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能成為旅遊景區的基本條件若非其具備文化遺產,就是具備自然遺產,當然,如果既有文化又有自然,那叫文化與自然雙遺產,這類景區放眼全國也不會超過五個!而在這淮陽就有一個集文化、自然、文化+自然的旅遊景區,雖然它比不上國內那些著名景區的規模和知名度,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而且,它的文化、自然、文化與自然可分可合,分開可獨立成景,組合則相得益彰。這個景區便是淮陽——絃歌臺。
文CULTURE化
絃歌臺是紀念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學創始人孔子困於陳蔡,絕糧七日仍絃歌不止的聖地,是國家旅遊局開發的“孔子周遊列國”旅遊線路必至景點,2019年10月,該遺址被核定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志書記載,絃歌臺是淮陽城西南角湖中一高臺,突出水面3米,原是後漢陳敬王曾孫寵教弩的地方。唐開元九年把孔子廟移至此臺;明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知州戴昕建廟設木主,名曰“厄臺祠”。
明世宗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巡按御史譚纘增拓大殿七間,改稱“絕糧祠”。嘉靖21年,巡按御史趙繼本,更名為“絃歌臺”。數百年來,絃歌臺飽經風霜,歷遭劫難,建築損毀慘重,面目全非。上面的石匾是康熙五十年翰林院掌院學士揆敘所建。
“此窗每見三更火,雪峰常披萬卷吟。最愛清風明月夜,書場琅琅出疏林。”清代詩人吳履坦這首詩中描繪的景象就是淮陽“七臺八景”中“八景”之一“絃歌夜讀”的景象。其具體所指就是絃歌臺上的絃歌書院。遙想當年,這裡一定是絃歌悠揚,書聲琅琅,儒風四溢。
孔子三次來陳累居四年,在絃歌臺上講學時,收了很多弟子,其中位居七十二賢之列的本地人就有四位,即子禽,子張,子期,公良孺。在整理《詩經》時,孔子還選入了“陳風”十首。可見當時陳地文化的繁榮景象。也足以說明當時的絃歌臺已經初具了書院的雛形。
如今絃歌臺內部又重新作了修繕,特別是絃歌書院,更煥發出昔日的華彩。而外部環境亦有極大改觀,特別是絃歌文化廣場,各種健身設施的配備讓附近居民有了休閒健身的好去處,人們在享受文化盛宴的同時,也感受著自然風光的旖旎。
每年夏季在絃歌文化廣場舉辦的“三千學子游龍湖絃歌臺前拜孔子”活動,讓本地莘莘學子們深刻領會了國學的博大精深,並堅定了將歷史優良傳統發揚下去的信念;偶爾舉行的篝火晚會,不僅是附近居民茶餘飯後的美好時光,也給這座古遺址抹上了一層暖暖的色調。
自NATURAL然
在春日的早晨,或在秋日的傍晚,站在絃歌湖畔,此時天上的雲,如棉絮般輕柔,曼妙,形態各異,它有時又如五彩錦緞,在陽光的照射下,多姿多彩,變幻無窮,彷彿用手輕輕地扯起,就能給自己披上一襲華彩且薄如蟬翼的紗衣。
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每到夏季,絃歌湖裡顏色各異的荷花就會大面積盛開。令人遺憾的是,很多本地人在這個季節都不會想起到這裡來賞荷,或許他們的目光都聚焦在東湖溼地公園,而忽略了這湖中豔麗的一池芙蓉。
盛夏之時,泛舟湖上,一眼望去,滿眼碧綠;遠處風格唯美的建築,倒影在湖水中,美輪美奐;偶爾有一隻白鷺橫空掠過,給原本寂靜的畫面,增添了一絲活潑的動感。在這風光旖旎的絃歌湖畔,拋開諸多紛繁之俗事,放飛心情,繾綣流連,享受純正的自然。
絃歌湖的荷花比龍湖其他區域開放的較晚,而且這片荷花屬於古老的品種,充滿野性般地自然生長,所以,這裡的荷花比起荷花苑裡的人工培植,更接地氣,也更原汁原味。而冬季的殘荷則是一番景象,枯萎的殘荷與肥笨的水鳥形成鮮明對比,可謂鴨肥荷瘦。
剪一片風景來縫補時光,丟幾粒清麗的文字;拂一路青青楊柳,掬一捧風輕雲淡,南壇湖的秀水,猶如歲月的風鈴,正搖曳著一道道亮麗的風景。我不安分的心彷彿長出了翅膀,像一隻彩鳶在空曠的廣場,奮力拉出長長的線,而後,在煙波浩渺的湖面上飛翔。
