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宋文壇最火的時候,共有2000多個詞牌湧現,像咱們熟悉的《蝶戀花》、《水調歌頭》、《如夢令》等,在當年都非常火。這麼多詞牌裡,自然會有一些比較難寫,以至詞牌下作品較少的,比如本期筆者要跟大家說的《憶秦娥》。
這個詞牌最早見於《憶秦娥·簫聲咽》一詞,相傳是李白的作品。此詞牌難度極大,雙調共46個字,上下片各5句,有仄韻、平韻兩種定格。
因為難寫,此詞牌下作品真的不算多。除了相傳李白所作的這首外,兩宋名家中僅張先、李清照、范成大幾個人嘗試了,但結果似乎都不太理想,沒出什麼名作。因此,每每提到這個詞牌,多數人都說不出有啥經典。
但如此難寫的詞牌傳到現代,卻硬是被毛主席寫出了經典,這就是《憶秦娥·婁山關》。毛主席此詞,一掃前人寫該詞牌時的傷懷、幽怨,用充滿豪情的筆力,只用寥寥數筆,就讓它變得與眾不同。字句間雄奇悲壯、氣勢如虹,每每讀來都令人振奮。讓我們來品一品:
《憶秦娥·婁山關》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這首詞寫於1935年2月,當時紅軍剛剛在婁山關一帶打了個大勝仗。這一仗給了反動派一次痛擊,也讓我軍戰士們振奮不已。戰鬥結束後,毛主席便揮筆寫下了這首詞。
1958年12月,毛主席在廣州視察時又一次讀到這首詞。他跟身邊的人感嘆當年寫此詞時,他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時隔20多年,毛主席仍能透過它,回憶起當年打勝仗時的喜悅,由此可見此詞在他心中的份量。
對於這首詞,眾多文史學者都點評過,筆者最欣賞的是當代作家李朝全先生的一番點評。他認為這首詞畫面感很強,景色景物的搭配猶如油畫一般,用他的話來說就是:講究、貼切。
確實如此。毛主席的筆力咱們都是知道的,《沁園春》已經能證明他的實力了。而這首《憶秦娥》最大的魅力之一,就在於寫得很講究。
詞的上片,視覺、聽覺、觸覺全都被寫進了這幅雄奇之景中。西風烈算是觸覺;雁叫和馬蹄聲中傳來陣陣軍號聲,這是聽覺。最為地道的是“霜晨月”三個字,這月亮不是一般時間的月亮,而是大雁鳴霜下的曉月當空。
除此之外,幾個形容詞也是頗為講究。“烈”形容西風,“碎”形容馬蹄聲,“咽”形容軍號聲,一字不可換,一字不可改。
詞的下片,由寫景轉到寫人,中間沒用承接詞,而是巧妙地用了“雄關漫道”來轉折。既然有雄關漫道,那自然就能轉到跨越千山萬水的行人:紅軍戰士。
至於落筆處,則完全又是一番景象。青山依依,殘陽如血,一幅幾近完美的構圖方式,給我們詮釋了什麼叫:筆力千鈞。
先說這“蒼山如海”4個字,乍一看似乎只是寫山之顏色,但細細品來,其實“如海”也在寫山巒的起伏不盡。它不是靜態的,而是如波浪般,具有動態之美的。
再看這“殘陽如血”,血紅色的殘陽裡,有悲壯亦有一往無前的決心。這種意境與一般古代文人的個人式豪情,有著完全不一樣力量,它是能印刻在人內心深處。
小結:毛主席這首詩就像一幅巨大的畫卷。上片寫景時用的是冷色調,下面抒情時用的是暖色調,兩種色調對比後,將紅軍戰士的一腔豪情寫得躍然紙上。同時,從語言本身來看,又氣勢如虹,確實太講究了。這首詞大家喜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