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南京是我國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在雨花臺下築建城堡 ,是為南京最早的雛形。
在其後的近兩千五百年的歷史長河中,分別有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在此建都,因之有“六朝古都”之譽,再加上南唐、明朝前期 、太平天國以及國民黨政府也曾建都於此,故又有“十代都會”之稱 。
本組圖片拍攝於1925年前後,這些珍貴的老照片將帶著我們走近古都南京,領略金陵古城舊時的歷史風貌和人文風景。
這是90多年前南京神策門外的情景。一男一女正站在城外的一條土路上交談,路邊是一間低矮的茅草屋茶館,門前坐著飲茶的人力車伕。前方道路兩邊的牆壁上畫著醒目的香菸廣告。
城外的行人
一群從剛剛從神策門出城的當地男子,因為天氣炎熱,有的將上衣頂在頭上遮蔽太陽,有的光著膀子,他們腳下,是一座長長的木橋。
中華門
中華門是南京古都的正南門,是出入南京的要道之一,平日行人和車輛往來不斷,川流不息,非常繁忙和熱鬧。1937年12月,侵華日軍的裝甲部隊炮轟中華門,並從這裡進入了南京城。
南京鼓樓
鼓樓位於古城中央,是舊時的報時中心。民國時,已不再使用鐘鼓報時,但在鼓樓前豎起一塊現代時鐘,依舊發揮著報時的功能,可見南京百姓對這座報時用建築的深厚情結 。時鐘旁邊設有報欄,還有執勤警察的身影。
評事街
評事街是古都南京的一條千年老街,曾是南京歷史上最繁華的地區之一。因為古老,路面比較狹窄。街道兩邊是傳統商鋪,門前掛著各式各樣的幌子。圖中有一位婦人正駐足街頭張望,遠處是一支運糧食的驢隊緩緩走來。
街道上的行人
評事街位於南京老城南,與其說是街道,不如說更像一條狹長的小巷,千百年來,一代又一代的居民在這條小巷子裡繁衍生息,使之充滿了濃郁的市井生活氣息。
紡棉花
老婦人坐在門前,一手捻著棉絮,一手轉動著紡花車。早在西漢末年,這種紡花車便已經出現。“紡花車子搖錢樹,天天搖著自然富。”這種看似簡陋裝置 ,不知陪伴過多少代的中國女子,讓她們滿懷著致富的希望走過勤勞而漫長的一生。
採經紗
江蘇是中國傳統的紡織大省,南京地區所生產的“南京布”曾因質地輕薄、透氣性好而行銷世界,深受西方上流社會的青睞。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西方列強大量向中國傾銷機織棉布,導致國內手工紡織行業的萎縮。但有一些人們依舊堅守著這種傳統的手工紡織技藝。圖中的男子正將線軸上漿好的線一根根並排拉出,形成布匹的經線,看上去非常壯觀。這種作業方式叫做採經紗,是織布前的準備工作之一。
街頭經紗工
經紗是織布前非常重要的一道工序,需要把採出的經紗線密密地繃起來,來回梳理整齊,然後才能上織布機。 如果做得不好,織出來的佈會出現鬆緊不一、布面不平整等現象,影響布匹的質量。
夫子廟牌樓
夫子廟位於南京市內秦淮河北岸,是由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群組成。從六朝至明清,南京的名門望族及當朝權貴就多聚居於周邊。
夫子廟街市
夫子廟可謂是南京城一等一的繁華之地,商賈雲集,文人薈萃,素有“六朝金粉”的美譽。這裡也是當地百姓最喜歡去的地方,不但風景優美,文化底蘊深厚,而且吃喝玩樂各種服務應有盡有。
秦淮河遊船
夫子廟前的遊船。人們可以乘坐這樣的船隻在秦淮河上暢遊。船上有用以防風遮雨的棚子,用圍席搭成,可以隨時捲起或放下。
秦淮河風景
“梨花似雪草如煙,春在秦淮兩岸邊,一帶妝樓臨水蓋,家家粉影照嬋娟。”緩緩流淌的秦淮河水,像少女纖細的倩影,曾出現在多少文人雅士的夢中。
遠去的背影
一段古老的城牆,一個挑夫的背影。城牆上的巨大的裂痕似乎正在向人們訴說這座古城的滄桑歷史。然而,此時的人們怎麼也想不到,一場慘絕人寰的大劫難正在一步步逼近這座千年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