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去威尼斯以北100公里Vaiont河谷旅遊的話,一定會非常驚奇,因為一座高達262米的大壩後面卻不是一個湖泊,而是另一座山,但曾經它的後面就是一個湖,曲折的故事,從下面開始!
Vajont大壩:曾經的全球最高大壩
Vaiont河谷的上游是阿爾卑斯山,它的下游是流入亞得里亞海的更大的皮亞韋河的支流,阿爾卑斯山冰川密佈,冰川融水使得它水量比較豐富,並且這裡峽谷深長,下切的河道以及巨大的落差,使得這裡成為一個完美的水電大壩修建場所。
早在二戰前,義大利的水利工程就曾在這裡勘察計劃建造一座水壩,但一直到1943年墨索里尼倒臺後才獲批,二戰後期的義大利漸漸恢復元氣,迫切需要修建一座超級大壩提供電力來支援義大利北部的發展。
當時的義大利建築技術是一流的,而Vajont大壩也採用了當時非常罕見的雙曲拱壩,它有著彎曲的壩體,將水壓分散到峽谷兩側的山體,使得大壩可以建得很薄,的底部只有 74.5 英尺(22.7 米)厚,而頂部則z8 只有 11.2 英尺(3.4 米)厚,不僅節省了大量的建材還讓大壩的建設成本大幅度下降。
Vajont大壩由義大利東北部的電力供應和分配壟斷企業 SADE負責設計建造,高度為261.6米,蓄水量為1.68億立方米,不僅提供發電,並且還為更高的山區輸送灌溉用水,所以還有幾十千米的混凝土管道也同時建設。
工程正式開始於1957年,但到了1959年時在托克山一側的山體修建一條公路時發現山體正在開裂,因此當時的工程師對水壩工程進行了重新評估,其中有三位工程師認為托克山一側的山體不穩定,如果開始蓄水可能會整個塌方衝入河谷,不過SADE忽略了三位工程師的警告,大壩繼續施工。
1959年3月22日上午,Vajont大壩附近的另一座Pontesei大壩發生了山體滑坡,20米高的巨浪吞噬了工地,比較幸運的是隻有一人遇難,此事已經給SADE正在建設的Vajont大壩一記警告,但SADE充耳不聞,認為Vajont大壩不會有什麼問題,即使有,也可以降低蓄水位避免塌方事故的發生。
Pontesei大壩
300 萬立方米的山體滑坡,死亡工人正在下游工作,屍體未能找到
1960年Vajont大壩建設成功,同年2月份開始蓄水,蓄水到10月份時已達170米,似乎Vajont大壩一切都沒有向工程師們擔憂的那樣發展,它的建成已經創造了歷史,而義大利的報紙上看到的也是大壩成功建設的訊息。
大壩建成:水庫垮塌,但大壩屹立不倒!
但好景不長,蓄水位達到170米後,很快工程師在托克山一側發現了一條裂縫,11月4日,這條裂縫下的70萬噸山體發生了滑坡,工程師們對未來可能發生的更大滑坡充滿了擔心,因此在山體上設定了大量的監測站,對山體移動隨時監測,防止大塌方突然發生。
大壩第一次滑坡,問題不大,水被擋住了
此後SADE認為可能是蓄水太快導致,因此降低了蓄水速度,果然從1961年到1963年間,減緩蓄水後再沒發生滑坡事故,當然監測的資料卻給人相當不安!
因為Vaiont河谷兩側的山體是石灰岩岩層組成經過冰川融水的河流“雕刻”而成,岩層與岩層之間層次比較明顯,兩者只是透過摩擦力結合在一起,在“乾燥”的狀態下,山體還能保持完整,但蓄水後這一切就徹底改變了。1960年11月的那次算是小警告,但SADE只是減緩了需水量,這個操作只是推遲了這一天的到來,但它一定會來!
大壩繼續蓄水,兩側山谷已經開始出現小型滑坡
SADE的蓄水儘管緩慢,但仍然持續不斷的監測到了山體的位移,SADE對此只是加強了觀測,到了1963年中時,在Vajont大壩後方,依然形成了一個6千米長的巨型水庫,水壩後方的蓄水量基本接近了設計指標,而1963年9月開始的暴雨給了這個水庫朝著深淵方向狠狠的推了一把!
