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來篡位的大都是蓄謀已久,費心經營。但後唐明宗李嗣源上位,簡直就是被逼的。擁護他的人,大有不把他推上皇位不罷休的勁頭。根據當時形勢,他如果不答應,恐怕連命都保不住,說起來有些奇葩。
925年,鄴都(今河北臨漳)發生叛亂。領頭人叫皇甫暉,既驍勇又無賴。後唐莊宗李存勖派義子元行欽(莊宗的乾兒子,曾被賜名李紹榮)前去平亂。元行欽浩浩蕩蕩地到鄴都,結果損兵折將,大敗而歸。
元行欽本是李存勖死對頭劉守光的愛將,跟李嗣源交戰時,屢敗屢戰。李嗣源欣賞他堅定的意志,也來了個“七擒七縱”,將他收服,認做義子。不料,李存勖看到元行欽後,也喜歡得不得了。元行欽見風使舵,轉頭認李存勖做了乾爹。
說起來,元行欽這個人品德敗壞,缺乏操守,打仗也並不高明,他先後被李嗣源、李存勖相中,大概是太會來事,善於表現自己,就是情商很高。
因為遭到李存勖猜忌,李嗣源一直閒居在洛陽,無所事事。看到元行欽無功而返,一幫謀臣就鼓動李存勖,說李嗣源閒了這長時間,一點沒有謀反的意思。再說了,李嗣源在軍中威望很高,不如派他去鄴都,沒準危險就解除了。李存勖實在找不到更好的人選,就答應了。
58歲的李嗣源臨危受命,二話沒說,掛帥前往鄴都。從這點看來,李嗣源對後唐應該是忠心的,因為他能發跡,靠的正是李存勖父親李克用的慧眼和提拔。李嗣源本名邈吉烈,沙陀族人,沒有姓。李克用收邈吉烈為養子後,給他改名李嗣源,可見對他的器重。
叛軍頭子皇甫暉是個機會主義者,他眼見李存勖荒淫誤國,天下離心,覺得機不可失,也想趁渾水摸魚。不過,他還算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威望不夠,也沒有當皇上的打算。他只想找個找棵大樹乘乘涼,跟他一起打江山,成功了也好封侯進爵。
皇甫暉首先鼓動頂頭上司、鄴都主將楊仁晟造反,遭到拒絕後,皇甫暉設計殺了楊仁晟。他重新挑了一位領導,又因為不從被殺。等李嗣源前來平亂的時候,皇甫暉突發奇想,覺得李嗣源論實力、論人望,都是當領頭羊最好的人選。於是,皇甫暉打起了把敵人拉下水、同乘一條船的主意。
一番激戰之後,李嗣源被劫持。皇甫暉和李嗣源開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會談:周圍伏屍遍地,戰火熊熊,兩軍首腦卻盤腿而坐,談起交易。
皇甫暉單刀直入:“我現在也後悔不該造反,但聽說皇上震怒,要活埋我們。與其坐等送死,不如放手一搏,說不定也弄個皇帝乾乾。朱溫、李存勖也不是天生的皇帝,還不是造反來的。你來得正好,我和部下有心擁立你做河北的皇帝,與李存勖抗衡,你覺得怎麼樣”?
