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家社村,位於山西省汾陽市西北邊山,距離縣城14公里,隸屬峪道河鎮。從城北汾酒大道拐到452縣道汾向線一路朝西,這是一段風景優美的鄉村道路,一路上兩側的楊樹、柳樹綠意盎然,漸次升高的田地裡,大多種著核桃樹、玉米和穀子,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遠處青山隱隱,在天際劃出優美的弧線,路上偶爾碰到放羊人趕著羊群去放牧。夏末的季節,田野裡鬱鬱蔥蔥,推開車窗,土地和樹木清新的味道撲鼻而來,沁人心脾。快到向陽村的時候,轉到汾向線右側一條下坡路,再經過一段曲折的鄉間水泥路,就到了馬家社村,也是這條路的最後一個村子。
村口是一個簡易的村門,兩根磚柱貼著紅色的大塊瓷磚,紅柱上面搭建著不鏽鋼管,中間是紅色的“馬家社村”四個大字,字上面塑著兩條金色的龍。
馬家社村名來源已不可知,可能由馬姓而來,因為以村民姓氏命名的村子數量很多。馬家社在村莊合併的浪潮中與相鄰的向陽村合併,現在是一個自然村。村裡戶籍人口300餘人,現在常住人口約60、70人。
村裡的主街道是黑色的柏油路,巷子裡是灰白色的水泥小路,通到了家家戶戶院門口。前些年村村通、戶戶通工程建設成效顯著,邊遠山村的農民也實實在在的受益了。早晨剛下過雨,地裡泥濘不能幹活,村民們吃過早飯出來,三三兩兩地站在路邊聊著天。
沿著寬展的柏油路走進村內,路兩邊一排排紅磚房屋整齊地排列著,排與排之間形成一條條平展的巷子,乾淨整潔。路邊砌著紅磚,磚縫裡長著低矮的綠草,兩邊豎立著灰白色的水泥電線杆,一邊安裝一排白色的太陽能路燈,紅磚牆刷著半截白色的塗料,寫著紅色的標語:“護林防火人人有責”、“兩學一做關鍵在於講政治守規矩”……
村中心路上停著一輛“福田五星”三輪車,一位約30多歲的小夥子在售賣,車上滿滿的東西,有各種蔬菜、水果,也有糧油、副食,小夥子揹著黑色的包,並不用喇叭喊,卻已經圍著一群人,老頭老太太居多,一位80多歲的老太太買了幾顆桃子,站在路邊拿著小刀削了皮在吃著。
跟著老村長郭槐,我們去找村裡唯一的廟宇關帝廟。這條水泥路比較寬,村民院門口堆著褐色核桃樹枝,這是地裡的核桃樹修剪掉的枝條,拉回來當柴禾燒火做飯。門前的小菜園裡種著豆角、西紅柿,長長的豆角蔓爬滿高高的架子,寬闊的綠葉間一串串的長豆角,間或開著幾朵玫紅色的小花。路邊坐著一位穿著白襯衫的大爺,身邊擺放著一臺小型收音機,裡面播放著抑揚頓挫、拉著長長腔調的晉劇。
馬家社村關帝廟,村民俗稱老爺廟。據現存碑刻記載,創建於明代萬曆四年(1576),清乾隆、嘉慶年間重修,算來已有445年的歷史了。廟宇坐北朝南,現存正面三孔窯洞為正殿,分別為觀音殿、關帝殿、真武殿,殿前原有木構前廊,早已毀損無存;二層一間單簷硬山頂的建築為玉帝閣。正殿兩側有東西配殿,均為磚券窯洞。這裡在田地下戶前曾經是村裡的糧庫,現在空置,很多年未曾修繕,早已滿院雜草、破敗不堪。
村裡碰到一位伯母,給我們介紹了村裡的大概情況,聽說她家裡還養著蜜蜂,我們就跟著去看一看。伯母家就在村中心,一片寬敞的空場地,安裝著幾個藍、黃色油漆的健身器材,這應該是市裡的文化體育部門免費下發的,這些年國家對鄉村文化體育建設每年都投入資金扶持。
老人家的院子很大,新改建的紅色大門能開進車去,正面一排八間帶穿廊的磚券窯洞,是上世紀80年代中期修建的,老人的四個孩子都搬到城裡居住了,現在院裡住著老倆口,近年孫子結婚後大兒子和兒媳也回來了。
