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枝末節,時見閃光之點;點滴毫末,總有端倪可現。
01
在細節中識人識事
鬼谷子說:“動作言默,與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見其式,皆以先定為之法則。”
意思是無論是動作、言說還是沉默以及為探測實情而表現出來的喜怒哀樂,都要事先設計,確定基本法則。
《道德經》中有言: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意思是說:天下的難事必須從容易處做起;天下的大事首先從小事著手。聖人始終不做大事,所以才能完成大事。
反觀當下社會,是人都想做一番大事業,但沒有人願意或者不屑於做瑣碎的小事。
也沒有人從細節上精雕細琢來精進自己成就自己。
其實,難事著易,大事做細才是成就事業的根基。
有一句成語叫“見微知著”,意思是說見到一點苗頭就能看清發展的趨向和實質性的問題。“不矜細行,終累大德”,不顧惜小節方面的修養,到頭來會傷害大節,釀成終生的遺憾。
後漢書中記錄東漢時有個少年叫陳蕃,他心高氣傲,總想做成一番大事。
一天,他的朋友薛勤來看望他,只見他屋子裡骯髒不堪就勸他應該打掃乾淨些。
哪知陳蕃昂著頭說,大丈夫處事,著眼點在於掃除天下禍患,而不在一間小小的屋子裡。他朋友回他:“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做人做事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不能好高騖遠,眼高手低,光說不練。
荀子的《勸學篇》中也說:
“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要想取得成功,必須一步一步做起。
內蒙古額爾古納根河溼地自然保護區風光
有位學者曾以“鑽木取火”這一古老的技術為例,強調細節操作的重要性:“把乾枯的朽木劈開一條縫隙,沿縫隙方向在朽木上鑿出一狹長溝痕,用燧石打磨這溝痕,務求平滑,使圓木‘鑽頭’可在溝痕內迅速往返摩擦,但又不可過分平滑以致減少了摩擦所生的熱量。
然後,把一束曬乾了的椰子外殼纖維塞入朽木的縫隙內,呈鬆散狀。謂之‘火引’。
最後,擇一烈日炎炎的時刻,以便充分發揮乾燥空氣的效果,用精心打磨過的圓木鑽頭在上述那條溝痕上拼力來回摩擦,在鑽頭與溝痕之間開始冒煙時,以口對準那團椰殼纖維絲平緩而充足地送氣。反覆行此法,火生焉。”
今人取火,顯然用不著這麼複雜。
但透過古人從勞動實踐中得到的經驗,可以體會到技術細節的重要。
如果沒有對每一步驟的準確把握,“鑽木取火”這樣簡單的目的也是無法實現的。
scenics - nature
02
在沉靜中思考本質
鬼谷子說:“故用此者,己欲平靜,以聽其辭,察其事,論萬物,別雄雌”。
意思是我們需要心平氣和、摒棄個人情緒去聽取別人的言辭,考察事理、論說萬物,去辨別事物性質。
心境靜穆,是人之性情的一種狀態,是思考問題的前提,沒有恬靜的心態,是不可能認識問題並將問題思考清楚的。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句話出自西漢淮南王劉安主持編寫的《淮南子》中。原句為:“非澹薄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
這句話語淺而意深,富有哲理,採用邏輯學中的“雙重否定”方法,強調“淡泊”“寧靜”的重要性。
意思是,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輕淡就不會有明確的志向,不能靜下心來全神貫注地學習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目標。
現在的“淡泊”“寧靜”,正是為了日後的“致遠”。透過學習明志,寧靜修煉,積蓄力量,一旦時機成熟,便可以轟轟烈烈幹出一番大事業。
《誡子書》是諸葛亮54歲臨終前,寫給自己8歲的兒子諸葛瞻的。信中諸葛亮告誡兒子,做人的根本是修養自己的德行。
通俗一點說,就是君子以靜思反省來使自己盡善盡美,以簡樸節制來培養自己高尚的品德。他在信中論述了才、學、智這三者的關係。
這封家書,以86字的箴言,言簡意賅、情真意切地道出了天下父母的共同心願,那就是希望孩子們成人、成才,成為德才兼備的真正的人。
一個人慾望太強,就會在各種誘惑面前迷失心智;一個人急功近利,勢必缺乏長遠目光和毅力恆心。
尤其是對領導而言,更是心態決定狀態。沒有淡泊寧靜的心態,在市場浪潮帶來的消費主義面前,在經濟繁榮帶來的物質誘惑面前,就難免會有公權私用的衝動。
只有從內心涵養一汩清泉,才能在誘惑面前做到百毒不侵,在慾望面前做到金剛不壞。
力戒浮躁,就要堅守做人的操守和從政的道德,正確看待進退流轉,淡泊處世,靜心思考,磨鍊意志,砥礪志趣,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正所謂“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同意的點個贊,
也請大家轉發分享給身邊更多的朋友,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更多精彩國學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國學密碼(ID:huxiaolin1188),國學君每天早上六點準備好國學盛宴恭候您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