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古話,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正是在這種強烈的防備心理下,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統治者,很少會讓異族將領在朝廷中擔任大權。
但也有例外,唐朝近三百年曆史中,自史大奈至李克用,數以萬計的異族將領,大都受到朝廷重用,尤其在邊疆軍隊上,對異族的重用,幾乎要超過對於國內的府兵。這種耐人尋味的現象,也只有在唐朝那種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才會發生。
一、唐初諸帝的鮮卑化
李唐上承秦漢尤其是魏晉以來民族大融合的成果建立起來的空前統一的中央王朝。脫胎於民族大融合時代的隋唐社會,廣大民眾較少民族成見,統治階級上層久為蕃風所染,或與胡人通姻,自身就是漢胡混血,他們對於“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的傳統觀念不以為然。
唐初諸帝母系有較多的鮮卑成分,大唐開國皇帝李淵祖上世居武川鎮,祖父李虎因佐宇文泰入關,賜姓大野氏,官封太尉、柱國、大將軍、唐國公。李淵之父李昞娶獨孤信之女為妻,李淵的妻子竇氏則出自鮮卑貴姓稼豆陵氏,李世民之妻長孫氏亦為鮮卑拓跋宗室。
李唐的父系也極有可能出自胡人,所謂始祖李耳,遠祖李廣,近祖涼武昭王李嵩,應該是“攀親”。
二、府兵制的逐漸瓦解
唐朝前期,武功赫赫,開疆拓土,靠的是強大的府兵制。府兵制度,起於西魏而盛於唐。唐朝實行的府兵制,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礎上,中央設定軍府,府中計程車官從老百姓中挑選而來,他們平時耕種,戰時召集到一起。府兵制不僅節省了國家的軍費開支,還保障了經濟農業建設。隨著均田制的破壞,府兵徵點制失去了賴以實行的經濟條件。府兵逃散的情況日漸增多,以致番上衛士缺員,徵防更難調發。
三、胡人將領戰鬥力極強且擁有雄厚的社會基礎
唐朝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重用異族將領的朝代,新、舊《唐書》亦專門為蕃將立傳。不難發現,唐朝的胡人大多驍勇善戰,戰功赫赫,這應該也是唐朝統治者重用胡人將領的一個重要原因。
唐代胡人將領大都出自胡人的高門望族,這種貴族身份,決定了他們在內附時大都有數字巨大的遊牧部落,如突厥頡利可汗阿史那咄苾降唐時率眾十餘萬內附,入居長安者有近萬家。
北方遊牧民族,擅長騎射,戰鬥能力較強,唐高祖李淵就曾說過:“突厥所長,惟恃騎射。見利即前,知難便走,風馳電卷。不恆其陣,以弓矢為爪牙,以甲胃為常服。”遊牧民族一向以驍勇善戰著稱,唐朝統治者也十分重視遊牧民族將領的作戰能力,給予入唐蕃將較高的官職、地位,使得越來越多的遊牧民族將領願意入唐,成為唐朝得力的武將。
綜上所述幾點原因,唐朝最終選擇了大量任用異族將領,然而事實證明這也是一把雙刃劍,最終在唐玄宗時,胡人安祿山史思明等異族將領毀滅了開元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