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元初的說書人羅貫中先生把三國故事,以一部《三國演義》唱紅了大江南北,千百年之後更是在世界各地遍地開花。三國當中最被人們津津樂道的無非是,蜀漢開國先主昭烈皇帝劉備辛苦半生,開創三分天下基業的傳奇勵志故事。
而實際上三國時代在華夏曆史長河中並非主流,在與三國同樣非主流的五代十國時期,也同樣出現過一位與劉備極其類似的“勉強帝胄”,不但“織蓆販履”差不多都如出一轍,就連“先投劉表取荊州”、“後結劉璋奪益州”,先後冒認兩位至親,並取信於人而後鳩佔鵲巢,都像依葫蘆畫瓢一般精準得讓人難以置信。
此人性情也像是從六百年前的劉玄德身上複製下來一樣,至於“匡扶漢室”的心酸夙願,則被完美嫁接到了“興復大唐”這樣同樣艱鉅的任務之中。此人也像劉備一樣,窮盡一身之力建立了一個偏安一隅,卻又不甘心丟失正統的小朝廷,最終卻還是沒有在比三國更復雜的形勢下,絕地反擊,逆襲成為中興之主。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他給後世留下了一個名垂千古的學霸孫子,一代詞帝李煜。而他本人正是五代十國時期,南方獨一無二的霸主,也就是南唐開國之君烈祖高皇帝李昪。
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位昪哥和玄德公頗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傳奇一生。李昪,字正倫,徐州人,年少時家中十分貧寒,身份也非常微賤,父親叫作李榮,在唐朝末年黃巢之亂中,與家人離散不知所終。李昪年少的時候就一人漂泊在濠泗江淮之間,跟朱元璋有些相似。
唐朝廬州刺史楊行密攻打濠州的時候,將他召入軍中,由於他長得威武高大,就收做了養子,後來因為楊行密的幾個親兒子不肯接納他,楊行密就對自己最親信的鹽販子謀士徐溫說了這事,便把李昪轉給徐溫做養子,並改姓徐,賜名知誥。
等到徐知誥壯年的時候,長得更加奇偉不凡,人們都說他幾乎和漢高祖劉邦有七分神似,而他為人十分溫和敦厚,並且有謀略。不久大幹爹楊行密被封吳王,二乾爹徐溫做了吳丞相,徐知誥也被提拔做了升州刺史(今南京)。
他勤儉好學,經常和當地的大儒們在一起洽談,對百姓也十分寬仁,官聲也非常不錯。後來徐溫做了潤州等六州的總刺史,得知徐知誥在升州的政績,就要把他調任到潤州來輔佐自己。可徐知誥卻想要到宣州為官,不想到潤州來與徐溫長子徐知訓為敵,而欲學南齊時的“小謝”謝朓(大謝,謝靈運)那樣在宣州忘情于山水。
徐溫怪他沒有出息,就沒有批准,立馬命他到潤州赴任,並把寶貝兒子徐知訓調到廣陵(揚州)去了。後來徐知訓太過飛揚跋扈,在廣陵被吳王的臣屬所殺,徐溫當時在金陵來不及處理這件事,而是徐知誥立馬從潤州帶兵渡江把吳王的臣屬全部誅殺,平定了暴亂,為義兄報了仇。
徐溫喪子心情非常糟糕,他的其他幾個兒子又開始爭權,唯獨徐知誥對他百般孝順,做事十分謹慎,非常受他的倚重,可這也導致了徐氏諸子的強烈反感,甚至到了給徐知誥下毒酒,半路埋伏死士擊殺等等,徐知誥每次命都很大,才一次次逃過這些險境。
就連徐氏諸子手下的調酒師刁彥能都在保護徐知誥,後來知誥做了皇帝,就將刁彥能直接任命為了江西撫州節度使。徐知誥靠自己的慎重行事和寬仁待人,漸漸得到了宋齊丘、駱知祥、王令謀這些奇謀之士的襄助。沒多久就在淮南、江東之地盡得人心,就連吳丞相徐溫都知道自己兒子們無法扳倒徐知誥了。
徐溫手下的行軍司馬徐玠卻勸徐溫早做準備,將自己兒子提拔上來,免得日後江山被徐知誥取代,徐溫這才將他的次子徐知詢召到廣陵來,準備讓他替代徐知誥做吳國的副丞相。
可不幸的是,徐溫沒多久病重去世,徐知詢前往金陵奔喪,徐玠卻突然反水做了徐知誥的謀臣,設計將徐知詢的部下全部革除,奪取了徐氏所有的兵權。徐知誥一躍成為了南吳國丞相,獨攬大權。
這時他才表露出隱藏在自己內心深處多年的願望,原來他年少時從他父親李榮口中得知,原來當年唐中宗李顯被武則天貶做廬陵王時,與貶謫當地女子生下一子,傳下了他們這一支李唐皇室血脈,由於出身貧賤,所以他一心想像蜀漢劉備一樣,將興復大唐作為己任。因此,他也處處學做劉備,以寬厚和仁義作為他為人處世的一貫作風。
如今他做了吳國丞相,為了達到興復大唐的目的,他就一味慫恿吳王楊溥自己稱帝,楊溥抵不住他無休止的誘惑,終於登上了皇帝的寶座。而徐知誥也被楊溥加封為太尉、中書令、東海郡王,他最親信的謀士宋齊丘也被任命為南吳王朝的左僕射。
宋齊丘在徐知誥眼中就像是諸葛亮一樣,他對知誥提出,想要對天下亮明自己大唐宗親的身份,如果說是唐中宗私生子之後裔,恐怕是經不起推敲的,於是徐知誥又把安史之亂時的唐玄宗第六子金陵永王李璘搬了出來。
