從小到大也沒有任何人和王芝霞講過任何有關佛經的事。
不知道她為什麼對佛教相關的東西如此感興趣,更不明白她為何會如此鍾情於佛。
隨著王芝霞慢慢長大,對於佛學的熱愛表現得更加明顯。在當地,這叫做有佛緣,青春期的王芝霞也因此表現得十分穩重和成熟。
在同齡人都還在玩笑嬉鬧的時候,王芝霞往往都是一個人靜靜坐著,手裡總是會拿著一本佛經。
雖然這個年紀的她還看不懂經書上面標註的經文,但她依然對經文愛不釋手,忍不住讀了再讀。
然而,此時王芝霞的父母卻不像小時候那樣“縱容”王芝霞了,她現在正是應該努力學習上學的年紀,過於痴迷佛法反而對她沒有什麼好處。
尤其是當地不乏有一些人從小與佛法有緣,從而不可避免地開始修行,甚至直接出家,不問世俗。
王芝霞的父母對她沒有太大的期望和追求,只希望能夠讓她和平常人一樣,讀書生活、結婚生子。
於是,在王芝霞對佛法的興趣和喜愛剛剛顯露出一點苗頭的時候,就被她的父母堅決地給斬斷了。
在父母的勸解和堅持下,王芝霞暫時放下了佛經,遵從家人的意見,“不再去想那些不切實際的東西”,過上了平凡的生活。
家人們見狀紛紛鬆了一口氣,這意味著王芝霞的生活就會一直這樣平靜地生活下去。
但其實,王芝霞心中從來沒有放下過佛經,當王芝霞再一次來到香積寺時,以往感受到的與佛法之間的緣分又重新出現了。
人到中年,基本上已經體味過了世俗的一切,她對於這些已經沒有其他追求。
到現在,王芝霞已經不再像小時候那樣容易被人說服。
這一次,她更加堅定自己對於佛門的追求,她堅定地認為自己就是屬於佛門的,不管任何人和任何事情都無法阻止她走向佛門的決定。
此次來訪終南山的香積寺之後,王芝霞回到家就和家人說出了自己的決定。
她的丈夫和孩子自然不同意,只當王芝霞是在無理取鬧。但王芝霞異常堅定,不顧家人們的反對,毅然決然地要皈依佛門。
王芝霞和家人們生活了這麼多年,自然對於丈夫和兒子都是很不捨的。
但自己的前半生已經在遵從父母和家人們的意見結束了,這一次,她決定堅守自己的內心,否則剩下的時間她都不會快樂。
同那些到終南山修行的“隱士們”並無太大差異,王芝霞來到香積寺,這個帶給他許多佛學啟蒙的地方,剪掉了自己的頭髮,找了一個屋子,就正式皈依佛門了。
在這裡,王芝霞每天唸誦佛書、打坐唸經,追求自己內心的寧靜。
出於對家人們的愧疚,尤其是對自己的孩子,她一出家就再也無法陪伴在孩子們左右,只能每天為家人們祈禱唸經,祝福他們能夠健康平安的度過每一天。
然而,可能是因為香積寺離家比較近,家人們時不時地就會過來看望她,這讓王芝霞心中十分糾結。
一方面她也希望能夠常常見到家人,但另一方面,家人總是過來,讓她沒有辦法安靜地修行。
於是在經過慎重的考慮和思索之後,王芝霞決定搬到終南山修行。
這裡有許多同她一樣的隱士們,在半山腰的一處山坡選好地方之後,取名“三聖殿”,給自己取名為“慈善師太”,意為自己要一心向善,多行善事。
這樣一來,王芝霞就算是在這裡隱居了。來到這裡之後,王芝霞的確達到了某種程度上“與世隔絕”的目的。
在終南山,王芝霞每天的生活都很固定,打坐唸經、閱讀經書,除了要定期購買日常的生活用品之外,王芝霞幾乎寸步不離自己的家。
期間,她得知自己的兒子結婚,都沒離開終南山一步。
她只是在這裡的家中朝著孩子所在的地方拜了拜,算是傳達了自己的祝福,並沒有到場祝賀。
可以說,來到終南山以後,已經沒有什麼可以比修行打坐更加重要的事情了。
而這並不意味著她的心中沒有丈夫和家人,她同樣想念家人,對於自己的缺席深感愧疚。
但隱居生活、誦讀經書,既是她對自己下半生的交代,更是她努力找尋到的“愛和夢想”的平衡之處。
二、“終南山第一女隱士”:曾連續打坐108天,自稱能與佛祖對話
王芝霞在終南山的生活其實十分簡陋,“三聖殿”甚至都不能稱得上是房屋,只是一個茅棚。
窗戶都是用塑膠紙糊的,也沒有基本的取暖和照明裝置,王芝霞日常唸誦佛經也只能依託蠟燭的光亮。
在外界來看,獨自生活在終南山“三聖殿”這樣一個破敗的地方,日常應當十分孤寂。
加之冬天溼冷,不知道王芝霞一個年過八旬的老人是如何在這裡生活的。
