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首發丨推麼推
路遙曾說:“一個平凡而普通的人,時時都會感到被生活的波濤巨浪所埋沒。”
這一路走來,太難了似乎成為現代人的生活寫照。
投了無數簡歷都石沉大海,和喜歡的人最後沒能走到一起,在外打拼多年依舊支付不了父母的醫藥費……
這些隔三差五就給人一種“熬不下去”的痛苦,凝成了我們內心難以承受之重,在某個當下覺得天都要塌了。
但這些東西雖然能困人一時,卻不會困人一輩子。
就像《島上書店》中的一句話:只要活著,就會有好事發生。
當出現這三種跡象時,就代表你正一步步走入更好的生活。
看到一句話說:“敏感的人,在事情未發生前,就提前給自己創造了痛苦。”
有網友講過一個故事。
大學畢業後,她留在上海,經過幾年的打拼,工作有了一些成績後,便開始考慮終身大事。
同事給她介紹了一個上海男孩,說條件很好。
她想起自己出生農村,門不當戶不對的,有點兒猶豫。
但禁不住同事力薦,只好如約前往。
初次見面,男孩高大帥氣,白淨文雅的樣子讓她怦然心動。
在交談一會兒之後,男孩問她:“你的老家是哪裡的?”
她一下子想到自己偏僻的家鄉,不由得囁嚅道:“在東北農村。”
男孩又問:“以後,你需要把父母接過來嗎?”
聽到這句話,敏感多疑的她對男孩的好感突然間蕩然無存,她暗暗想道:這才八字沒有一撇呢,就擔心我父母的養老問題要依賴我了!
於是,她毫不客氣地說:“當然,我不久之後就要把父母接過來,讓他們頤養天年。”
男孩又問:“那你買房了嗎?他們來了住在哪裡呢?”
她非常生氣,找了個藉口與男孩告辭,再也沒有聯絡過男孩。
後來,女孩透過同事才知道,男孩之所以如此關切地問這些問題,是因為男孩對女孩一見鍾情,非常願意把家裡空閒的一套房子借給她居住。
可敏感的她在沒有聽完男孩的意圖,就心生惱怒地結束了談話,不知不覺地錯過了一位優秀的男孩。
女孩的經歷,像極了我們生活中的大多數人。
和朋友談話時,對方一個沉默一身嘆息,就覺得自己是不是做錯了什麼;
和戀人相處時,對方一個晚回的簡訊一個沒道晚安的夜晚,就覺得男友不喜歡自己了;
和同事相處時,對方一個無意的眼神一次小小的忽略,就能讓自己忐忑一整天……
詩人艾略特曾說:“如果你總是異常清醒,生活將不堪忍受。”
凡事太過敏感的人,遭遇一點風吹草動,就會讓自己千瘡百孔。
而那些活的好的人,往往比較遲鈍。
日本作家渡邊淳曾提出過一個詞“鈍感力”,即我們不需要對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情太過敏感,不需要太在意別人的言行舉止。
對外界環境遲鈍點,忽略一些細節,反應“慢一點”,把時間多花在自己身上,而不是費精力去揣摩別人。
當你具備一定鈍感力時,才是享受一切美好的前提。
有句話說:“想,都是問題;做,才是答案。”
確實如此,很多時候,我們花了太多的時間在“想”的層面,卻遲遲不肯行動,導致成功離我們越來越遠。
殊不知,任何成功都不是想出來的,更不是等出來的,只有去做,去行動,成功的機率才會更大一些。
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小和尚想雲遊參學,但過了一個星期,小和尚都沒有動身的跡象。
師傅問道:“你幾時下山?”
小和尚說:“等我準備好草鞋就動身,草鞋已經在做了。”
又過了一個星期,小和尚還沒動身,師傅又來問:“草鞋已做好,你幾時動身?”
小和尚看著外面即將下雨的天氣說:“師傅,這個季節恐會下很多雨,我明天讓人做幾把傘,之後弟子就動身。”
師傅問道:“傘什麼時候做好?”
小和尚說:“一個星期。”
一個星期後,師傅來到禪房又問小和尚:“草鞋和傘都已經做好了,你還缺什麼呢?”