李嗣源一聽,這是大逆不道啊,連忙推脫。他隨身的親信提醒他:“你現在拒絕,激怒了叛軍,我們難免有性命之憂。倒不如假裝同意,回去後再做打算”。李嗣源覺得有理,就點頭答應了。
返回軍營之後,李嗣源發愁了。就這樣回洛陽覆命,見死不救的元行欽肯定要汙衊自己,為他的失職開脫,自己難免受罰。直接回老地盤幽州(今北京),又要落下抗旨不遵、圖謀不軌的罪名,同樣難逃一死。思來想去,李嗣源還是決定進京面聖,當面說明原委。
果然,元行欽自己平亂無功,李嗣源遇險時他袖手旁觀(也許因為嫉妒想借刀殺人),因此非常擔心李嗣源與他當面對質。於是,元行欽把李嗣源向李存勖請罪的奏章全部扣下,連李嗣源派去送信的兒子也扣押了。
李嗣源在鄴都苦等,不見李存勖半點訊息,心裡驚恐不定。情急之下,他的女婿石敬瑭(這也是個狠人,後來殺了李嗣源的兒子李從厚,建立後晉)索性慫恿道:“這會再去京師,簡直就是送死。既然有人懷疑您要反,又有人擁護您造反,乾脆反了就是”。
李嗣源進退不得,別無選擇,假意推辭了一番,率領部下先攻打大梁(今開封)。攻佔大梁之後,李嗣源沒有急著稱帝,反而打起“廣積糧,緩稱王”的算盤。沒想到“皇帝不急太監急”,李存勖身邊的人不幹了。926年,後唐皇宮裡爆發動亂,李存勖被亂箭射死(這也證明李存勖太不得人心了)。
李嗣源聽說李存勖死了,痛哭不已,聲稱李存勖是自己的好兄弟。他手下的將官一個個急不可耐,催著他快點當皇帝,自己也好早點撈個國公、太尉什麼的。李嗣源還是不答應,說一定要找到李存勖的後人,把皇位給李家留著。
這下好了,李嗣源的親信們賣力地四下搜尋。本來,李存勖有幾個遺孀、子侄流落民間,苟且偷生。結果,發現一個殺掉一個,李嗣源的“仁義”,讓李存勖的後代死了個乾乾淨淨。
沒有了推脫的藉口,60歲的李嗣源“勉為其難”,心不甘情不願地登上皇帝寶座,成為後唐明宗。他不同意更改國號,沿用後唐。李嗣源說,他13歲就跟著李國昌,15歲開始與李克用並肩作戰,李家待他恩重如山,他要讓後唐振興,報答李家。
登基之後,李嗣源給李存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當著天下人的面,李嗣源為比自己小得多的李存勖披麻戴孝,痛苦涕零。同時,李嗣源發誓,只要找到李存勖的後人,就把皇位讓給他。這話不知道是否真心,但棺材裡的李存勖要是聽見了,一定會跳出來跟他拼命。
李嗣源上位的經歷雖然有點滑稽,倒不失為一位明君。他不好色、不聽戲、不奢侈,能體諒百姓的苦處。到933年去世時,他在位7年,也確實為振興後唐努力過,後唐百姓跟著他,享受了幾年同時期極為難得的太平日子。
五代十國時期,各國君主一個比一個荒唐、殘暴,李嗣源確實是少見的一股清流。他待人謙和,不居功自傲,總是把功勞和賞賜分給部下。他的節儉忠厚曾經讓李克用都看不下去,命令他到金庫隨意挑選。李嗣源沒辦法進到金庫,結果拿了幾串銅錢就出來了。這讓李克用對他大為讚賞,也極為信任。
李嗣源可說是大智若愚,他懂得名比利更重要。利容易獲得,也容易失去。名來之不易,需要長期的積累和剋制,可是一旦獲得了,就不會輕易失去。李嗣源被逼著當皇帝,靠的正是他為人厚道、講究義氣的好名聲。
不能說李嗣源沒有一點權欲之心。他直到死也沒有確立太子,這也為後來後唐的滅亡埋下禍根。倒不是沒機會立遺囑,而是李嗣源捨不得屁股下的龍椅。只要有大臣勸諫立儲,李嗣源就又哭又鬧,質問人家是不是嫌他老了不中用。看來,他還是很貪戀權位的。
李嗣源晚年的表現,說明他並非清心寡慾之人,反而暴露他的老辣和手腕。當然,即使是這樣,並不妨礙他成為一個開明、寬厚的皇帝。他在位時,關注民生疾苦,因而政治清明,國家穩定,百姓能夠安居樂業。與同期其他國家相比,實屬難得。
李嗣源的傳奇經歷,說明有個好名聲很重要。為了一時之利,葬送自己名聲,是得不償失的。當然,博取名聲不能靠沽名釣譽,刻意做作。良好的品性是獲得名聲的根基,純粹靠表面功夫,就算一時贏得了名聲,到底無法長久。
【宣告:文章圖片均來自網路,我們尊重原創作者勞動,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