寬闊的院落,乾淨整潔,井然有序。中間鋪著紅磚甬路,兩側築著低矮的花欄牆,把院子分為兩半,右半邊種著蔬菜,左半邊種著桃樹、蘋果樹,老人身手敏捷地上樹給我們摘了兩個大桃子,有著誘人的顏色。樹下襬放著蜜蜂箱,嗡嗡的蜜蜂在蜂箱邊繞著飛來飛去。房前的葡萄架上掛著一串串綠色的葡萄,下面火紅的大麗花開得正豔。
老人家裡吃的是山泉水。村外溝裡有泉水,村裡修築有水窯儲存,水抽到高處修築起的另一個水窯,然後透過管道再輸送到各家各戶,算是獨立迴圈的山泉飲用水系統。老人的水管就安裝在前牆上,下面放著水翁,到是方便。
跟著伯母進入房內,放置蜂蜜的房間算是儲存間,地下放著幾個低矮的白色塑膠桶,老人開啟蓋子,用銅勺子給我裝蜂蜜,淡黃的是槐花蜜,深紅的是棗花蜜。老人的蜂蜜很便宜,統一都是20元一斤,透明的蜂蜜看起來很正宗,我買了兩塑膠桶4斤,老人說75就行,我給了80元沒讓找錢,老人又給我拿了幾個桃子……
老人家的經濟條件在村裡算是比較好的。靠牆邊簡易的綵棚下放著一輛農用三輪車,還有一輛車罩著罩子,那是老伴的電動車,兩萬六、七買的,開著去城裡很方便。
老人今年72歲,老倆口身體還算健康,老伴原來是村裡的電工,現在養著17、18箱蜜蜂,每年帶著蜂箱出去採蜜,離石、孝義、汾陽,哪裡有花去哪裡,花沒了就回家。家裡還種著17、18畝地,老伴去外地放蜂的時候老人一個人作務地裡的玉米、高粱,早晨4點鐘就起來,走40分鐘的山路到地裡,幹活到9、10點左右,再走路回家。老人說回家是下坡路,半個鐘頭就回來了!獨自家兩天半就鋤4、5畝地!看著70多歲的老人,聽著輕鬆的語氣,真是有點難以置信!
老人說播種是僱機器,工錢是種一畝30元、旋一畝50元,秋天下來結算,但只能自己收割,小型收割機器不來這裡,因為這裡地塊高低不平,坡地多,邊邊角角多,路也不好走。
從老人家裡出來,老人和我們又轉到村裡的主路上,賣東西的三輪車還在,老人讓我們去一位大嫂家看看,她家養著不少羊。大嫂看起來50多歲,不善言談,她買了點蔬菜水果和黃糕面,拿著白色的塑膠袋提著往家走。
大嫂家在靠溝的村邊上,風景很美。小路邊就是溝壑,遠處如煙的青山、近處綠色的梯田盡收眼底。大嫂家院門口堆著很多砍下的核桃樹段、樹枝柴禾,他們一年四季燒柴做飯取暖。院門是簡易的兩柱式,抹著灰色的水泥,裝著兩扇紅色油漆的鐵皮柵欄大門。
大嫂看起來年輕,其實已經60多歲了,兩個孩子都在距離城區很近的慄家莊村居住,老倆口在村裡餵羊、種地為生,補貼兒子。他們住的是改建過的兩孔土窯洞,土窯洞外面接蓋了一大間,作為客廳。安裝著鐵質門窗。還有幾孔老的土窯洞做了廚房和羊圈。院子裡一側搭建起簡易的綵棚,放著一輛三輪車和各種雜物,另一側是菜園,種著蔬菜,紅磚砌的矮花欄牆上擺放著幾盆花,彩色的太陽花開得很是嬌豔。
靠近田地的院子養羊,與住人院子分隔,蓋著一排羊圈,紅磚砌柱、藍色彩棚覆頂,40多頭羊,有家羊、杜波羊、小尾寒羊、湖羊、夏克拉(音)羊,也有雜交品種。一間空棚的水泥地面攤著綠色的酸棗葉,放著一箱小蘋果,這些是羊的夏季食物。
大叔養羊主要賣小羊羔,這兩年行情好,一隻小公羊能賣800、900元,40只大羊兩年下三窩能有60、70只小羊。但投資也挺大,一隻羊算下來每天得投入3元,自己割草喂料也得2元。
大叔從靠院的崖上挖土墊羊圈,這樣羊圈就比較乾淨,不然又髒又溼,難以下腳。這樣一層一層越墊越厚,來年春天就是優良的有機肥。
從大叔家出來,村裡街道上賣貨的三輪車還在,周圍依然圍著一群買東西的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