小和尚看著鼓鼓的行囊,正要開口,卻被師傅打斷了:“外面雨疾,你的草鞋會溼,傘會破,你可能還需要一艘船對不對?這樣吧,我明天讓人去造一艘船,你一起帶著上路,然後再招一個船伕為你撐船……”
未待師傅說完,小和尚撲通一聲跪倒在地:“師傅,弟子明白您的苦心了,弟子明日就出發,什麼行囊都不需要帶。”
在小和尚身上,很多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想減肥,想考證,想旅行,還想存錢……
心中有美好的想法,紙上寫了宏偉的計劃,可現實卻是:1月的夢想,到12月依舊是空想。
不願意付出、不努力嘗試,再多的心動,也都是無用功。
正如一位作家所言:
“任你計劃再怎麼周全,攻略在如何詳盡,也開拓不了人生疆土的一尺半寸。
與其一直謀劃著夢想,覬覦著別人的座位,在等待中慢慢枯萎,倒不如先利己器,開疆破土,在行動中自由的綻放。”
人生路上,現實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間是湍急的河流,行動則是架在河流上的橋樑。
這個世界上所謂一夜爆紅、一蹴而就的故事,不過是普普通通的人們將想法化付諸了實踐而已。
再長的路,一步一步走下去,也會到達終點。
但行實事,莫問前路。詩不在遠方,而在腳下。
看過一個寓言:
一群人匆匆地趕路,突然一個人停了下來。
旁邊有人問他:“為什麼不走了?”
停下的人笑了笑說:“走得太快,靈魂落在了後面,我要等等它。”
快節奏的今天,我們大都是匆匆趕路的人。
把行程塞得滿滿的,每天按照設定好的計劃,疲於奔波,忙於名利,卻忘了沉澱自己,結果越走越迷茫。
朋友小高跟我聊天,說自己剛參加工作那段時間,覺得當下就是活出自己價值的最好時間。
渾身都打滿雞血的他,本著“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的理念,每天都加班,早出晚歸,回家後還要充電,要麼閱讀,要麼寫作。
吃喝拉撒睡之外的一切事務,於他而言,都是對人生意義的褻瀆,對理想的耽誤。
一年下來,這樣苦行僧般的日子的確讓他收穫頗多,進步也很快。
看了很多書,寫了很多東西,升了職,收入也有了很大的改觀,可是自己卻一點兒也不幸福。
在一天早上,開啟自己的計劃本,看到上面滿滿的計劃都畫滿了已經完成的對勾。
他忽然大悟。
之所以不開心,是每天都活在計劃裡,讓生活少了驚喜,那些期待的喜悅也慢慢地消失了。
而那些不可控、不確定的東西,正是能讓你幸福的因素。
於是,他開始每天晚上九點到十一點不安排事情,而是去見一個好久沒見的朋友,赴一個沒去過的約,讀一本沒看過的書,吃一頓不顧身材的夜宵,看一部一直想看的電影。
堅持了一段時間,久違的幸福感漸漸回來了。
周國平曾說: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詩,酒,哲學,愛情,往往無用。吟無用之詩,醉無用之酒,讀無用之詩,鍾無用之情,終成一無用之人,卻因此活的有滋有味。
其實,世間有趣之事,多為無用之事。
人到中年的陳道明,深居簡出,多次謝絕導演的邀約,遠離浮華,只為給自己留出時間,練字、彈琴、下棋,為妻子裁製皮包……
眾多標籤傍身的蔡瀾,將人生的意義定義為吃好、睡好、玩好,空閒時修理家裡壞掉的玩意,問候一聲自己的母親,練習荒廢已久的書法……
這些在別人看來玩物喪志的事情,對於他們來說,卻美的令人心醉。
其實,走過半生,你會發現,人這一生疲於追求的東西,到頭來其實都沒有什麼用。
而親情、友情、讀書、音樂、清風、明月等這些常常被我們忽略的東西,卻會在人生至暗時刻,給我們力量與堅持。
後半輩子,卸掉慾望的包袱,以無用之事,修自在之心。
過好自己的小日子,哪怕只有逗鳥澆花,只要是自己心之嚮往,便是最有意義的人生。
作者簡介:若琴,喜歡文字的寶媽一枚,體制內工作。在生活的喜怒哀樂裡走走停停,努力地去遇見不一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