宋齊丘卻認為不可,因為李璘當年於安史之亂中,在金陵擁兵自重,有窺圖江左,自立為帝之志,後來為了做東晉司馬睿居然頑抗哥哥唐肅宗,結果兵敗死於江西大庾嶺北,這樣不光彩的祖宗還是不認為妙。
這把徐知誥搞得非常尷尬,宋齊丘笑道:“主公勿憂!唐憲宗子建王李恪生子李超,李超又生子李志,做過徐州判司,恰與主公同鄉,且李志之子便是李榮者也!”徐知誥聽罷,也開懷大笑,認為這個靠譜,唐憲宗本也是中興之主,正合其意,於是就認下了祖宗。
接著有一天,徐知誥對著鏡子與群僚議事,突然嘆道:“功業未竟,而孤老矣,奈何?”這時下屬周宗就知道他是想做皇帝的意思,立馬帶著群僚一起勸進,後來宋齊丘得知周宗想搶他的擁戴之功,便沒有力勸徐知誥稱帝,這讓知誥漸漸對宋齊丘疏遠。這個周宗正是後來風華絕代的大周后周娥皇、小周後周嘉敏的父親。
這時南吳臨江王楊濛卻怨恨起徐知誥來,原來這個楊濛本來是排行老三,吳王楊溥才老四,當年徐溫扶立年幼的楊溥為王,楊濛就滿是怨言,如今徐知誥擁立楊溥稱帝,更是把他晾在了一邊,任何機會都不再給他,於是他就想著召集吳國親楊的臣屬一起扳倒徐知誥。
徐知誥將要廢吳帝自立,這時得到密報說楊濛要搶先起事,於是就提前發難,以楊濛要殺楊溥造反為由,出兵將他捉拿關押了起來。不想,楊濛殺死看守者,逃到廬州節度使周本地界,準備號召周本一起反對徐知誥。
周本原本是吳先王楊行密舊將,就準備接納楊濛,可週本之子周祚卻認為形勢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便將父親周本關在家中,並活捉了楊濛送到金陵,被冠以謀反罪殺之。
沒過多久,徐知誥迫令楊溥封他為唐王,楊溥則認為你一向仰慕南齊謝朓,還是封個齊王吧。於是徐知誥便做了齊王,心中卻很是不高興,不過江南閩、越諸國皆遣使來懇請他代吳稱帝,徐知誥又感覺自己已得到了天下人的擁戴,就連有北方強悍契丹扶持的後晉王朝,他都有些不放在眼裡了。
南吳天祚三年,徐知誥做夢夢見他養父徐溫揹著他登上一座高山,於是他認為時機已經成熟,必須要來圓夢了,就設立了李氏的宗廟社稷,並加封宋齊丘為左丞相,徐玠為右丞相,同年十月,正式逼迫南吳末帝楊溥禪讓帝位給了他,國號為大齊,並冊封遜帝楊溥為弘古讓皇帝,又追尊老義父徐溫為大齊忠武皇帝,自己的長子李景通為吳王,後又加封為皇太子。
舊吳廬州刺史周本也無奈在金陵對徐知誥改元稱帝進行了朝賀,回到廬州之後,心中十分慚愧,嘆息道:“吾不能誅篡國者以報楊氏,今老矣,豈能事二姓乎?”於是悲憤而死。
沒過多久,徐氏舊部又請徐知誥恢復大唐國姓,這可把徐知誥給高興壞了,立馬改名叫作李昪,音同“變”,意為“光明普照,天下同樂”。而後又改國號為“大唐”,表示自己是李氏復唐,而非代吳而立,這就是南唐開國了。又將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搬出來,舉行了隆重的祭祀,又追尊他的的四代祖宗為皇帝,失散的先父李榮為大唐慶宗孝德皇帝,並奉已故徐溫為義祖,徐氏遺留的子孫全部封王,又集合全國八萬精兵在金陵銅橋進行了校閱。
吳末帝楊溥不久也死於潤州丹陽宮。李昪稱帝的第四年,中原後晉安州節度使李金全叛變,投降南唐。李昪則認為自己北上逐鹿中原的大好機會來了,立馬派出大軍接應,不想卻被後晉大軍接連重創,三戰皆敗,南唐軍主帥當場陣亡,五百名部曲被生擒,押送到晉都汴梁,後晉高祖皇帝石敬瑭不想一面要應付北面遼國,一面還要與南唐糾結,於是就把俘虜全部送還金陵。
李昪則認為這是對他極大的侮辱,又將送還的俘虜再次送回北方,並請以軍法處置,石敬瑭毫不理會,再次遣還。李昪大怒,命大軍將送還之人全部阻擋在淮河以北,不許他們渡江,石敬瑭無可奈何,這才作罷。
李昪開國第六年,浙江錢氏吳越國宮中遭了火災,南唐群臣就奏請李昪乘機發兵攻打吳越,李昪不從,反而遣使進行慰問,並贈送了不少物資。吳越錢王以往與江北的楊氏吳國互為仇敵,自這次火災後,竟與南唐化干戈為玉帛,從此成為了友好鄰邦,通好不絕。
吏部尚書馮延巳卻喜歡談兵論戰,並私下譏諷李昪道:“初有復唐之志,後知天下事難為,如此田舍翁安能成大事!”而李昪稱帝之後,也確實再無北上爭天下之志,對南方諸國也僅僅做到相安無事即可,到第七年,五十六歲的李昪在金陵駕崩,太子李璟繼位,也就是當年的徐景通,後來的一代詞帝南唐後主李煜的親老爸,李昪則被冠以“唐烈祖”的廟號,成為了五代十國中,曾經虎踞龍盤的一代霸主。
“匈奴終結者”為何要選擇自我毀滅?難道性格真的可以決定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