從她45歲那年皈依佛門,王芝霞已經在修行中度過了45個春秋。每每提到這段經歷,王芝霞不免開始哽咽。
但已經沒有人知道,王芝霞究竟是後悔體味修行的苦楚,還是窮盡自己的一生,終於真正皈依到了佛法當中。
在終南山修行的數千名隱士中,有許多人來到這裡就是為了迴避世俗的煩惱,渴望尋求內心的寧靜。
他們大都不願意為外人所知,更不想要和外界有任何的交流和牽扯。
但顯然,王芝霞同他們並不相同,她不避諱和任何人談起她的修行生活,她樂於與外人交流,藉此分享她的人生體會,表達她的人生態度。
據王芝霞回憶,她每天都會堅持打坐唸經,最長的一次在茅棚中連續打坐了108天。
那一年,她已經是個85歲的老人了。想起自己獨自修行的時光心中有多麼苦悶,王芝霞在提到108天的打坐記錄時就有多麼驕傲。
在她看來,打坐的過程就是在與佛祖對話和交流。或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王芝霞修行隱居之後不僅沒有與世隔絕,反而更願意與世俗中的人交流。
在王芝霞修行的“三聖殿”門外,專門準備了幾條小板凳,供往來的行人休息,也順便可以與來到這裡的旅人交流。
有人稱王芝霞為“佛派遣到人間的使者”,她與佛結緣,獨自修行,用佛學智慧普渡眾生。
如今,王芝霞已經將近九旬,她的一生接近走到終點,每日的生活依舊同最初來到這裡一般,就是簡單地打坐唸經。
但就是在一個又一個與青燈古佛相伴的日子裡,王芝霞找到了自己內心的平靜,也再度堅定了她對佛學的追求。
如今,她已是耄耋之年,只從外表上根本看不出她的年紀,身體健康,頭髮也不似同齡人的花白。也許心態健康,每天重複自己喜歡的事情,依舊能夠保持年輕和活力吧。
王芝霞時常笑稱自己是終南山上的“瘋老太婆”,偶爾還會手舞足蹈。
雖然表面上看起來非常灑脫和瘋狂,但“阿彌陀佛”四個字卻從來不離口。
她給自己起名號為“王慈善”,或許只有在大山中,只有常年的修行才能讓王芝霞感到靜心、修身,同大自然中的山野園林交融在一起,與山為伴,與人為善。
三、終南山隱士們的真實生活:逃離都市,貼近自然
從古至今,到終南山隱居修行的人不計其數,迄今為止,有歷史記載的可以追溯到唐朝時期。
這是因為終南山距離當時的首都長安非常近,隱士們大都將在此地隱居作為通往政治仕途的一個重要途徑,藉此獲得一個好名聲,方便朝廷徵召,走入仕途,由此才有了所謂的“終南捷徑”的歷史源流。
到今天為止,除了王芝霞外,終南山裡還住著許多隱士。
雖然具體的資料無法得到確認,但至少也有數千之眾,他們集中居住在終南山半山腰附近的山坡上。
如今在終南山,還能探索到古代時候到這裡隱居的隱士們的蹤跡:廟宇、房屋、草堂等等。
古人放棄在都市中的生活來到此處,是為了離自己的仕途更進一步,實現自己的政治願望。
顯然在現代社會,在終南山居住的許多道士和僧人無法再將其作為一種“掙錢或從仕”的方式。
曾經有記者來到終南山探訪來這裡隱居的“現代隱士們”,他們大都是有錢有閒的“小資階級”。
他們並不是常年住在這裡,而是每年都會來此地居住一段時間,隔一段時間也會到山下采辦生活用品,自然他們的裝扮與城市裡的現代人無異。
而比起這些小資人士,那些土生土長在這裡的人,反而內心更加嚮往去到城市裡過日子。山裡的生活對於他們來說,是從幼時開始就重複了無數遍的日常。
除了這些人以外,你或許也能看到一些已經“徹底出家”的僧人,他們的裝扮都已經十分貼近隱士。
在終南山修行的隱士中,能夠兼併像王芝霞這樣,半道出家,與家人斷絕聯絡,幾乎完全脫離世俗的獨自修行40多年的人,其實並不多。
某種意義上來說,王芝霞在修行中找到了真實的自我。
參考文獻:
[1]高遠.終南山裡的現代隱士[J].休閒讀品(天下),2015(04):134-138+1.
[2]蔣波.從終南山隱逸現象看隱士涵義的古今轉化[J].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6(04):18-2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