從9月~10月間,大壩後方的山區持續降雨,暴漲的河水迅速推高了水庫的水位,從9月下旬開始,托克山一側的山體每天移動速度增加到了15釐米,這個是一個極其恐怖的數字,但仍然沒有引起SADE的重視。
10月2日時,移動速度達到了40釐米/天,10月8日,SADE的工程師注意到了比觀測點(觀測裝置分佈的區域)大5倍的山體正在整體移動,此時此刻的工程師判斷,這個山體可能會在11月中旬滑入水庫,但速度緩慢,最多也就引起20米高的浪花,因此從10月8日開始工程師們開始降低大壩水位,為這次滑坡留出庫容。
致命山體滑坡:2500人屍骨無存
因為預計將在11月中旬出現的滑坡,大壩北側的小鎮卡索的鎮長下令居民立即撤離,此時的水位已經到了蓄水以來最高位,石灰岩層經過冰川融水和洪水的浸泡,就像兩層幹摩擦的岩石中加入了潤滑液,但此時無論做什麼補救都沒有用,因為這個滑坡一定會發生。
10月9日晚10點39分,托克山上一塊2.6千米寬的巨大山體,30秒內超過1.5億噸的石灰岩層以及覆蓋的泥土和植被以110公里/小時的速度衝入了Vaiont河谷,受到衝擊的水庫巨浪分成了三個部分,除了上游和下游,還有山谷對岸!
第二次滑坡
上游都是彎彎曲曲的河谷,河谷對岸也是高坡,但巨浪仍然到達了卡索,摧毀了部分建築,對岸的衝到了對岸大約250米高的位置,不過這些位置損失都不大,而最關鍵的則是大壩後方的Piave山谷。
滑坡處幾百米就是Vajont大壩,5000萬立方米的庫容變成的70米高的巨浪越過過了262米(蓄水位已達到235米),大壩後方是落差接近300米的下游Piave山谷,這個山谷和Vaiont河谷大致垂直,出了大壩以後,下方有Longarone(受到直接衝擊,就在水流衝出方向對岸)、Pirago、Villanova、Rivalta 和 Fae 等村莊(河谷的兩側)。
左側紅圈處就是Longarone(受到直接衝擊,就在水流衝出方向對岸)
更要命的塌方發生時正好大家已經休息,正進入睡夢的時刻,但一道從Vajont大壩衝下來的水牆以難以想象的速度穿過山谷,這些村莊的房子就像被洪水沖垮的積木,夾雜這砂石泥土甚至部分樹木的洪水就像掃把一樣將山谷中的村莊掃蕩乾淨,遭遇直接衝擊的Longarone村只留下一個比較完整的教堂鐘樓。
仍然矗立在隆加羅內的鐘樓,後方山谷就是大壩所在位置
15分鐘,超過2500人喪生,只找回2000具屍體,而且有1500人的屍體支離破碎無法辨認,大壩的下方已經變成了一片泥濘的灘塗,村莊的低窪部分已經淹沒在了厚厚的淤泥下,倖存者們統一搬遷到了50千米外一個新建的Vajont村。
洪水前
洪水後
這些倖存者們得到了義大利政府的賠償,但賠償政策遭到了公眾的質疑,因為大部分倖存者都是沒有多少損失的人,那些真正應該賠償的人卻已經躺在了墓地裡,甚至還在厚厚的淤泥下。
那座罪魁禍首的大壩,只是頂部大約1米高的磚混牆體被沖走,但基本結構仍然完好,2002年Vajont大壩部分開放,公眾可以前往參觀,這個工程史上最大的人為事故之一的Vajont大壩,每年都吸引很多工程師以及公眾前往,當地還有為此謀生的導遊。
作為工程學意義上的經典案例,Vajont大壩無疑是成功的,它經受住了兩次滑坡衝擊的考驗,尤其是第二次幾乎就是毀滅性的,但大壩儲存相當完整,雙曲薄拱混凝土壩名不虛傳,不失為“最堅固的大壩”,錯就錯在它建在了不該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