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在朱日和演兵場見過各式各樣的靶標,它們見證了部隊實戰化訓練的變遷——
炮兵靶標的自述
■解放軍報記者 韓成
特約記者 趙欣 通訊員 牛偉萌
大家好,我是一隻炮兵靶標。顧名思義,我就是炮兵們實彈射擊最想命中的那個目標。這些年,我們的家族成員不斷壯大,固定的、隱蔽的、移動的、智慧的……可以說一代比一代狡猾,讓轉型中的炮兵們吃了不少苦頭。當然,苦頭不白吃,他們也在一次次演訓中練強了打仗本領。
提及炮兵,就不能不說說第73集團軍某旅加榴炮三營六連戰士顧繼晨。我的家人和他亦敵亦友博弈多年,相互見證著彼此的成長。
多年前,我的父輩是用白灰撒成的圈,直徑幾十米到上百米不等,在幾公里外都能看清。那時的顧繼晨還是個新兵,他訓練刻苦、肯動腦筋,第一年執行射擊任務就是“首發命中”。
此後,連年駐訓,我的父輩們慘敗連連。“戰敗”原因其實不難想到:一個目標打多年、一塊場地訓多年,有過幾次駐訓經驗的老兵,不用器材就能估算出我們的距離和方位。這種情況下,我們不輸誰輸?
直到2016年,事情似乎有了轉機。
這一年的顧繼晨已經是一名“資深炮兵”,對征戰多年的駐訓場越發熟悉,還帶出了一批高徒。他們摩拳擦掌,準備再給我們來個“一窩端”。不承想,這次野外駐訓,旅隊換了一個場地,首次遠端機動到幾千公里外的戈壁灘。無邊的荒漠和陌生的環境,讓顧繼晨亂了手腳,因為他以往苦心積累的經驗在這裡全無用武之地。
不僅如此,這次駐訓更加貼近實戰,我們披上了偽裝外衣,不再是雪白顯眼的大圓圈,而是變成了與戈壁灘地貌極為相似的灰黃色碉堡。晴天時,我們同戈壁融為一色;陰雨時,我們又能隱匿茫茫雨霧中,極難被人察覺。
“上了戰場就要打勝仗!”面對困境,顧繼晨朝著我們隱藏的方向吼了一嗓子,表達了迎難而上的決心。那段日子,他帶領偵察班天天練眼力、摸經驗、鑽技巧,衣服幹了溼、溼了幹,不知道吃了多少苦,終於總結出“避光偵察”法。實彈射擊第一天,就消滅了我們3個兄弟。
雖然失去了“親人”,但看著顧繼晨和戰友相擁而泣的場景,我還是十分欣慰,誰叫咱是靶子呢。
自打那年起,這個旅便開始了“練無定所”的駐訓生活,輾轉在南國丘陵、東北沼澤、西部高原,“打靶”這個字眼也從官兵口中漸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實戰化演訓”。
2018年,我的家族再添新丁——隱蔽的地堡,其特點是地上突出部分體積很小,弧度較平,更難被偵察發現。真是冤家路窄,又碰到向連隊主動請纓研究破解之法的顧繼晨。不過我們也不氣餒,隨著實戰化訓練的深入推進,“靶場思維”漸漸淡出演兵場,衛星過頂、轉換陣地、火力襲擾等“敵”情越來越複雜,顧繼晨想快速找到並擊中我們變得越來越難。
果不其然,一次演訓中,他偵察引導的第一發炮彈就打偏了。“怎麼辦?”“夜間偽裝偵察!”經過8個多小時的潛伏,顧繼晨順利完成任務。
轉型日新月異,練兵常訓常新。伴著實戰化演訓的戰火硝煙,我們在變,也催生了顧繼晨的一次次蛻變。這些年,他先後在各級組織的偵察比武中斬獲桂冠,兩次榮立三等功,有的訓法和經驗還在全旅推廣。而這份沉甸甸的成績單背後,正是這支部隊轉型重塑、向戰而行的成長軌跡。
今年年初,該旅列裝了某新型火炮,射程遠、精度高。顧繼晨也“武裝”上了數字化偵察器材,如虎添翼,倒逼我們靶標加速更新換代。
這不,今秋到朱日和演兵,我們靶標家族迎來了新成員:一臺改裝的無人駕駛汽車。這名新成員出自官兵創新研訓之手,靈活機動、演真扮像能力更強,顛覆了大家以往對傳統靶標的認知。
強強對抗,總會碰撞出激烈的火花。
“越貼近實戰的訓練越有意義!”營戰前動員,顧繼晨再次請纓率先迎接新挑戰。他邁出這一步,完全在我的意料之中。經過多年交手,我們已如同金庸小說裡的兩位誓爭雌雄、卻又惺惺相惜的俠客。這一次,我們倆肯定又要上演“華山論劍”了。
■朱永平
某外軍為提高部隊實戰能力,將訓練場的障礙由統一尺寸改為規格不一,以此增強官兵對訓練場的“陌生感”,達到增加難度、真打實練的效果。體悟蘊含其中的訓練理念,我們也應反躬自省:部隊年年駐訓年年練,訓練保障設施與實戰結合得緊嗎?戰鬥力到底提高了多少?
透過改變靶標設定牽引部隊訓練貼近實戰,是從“終點”到“起點”的反證、從“效果”到“手段”的倒推,靶子變了,打法必須跟著變。反觀有的部隊組織實彈射擊訓練,仍有一些不實做法,比如刻意設定出發線、停止線,畫出“白灰圈”,懸掛“五彩布”,打的是顯而易見的“死靶子”。這種脫離實戰的“高命中率”,並不能帶來打仗能力的真正提高。
我們常說“要瞄準強敵練精兵”,須知平時訓練瞄準的靶標,就是戰時要消滅的敵人,而敵人很可能比我們更強悍、更狡猾。這就需要我們把練兵的靶標設得更難一些、扮得更真一些,讓每一發彈藥都物盡其用、讓每一次射擊都練有所值,不斷錘鍊提高官兵克敵制勝的本領。
來源丨解放軍報、學習軍團(ID:xuexijuntuan)
編 審:嚴 珊 周 舟
責 編:趙曉嫚 歐冠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