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曆史上比較關鍵的時期,也正是在這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時代,最終產生了影響後世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
在這一時期,原先指定的井田制已經不在能夠滿足人們的生產需求了,而周王室在這個時期的統治地位也下降到了冰點,到了戰國時期常年的爭霸也僅僅只剩下七個比較大的國家。我們可以將這句話在總結一下:井田崩,諸侯起,最後是七雄爭霸天下。
時間來到戰國中後期,無論是“長平之戰”、“馬陵之戰”,“邯鄲之戰”等等,所投入的兵力基本上都在數十萬。
而這一現象在明清時期卻不是這樣,按理說從春秋戰國時期到明清時期國家的各項制度以及裝備相較之春秋戰國時期那可是要好生不會多少倍,無論是在人口還是在土地面積上都是要比之前要具有更大優勢。那麼為什麼在明清時期,作戰的時候所謂的“即使幾十萬大軍是要靠湊”的呢?
在明清時期國家的戰鬥動員力等等一些方面為何與春秋戰國時期相比要差上那麼多呢?
其實這兩段時期的兵是不一樣的,為什麼這麼說呢?隨著時代的發展,國家的軍隊講求的不再是數量,而是在於“精”,兩千多年後的明清時期,軍隊的作戰能力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軍隊所不能夠比的。
也正因為“精”所以統治者在軍隊上的投資也是比較大的,隨著訓練成本的增加,而國家一年到尾也只能產生那麼多價值。也就是價值是死的,而軍隊是活的。隨之而來的就是軍隊數量上的減少。再者在明清時期中國的疆域面積也是非常巨大的,這樣一來國家軍隊的奇數是非常大的,但是能夠動用的軍隊卻也少了。國家統治者在保證基本軍隊的供養之外,還要支援一部分軍費用以支援機動部隊的發展。
這樣算下來,單單是軍隊上的財政支出也是一筆不小的數目了。並且明清時期的統治者也更加重視單兵的綜合素質能力,把很大一部分錢財都放到了單兵打的訓練上了。所以這個時候軍隊的數量變少了,但是相對來講整體戰鬥力卻也不低。
而戰國時期,基本上所有的諸侯國都是全民皆兵的狀態。咱們就拿“長平之戰”來說,但是秦國的總人口也就300萬左右,這其中還包括老幼病殘,算下來年輕的勞動力根本沒有多少。而秦昭襄王卻給白起秦國五十萬的年輕勞動力。那麼這個時候就不乏一些我們現在看來是娃娃的兵,可見當時的戰爭環境還是十分的殘酷的。
戰國時期這種全民皆兵的基本策略,導致十五歲以上的男子都要服兵役兩年,或者更久,而這些服兵役的人大多數就很難再回到生他們養他們的家,大多數也都是戰死在異國他鄉。
而當時的所謂的“全民皆兵”說一句實話,和終身兵役也差不多了。他們隨時在等候君王的號令,隨時準備出兵作戰。
而到了明清時期,經過數千年的演變。明清時期的軍人不再像春秋戰國時期的軍人一樣不僅要作戰還要從事耕作。相比之下,明清時期的軍人是一種脫產的職業軍人,說白了也就是說,當時國家已經不在為軍糧而發愁了。參軍的男兒們的主要任務就是保衛國家,從事訓練。
這樣一來,明清時期的將士們明顯是要比春秋戰國時期的 單兵作戰能力要強上不知多少倍。
再者這兩段時期的國家政體也是不同的,春秋戰國時期,是像封建社會的轉型時期,而其本質上仍然延續了周朝的奴隸制社會的本質,只要國君號令發出軍隊隨時準備出征。
明清時期,經過了長時間的發展軍隊制度也更加明確,基本上所有的軍紀軍法都得到了修改,較之以前顯得更加的規範化與制度化。
再者明清時期的經濟發展也是十分的迅猛的,就拿明朝來講,明朝中後期就出現商人與官員相互勾結的場面,結果將普通的老百姓壓榨的十分的悽慘。
所以明朝雖然看似強大,但是動員能力著實不怎麼地,不然依照當時那個人口動員數十萬兵員豈不是一句話的事?
而清朝就不用再多說了,他們的核心力量也僅僅只是八旗兵,算下來也就只有十來萬人,而其他的幾個兵營比如說綠營基本上都不怎麼被統治者信任。漢人在清朝的時候是不被信任的,而八旗的兵力也就只有那麼多,所以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