從絃歌湖南岸向北望去,九曲橋與絃歌臺景區的輪廓旋即就映入眼簾,像海一樣的湖水與遠處絕美的建築,相映成輝,組合成一幅天然畫卷;傍晚時分,落日的餘暉瀰漫在絃歌湖,湖水、建築、天空融為一體。九曲橋與它背後建築的冷色調,亦給人一種清涼的感覺。
國家旅遊局將這座名勝列入“孔子周遊列國”國家旅遊專線必至景點,絃歌臺這座歷史名勝,也便成為了人們尋古探幽及高考祈願必至之地。每到夏季,景區前的湖面上紅蓮映日,碧荷接天,風景優美,景色宜人。而夜晚,那座飛架在湖面的上九曲橋,更顯得流光溢彩。
文化與自然Culture and nature
九曲橋坐落於淮陽絃歌湖上。說起九曲橋就不得不說絃歌臺,因為這座橋不僅是絃歌臺景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的淵源和來歷也跟孔子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九曲橋橫貫東西,上築多亭,連通水陸,橋下可往來行船,該橋還有個名字叫渡賢橋。說是兩千多年前,孔子七十二弟子中,陳籍弟子有四,皆成為治國的棟樑,所以,給此橋命名曰“渡賢橋”。
這座橋曲折迴轉,亭榭相映,極大地豐富和拓展了絃歌湖的內涵。而“九曲橋”名字的真正含義還跟一個美麗的傳說有關。相傳,孔子55歲時,為了宣傳他的政治理想,帶領他的弟子們開始了長達14年的“列國周遊”。孔子還沒到陳國,就遇到一高一低兩個妙齡少女正在採桑葉。
一路奔波的孔子累得筋疲力盡、口乾舌燥,正準備向兩位姑娘討碗水喝,還沒有開口,兩女子你一句我一句吟出一首詩:“南枝窈窕北枝長,孔子到陳必絕糧。九曲明珠穿不得,回頭問我採桑娘。”孔子聽到如此不吉利的話,哪裡還有心喝水,連夜趕到陳國。
此時,楚國、吳國、陳國正在打仗,沒有人對孔子那套“仁禮”感興趣,孔子就這樣被困在了陳國。兵荒馬亂的歲月,孔子和弟子們沒有糧食,只好挖野菜、採蒲根吃,餓得前心貼後背。孔子這時想到那兩位姑娘的話,讓弟子子路回到兩位姑娘採桑的地方,向兩位姑娘求救。開門的是位老太婆,即兩位姑娘的母親。
老太婆告訴子路:“十分抱歉,兩位姑娘不在家,以後再來吧!”並抱出一個大西瓜,讓子路吃完之後趕快離開。子路也非等閒之輩。一拍腦瓜,明白過來了,說道:“這哪裡是讓我吃西瓜啊,分明是告訴我人(仁)在裡面呀!”老太婆笑了笑忙叫出一高一低兩位姑娘。
“我師徒絕糧快七天了,請問大姐,我們哪裡能借到糧食呀?”子路問道。高個子女子笑了,說:“早就知道會有這麼一天,只要你用絲線穿過這九曲明珠,我就告訴你。”說完就拿出一根長長的絲線,一個九曲明珠,擺在了子路面前。這下可難住了子路,怎麼也穿不過去,急得他滿頭大汗。
最後還是老太婆可憐他,悄悄告訴子路:“把絲線塗上蜜,拴上個螞蟻,再用煙火燻螞蟻,螞蟻穿過九曲明珠,絲線也就過去了。”子路按照老太婆的方法,絲線果然穿過了九曲明珠。兩姑娘就告訴子路誰家有糧,該怎樣借,路怎樣走。子路回去後,按照兩姑娘的教法,果然借到了糧食,解除了困境。於是,淮陽就有了現在的九曲橋。
當夕陽漸漸消散,夜色也隨之降臨。沿著絃歌湖岸邊的青石板漫步,忽然發現九曲橋的璀璨燈光,在夜色中愈加充滿了迷人的魅力,這裡也成了附近居民晚上休閒的絕佳去處,也成為小城那些喜歡發直播和抖音大媽的打卡之地。
九曲橋在造型上奇特美麗,在內涵上告訴我們人生路並不平坦,充滿曲折。漫步在九曲橋上,小編不由遐想:假若當年的孔子沒有陳地之行,沒有“陳蔡絕糧”,他和弟子在遊歷的過程中,是否就少了些精彩,孔子的學問是否也就少了些分量?所以,孔子的人生,因為有了如九曲橋般千迴百轉的閱歷,才使他在陳地結出了儒家的中庸之果。
編後語
目前,淮陽正全力推進中華太昊伏羲始祖聖地旅遊區建立國家5A級景區工作,若假以時日,將絃歌臺景區周圍幾十戶人家搬遷,形成一個獨立封閉的環境。而後,再將騰空的場地與原有建築相結合,精心打造與孔子有關的文旅基礎設施(如:可以在目前的絃歌文化廣場,打造露天的孔子周遊列國的真實濃縮場景;在搬遷後的場地可以打造儒家六藝類的互動文化場館等),相信淮陽不遠的將來再增添一個國家4A級景區,應是輕而易舉之事。
關注淮陽文旅 盡享美好生活
圖文/編輯/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