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躺平”成為了網上最火的熱詞。生活不能躺平,但理財其實恰恰需要躺平這種姿勢:降低預期,不瞎折騰,順其自然,不過度理財,耐心且長線地持有,你往往可以收穫驚喜。
今年初,有網友在豆瓣發帖,分享了朋友母親的投資經歷:2009年買基金底倉8.5萬,到2021年2月已經變成了139萬元。根據網友曬出的賬戶截圖,這隻基金是銀華富裕主題混合,成立於2006年11月16日,截至今年2月10日,賬戶收益率1544.40%,朋友母親大賺131.28萬元。
這位母親可以說是躺平理財的代表人物了。從網友描述中,這位母親是一位老基民,她大概在2009年時買入這隻基金,然後在接近12年時間一直放在那裡沒動過。“她媽媽買了也沒有忘,只是她特別能拿得住,她媽媽有很多基金都是持有很多年的”。
在投資理財時,人性最難克服的是貪婪和恐懼。因為貪婪,在遇到市場上漲時,人便會使勁加倉,完全不顧風險,結果“印鈔機”變成了“割草機”,收割了一大片“韭菜地”;因為恐懼,人便會在股票跌無可跌時割肉離場,錯過反彈。有這麼一個老段子說,如果買菜大媽都在討論買股票買哪隻股票的時候,你就可以離場了。因為,那時股民的貪婪已經被放大到極致,市場風險已經到了最高點。相反,當基金賣不出去無人問津時,往往已經是市場的底部,可以抄底了。
貪婪和恐懼都是人的天性。巴菲特說“在別人貪婪的時候恐懼,在別人恐懼的時候貪婪”,很有道理,但做起來太難,別說普通人,即使專業的基金經理們也很難做到。普通人都可以做到的躺平,恰恰克服了人性的貪婪和恐懼,反而容易賺到錢。
躺平理財賺大錢的案例還有很多。萬科1988年首次發行股份不順,劉元生投資360萬元買原始股。他守護萬科30餘年,最後躺賺幾十億元。美國一個名叫昆西社群的小鎮,幾萬人口中70%以上是百萬富翁,因為小鎮居民在1922年購入大約750萬股可口可樂公司的股票,且一直堅持不賣,幾乎靠著每年的分紅而成了百萬富翁。經過分割調整後,每股成本大約只要2美分,將近100年的時間裡大約整整漲了2800多倍。
有些人做理財像打了雞血一樣,太過積極,結果變成了過度理財,比如短炒股票、“波段操作”買賣基金、隨意嘗試另類理財,等等。他們反覆折騰下來,最後發現自己並沒有賺什麼錢,反而不如那些買了理財產品後躺平的人。為什麼?舉個例子,短期內基金一次申購贖回,在銀行買賣的話,手續費損失可能在2%以上,相當於一年的存款利息損失了,要賺回並不容易。理財折騰太多,難免出錯,錯一次就會把之前賺的錢賠回去,結果反倒少賺了錢。
躺平理財,就像武林高手的無招勝有招。你做好家庭資產配置後,選好產品,把錢交給專業機構打理,“無為而治”方顯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