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雲山,又稱白茅堵,位於河南省駐馬店市泌陽縣境內,海拔983米,為駐馬店市最高峰。
白雲山佔地面積218平方公里,地處伏牛山與桐柏山交匯處,位於南陽盆地東緣,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溼潤,動植物資源豐富。
據《泌陽縣誌》載:“白茅堵,山勢雄偉,俯環群山,天陰雨必有云霧,山後有龍潭。
在六棵鬆通往山頂的路上,有一座小小的四合院,這就是白雲山愛國道人唐道成的故居,現為駐馬店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道長生平
唐道成(1869—1983年),原名唐池遠,原籍安徽省潁上縣三唐村,生於同治八年,1908年定居白雲山,1983年去逝,享年115歲,是近代生平道教史上有名的長壽道長。
道長出身貧寒,祖輩世代為佃戶、長工,兄妹9人,道長為長兄。16歲時,秋季暴雨氾濫、洪水成災,為了活命偷偷報名當兵,成為淮軍的一員。
從軍後,他參加過慈禧太后頤和園的修建,還跟隨清軍出兵朝鮮,參加中日甲午戰爭,並在清軍戰敗後撤回至中國境內。
武當修道
目睹清廷腐敗無能,道長羞憤難當,遂於光緒二十一(1895年)逃離清軍,返回安徽潁上。
回家後,道長拒絕了父親為其苦心張羅的婚事,幾經輾轉,來到了道教聖地武當山,並拜秋祖龍門派郭子賓道長為師。賜名崇亮,自稱霞光道人。
光緒二十三年,唐道成離開武當山,化緣至四川峨眉山,學會了配製膏藥和眼藥,翌年,返家途中路過白雲山,因見白雲山山清水秀、風光秀麗、便落腳於此潛心修道,直至1983年仙逝。
濟世愛民
彼時的白雲山區山高林密、交通不便、百姓貧苦,山中百姓常受疾病折磨而得不到救治。
道長就利用自己在峨眉山學到的藥膏配製方法和蒐集到的藥方,調製出一種“百草膏”,被當地百姓譽為“藥膏入肚、百病全無”。
受百草膏成功的激勵,道長又專門配製了一種“虎骨追風酒”專治四肢麻木、半身不遂、療效非常好。
1958年,道長在國營泌陽藥材廠當顧問,他將個人多年積蓄的1200元錢拿出來資助藥場,並利用當地豐富的藥材資源,批次生產草膏和虎骨追風酒,為很多病人因此解除了病痛。
道長心懷慈愛之心,樂善好施,為百姓治病不計藥價,不拘多少,遇見困難患者還送回家的盤纏。
救治紅軍游擊隊
革命戰爭時期,道長所在的泌陽山區是鄂豫邊區革命鬥爭的主要活動區域,與有著“小延安”之稱的中共中央中央局所在地—駐馬店確山縣竹溝鎮相距不遠。
當他聽說竹溝的紅軍游擊隊缺醫少藥,傷員得不到救治時,就不顧個人的安危,衝破敵人的重重封鎖,為根據地送醫送藥。
當時的道長已年過古稀,他不顧山路崎嶇、環境惡劣,為根據地救治傷員,受到了根據地王老漢等領導人的讚揚。據說化名“胡服”的劉少奇當時還曾經在竹溝接見過道長。
建國後,身為河南省副省長的王國華(王老漢)曾多次指示,要特別照顧好道長的生活。
1982年6月3日,河南省委第一書記劉傑來泌陽視察時,聽說了道長的事蹟,接見了道長,《河南畫報》還刊登了他的照片。道長的傳奇人生才逐漸為更多人所知。
長壽之法
道教有很多高壽之人,唐道成道長也是其中的佼佼者,以115歲的高壽成功躋身於長壽道士的行列。道長年逾百歲時還耳聰目明、精神矍鑠。
“人人皆有長生法,個個都有不老丹”,人們在向他請教長壽之法時,他總是樂呵呵地給出這樣的回答。其實,師父的長壽是有因可尋的:勤、節、靜、樂,這便是奧妙所在。
“勤”,1958年之前,道長一直在白雲山生活,自己種糧種菜、自己生火做飯,從不讓他人插手,也不讓徒弟幫忙。如果誰要是不聽話,他就故意發脾氣、鬧情緒,讓徒弟們再也不敢自作主張。
“節”,就是在生活中要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常年堅持適當運動,飲用少量自制藥酒。在飲食上,道長每日兩餐:上午9點左右和下午4點左右各進一餐,其餘時間輕易不進食。他只吃五穀雜糧和素食,尤其喜歡吃麵條和鍋盔,不沾葷腥。
“靜”,就是消除私心雜念,不因己憂,不為己愁,始終保持平心靜氣。道長常說:“十個道士九個傲,傲到獨個住個廟,又不打來又不鬧,安安穩穩修個道。”
他每天早上5點左右按時起床,習練武當內家拳和月牙鏟;晚上7點後就休息靜養。
“樂”,就是始終保持樂觀精神,不讓愁苦、怒氣衝心。道長平日裡總是樂呵呵的,笑容可掬,幽默風趣,喜歡跟人開玩笑。
比如他就經常拿自己的姓氏“唐”開玩笑。他每次去門市部買糖的時候都會說“我要買我”、“我來了沒有”、“我到了沒有”、“我沒有了”、“給孩子們分點我吃吧”等等。自嘲式的嬉笑裡,是舒心開懷心境的自然流露。
辛勤勞作、生活儉樸、飲食有節、作息規律、豁達智慧、樂善好施,正是道長健康長壽的重要原因。
1983年11月22日,道長與世長辭,走完了他傳奇的一生,享年115歲。黨和人民政府授予了他最高的榮譽稱號:愛國道人,並在泌陽藥材場東北角的柏樹叢中,為他修建了一座高一丈五尺、八角形的磚塔,並於同年4月立碑,碑上刻有:愛國道人唐道成之墓,以志永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