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牢山,一條位於中國雲南省中部的山脈。
是雲嶺南延支脈,第四紀喜馬拉雅造山運動期間,由於地面抬升,河流下切,高差增大,而形成現在深度切割的山地地貌。
是雲貴高原和橫斷山脈的分界線,也是元江和阿墨江的分水嶺。哀牢山走向為西北至東南,北起楚雄市,南抵綠春縣,全長約500公里,主峰稱哀牢山,海拔3166米。
在哀牢山,生活著不同的民族,他們世代以不同的方式適應和改造著自然,形成了獨特有趣的民族地理景觀。由於山高林密,許多民族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才走出山外,被世人所知。
花腰傣:染黑齒,纏三米多長的花腰帶
從滔滔紅河沿岸,到茫茫哀牢山巒間,生活著一支叫花腰傣的族群部落。千百年來,他們以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美麗的民族服飾著稱於世,被學界稱為“古滇王國的貴族後裔”。
哀牢山下的傣族因其婦女的傳統服飾中,用長達丈餘特製的彩織綿帶纏繞成寬約一尺半的花腰帶繫住桶裙的穿著特徵,俗稱花腰傣。花腰傣人自稱“傣雅洛”,意思是“遷徙中的落伍者”。相傳是古滇國的遺貴,在古傣民遷徙途中落伍,並遺留在哀牢山腹地。
花腰傣被稱為是“最美的少數民族”,他們的服裝用料很講究,多用綢緞,刺繡精美,銀飾琳琅滿目,熠熠生輝,光彩奪目。有專家學者給予花腰傣服飾這樣的評價:“花腰傣服飾是穿在身上的藝術,寫在身上的歷史。”
在古代,花腰傣人以黑齒為美,女孩們小時候開始就會嚼一種名為瑪麻藤本植物,連續嚼幾個月後,牙齒就會越來越黑,起初染齒是為了護齒,慢慢地黑齒成為女性美的象徵,所以老一輩的花腰傣女人都染齒。
苦聰人:中國最後的“原始人”
“他們長年累月地漂泊在哀牢山的原始森林裡,依靠採集野果野菜和獵取野獸過日子。他們停留在鑽木取火、構木為巢的時代,遷徙途中,則赤身裸體地露宿在野林裡……”這是1959年紀錄片《苦聰人》的一段描述。
苦聰人曾經長期與世隔絕,1956年夏天,中國人民解放軍工作隊在地處中越邊界的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的原始森林裡發現了苦聰人的蹤跡。從60年代開始,在政府的幫助下,苦聰人逐漸走出山林,告別打獵生活,實行定居定耕,後被劃歸拉祜族。
苦聰人不種植麻和棉花,沒有自己的紡織業,布和衣服多半靠與哈尼族交換獲得。男著“麻布短衣”,女著“短衣長裙”。婦女用著色的藤皮作髮箍,上綴白銀泡、貝殼和珠飾,戴手鐲和珠子;男的常戴獸角表示擅於狩獵和勇武。
生活在雲南哀牢深山的苦聰人曾用芭蕉葉、棕皮、蜘蛛網等來做過衣服,這種衣服不穿時要用紙類將其隔離,以防止粘連,一般說來蜘蛛衣都比較輕盈,需要用上萬張蛛網才可以製成,不過,這種衣服已消失多年。
哈尼族:以梯田為標誌的民族
哈尼族大部分聚居於海拔約在800米至2500米之間的半山區,與立體地貌中分佈著的其他民族和睦相處。
在哈尼族的創世神話中,紅與黑是天和地的顏色。因此愛尼人尚黑敬紅,服飾多以黑色為主調。袖口、腰間綴以少許花邊,色塊間形成鮮明對比,視覺印象強烈。愛尼女子通常佩戴繁複的頭飾,身著無領對襟衣、短裙,女子成年後要以黑布綁腿。
凡有哈尼族的地方就有梯田,利用山區自然條件開墾梯田,是哈尼族的特長和千年的傳統。
哈尼族有著種植梯田的豐富經驗,能根據不同的地形、土質去修築,還善於利用“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自然條件,把終年不斷的溪流澗水,透過傍山水溝引進梯田。
哈尼族的梯田依地勢層層相疊,異常壯美,被譽為一幅存世千年永不褪色的自然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