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老覺得喉嚨裡有一團東西堵著,像塞了個梅子核一樣,咳又咳不出來,咽又咽不下去,以為是喉嚨裡長了什麼東西,去醫院一檢查,又被告知沒有實物。
西醫會告訴你這是慢性咽炎,所以一般會當炎症來治。
那中醫怎麼治呢?
眾說紛紜,有人覺得該從肺著手,畢竟咽喉是肺的門戶;
也有人說應當以治脾為主,《內經》雲“喉咽乾燥,病在土脾” ;
還有人說得治腎,因為中醫稱咽炎為“虛火喉痺”,而這個虛火就是因為腎陰不足,才導致虛陽上越的。
以上說法都沒錯,這也是中醫所說的同病異治。
然而,中醫還有種說法,叫作“肝氣鬱結”,現在快節奏的生活和高強度的工作,往往給人以諸多無形的壓力,隨之而來的是焦慮、煩躁、不安。
而我們遇到這些壓力或者不順的時候,常會有胸悶或鬱悶的感覺,這個時候其實是肝鬱了。
中醫認為,肝主疏洩。而肝鬱勢必會導致肝失疏洩,體內氣機就會鬱結在一起,這個時候你可以摸一下脈,大機率脈搏是緊繃的,像緊繃的琴絃一樣,所以稱之為弦脈,歸根結底還是氣結的緣故。
由此,簡單來說,一個人情志不遂,以致肝氣鬱結,此外肺胃失於宣降,津液不布,聚而為痰,痰氣相搏,結於喉嚨,讓你感覺喉嚨裡像是卡了個梅核一般,吐又吐不出來,咽也咽不下去,中醫形象的稱之為梅核氣。所以啊,這也是為啥慢性咽炎的人老要清嗓子的原因。
是故,氣不行則鬱不解,痰不化則結難散,
今天和大家介紹一個行氣散結,化痰降逆的方子——半夏厚朴湯,出自東漢醫聖張仲景的《金匱要略》。
半夏厚朴湯:半夏、厚朴、茯苓、生薑、蘇葉。
半夏辛溫而燥,入脾、胃、肺經,
半夏入脾經,長於燥脾溼而化痰濁,溫臟腑而化寒痰,功善消痞散結,多治痰氣互結之痞證,為治療溼痰、寒痰之要藥;
半夏又入胃經,功善降逆,《黃帝內經》有云:“陰濁出下竅。”,半夏善助胃降氣,把卡在喉嚨的痰向下降。
《別錄》:"消心腹胸膈痰熱滿結,咳嗽上氣。"
《藥性論》:"消痰涎,開胃健脾,止嘔吐,去胸中痰滿,下肺氣,主咳結。新生者摩塗癰腫不消,能除瘤癭。氣虛而有痰氣,加而用之。"
《醫學啟源》:"治寒痰及形寒欽冷傷肺而咳。”
《主治秘要》:“燥胃溼,化痰,益脾胃氣,消腫散結,除胸中痰涎。"
厚朴味苦、辛,性溫,
苦能下氣,辛以散結,溫可燥溼,主入脾、胃、大腸經,兼入肺經,
厚朴既能下有形之實滿,又能除無形之溼滿,具有燥溼行氣,消極平喘之功效,
但凡是食積、溼停、痰壅、氣滯所致諸病,不論是溼阻中焦、脾胃氣滯所致的脘痞納呆,還是腸胃積滯之大腸秘結,抑或是痰飲阻肺,肺氣不降之咳喘氣逆諸證,用一些厚朴準沒錯,
此外,厚朴性溫,寒者用之最相宜,若是熱症使用可配用一些寒涼的藥材。
《別錄》:“溫中益氣,消痰下氣。”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心、脾經,具有益心脾而寧心安神的功效。
茯苓善治心脾兩虛,氣血不足之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為健脾養心安神之良藥。
此外,茯苓還入腎經,有利水滲溼的功效,茯苓性平,無寒熱之偏,
因此,不論是寒證、熱證,還是虛證、實證,但凡是水腫,都可以用茯苓來改善。
茯苓可以將半夏、厚朴化解的痰啊,溼啊以小便的形式排出體外。
《本經》:“利小便,久服安魂養神,不飢,延年。”
《藥性論》:"開胃,止嘔逆,善安心神。"
生薑辛溫散結,和胃止嘔,可制半夏之毒。
蘇葉芳香而行氣,理肺而疏肝,助厚朴行氣寬胸、宣通鬱結之氣。
最後,作一簡單總結,全方辛苦合用,辛以行氣散結,苦以燥溼降逆,使鬱氣得疏,痰涎得化,則痰氣鬱結之梅核氣自除。半夏厚朴湯具有行氣散結,降逆化痰之功效。主治梅核氣。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嚥不下,胸膈滿悶,或咳或嘔,舌苔白潤或白滑,脈弦緩或弦滑。臨床常用於治療癔病、胃神經官能症、慢性咽炎、慢性支氣管炎、食道痙攣等屬氣滯痰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