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摩亞,是一個坐落於南太平洋上的島國,位於紐西蘭與夏威夷之間,為波利尼西亞群島的中心。陸地面積2934平方公里,海洋專屬經濟區面積12萬平方公里,總人口近20萬。其境內大部分地區為叢林所覆蓋,屬於熱帶雨林氣候,全年平均溫度在29°C,自然風景秀麗,遠離城市喧囂,素有“南太平洋明珠”之稱。
然而受自然地理及人口因素影響,既往薩摩亞經濟狀況並不算太好,總體現代化程度較低,但近10餘年來,在當地政府及世界各國的帶領及幫助下,薩摩亞已於2014年正式從聯合國最不發達國家“畢業”。目前薩摩亞擁有一所大型綜合性醫院,是我國於2009年援建的,它也是我開展援外任務的主要工作地點。
我,自小生活在醫生家庭,伴隨著自身的成長,也見證了祖國醫療進步和飛速發展。早在60年代,我國便開展了援外醫療工作。當時我國派出的第一支援外醫療隊是1963年派往阿爾及利亞的醫療隊伍,這也開創了共和國援外醫療隊的歷史。此後,我國持續開展援外醫療工作,向有關國家和地區派出醫療隊,如蘇丹、馬拉維、萬那杜等國家,診治患者、建設醫院、幫帶醫療隊伍等,提供多種形式的醫療援助。今年,在祖國及醫院給予的機會下,我很幸運作為一名中國援外醫療隊員,遠赴薩摩亞進行診療幫扶,在此結合外援期間的親身經歷,分享些心得給大家。
初來薩摩亞,我內心最大的衝擊來自於這裡的醫療條件。客觀來講,作為一個剛剛脫貧不久的國家,薩摩亞的醫療資源真的非常有限,全國僅有的一臺CT機,已於今年早些時候宣告“罷工”;醫療物資短缺,藥品及檢驗試劑等基本全部依靠國際社會援助。同時,全國普遍教育水平偏低,醫療常識較差。基於以上原因,在這裡開展醫療工作舉步維艱,許多患者僅因為常見的細菌感染得不到及時治療,也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然而,就是在這樣一個醫療資源匱乏、健康認知水平較弱的大環境中,卻有著能夠帶給我更大內心衝擊的硬核——這裡醫患關係之和諧,深深地震撼了我。
我舉兩個比較有代表性的例項,讓大家能有更真切的感受。
例項一,耳鼻喉科門診。
薩摩亞的眼鼻喉門診,僅有一名醫生,是我國派駐來的一名援外隊員。有一天早上,因為要參加使館活動,醫生需延後近1個半小時出診。當醫生到達診室的時候,已有近20名患者在候診排隊,與我經常在國內看到的診室門口暗自較勁的狀態不同,患者們都在診室外安安靜靜地等候著,平和而有序。伴隨醫生一路走進診室,患者們也沒有一擁而上,焦慮地傾瀉式地訴說自己的種種不適,有的是患者及陪同家屬的友善的笑容,還有一句生澀的中文“你好”,儘管那種調調很是怪異,但你能感受到是他們非常努力的發音。試想一下,在這樣一個有序而溫暖的環境中,開始一天的診療工作,你的心情會如何呢?我想,內心必定是舒暢且溫暖的吧。
例項二,是我接診的一個青年男性。
他曾有風溼性心臟病病史,入院時四肢無力伴構音障礙,考慮不除外腦梗死。因受條件所限無法開展介入治療,且由於四肢無法活動,長期臥床,潛在風險較大,致使我對這個年輕人的預後並不樂觀。看著躺在床上完全無法活動的患者,我甚至不忍更不知如何向他的母親交代病情。然而,與我的悲觀和怯懦形成巨大反差的是,患者家屬包括患者本人,每天都是微笑著向每位醫生熱情地打招呼,悉心傾聽我們對病情的解釋,偶爾他們還會開兩句玩笑,惹得大家都忍俊不禁。或許就是在這樣和諧的相處中,經過一段妥善的藥物及康復治療,患者病情也逐漸穩定,出院時肌力已好轉且可達3級。
一個個平淡無奇的小事例,就這樣一點點串聯在薩摩亞的醫患之間,猶如顆顆星光、火種,溫煦著整個島國與外援民眾的心。
眾所周知,醫患關係是一個敏感而普遍的話題,醫患矛盾也絕不僅是我國獨有的現象,歐美等發達國家醫療糾紛亦屢見不鮮。這不禁讓我反思:為何薩摩亞的醫患關係會如此和諧?難道是因為它僅有一家醫院,沒有競爭?還是因為人們對健康醫療等認知水平相對較低?也許有人會說,薩摩亞住院期間費用是免費的,因此,醫生和患者便沒有了直接的利益衝突,自然和諧。但我想這畢竟是薩摩亞本國國情所致,總計僅約20萬的人口數量,實現免費醫療相對難度不大。換作我國,14億人口的泱泱大國,由國家政府去承擔全部的醫療費用,難度非同一般。構建良好的醫患關係,營造和諧氛圍的根本問題絕非在金錢這一物質層面,而應在精神層面上。
美國醫生特魯多有句名言“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在安慰”。這句話幾乎家喻戶曉,我們的確需要呼籲人們重視醫學人文,給患者多一些人文關懷,來溫暖我們的醫患關係。現代醫學思想家佩裡格里諾認為:人文並非抽象的情懷,而是一份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關注、關切與關懷,因為患者可能不僅僅是懷揣一串心事來求助的傷殘者,還可能是失能者、失智者、失落者、失意者、失敗者……他們的每一份訴求都是苦難中的需求。
然而很多時候我也在思索,自己之所以未能很好地對患者實施人文關懷,常常是錯誤地認為“人文關懷,非不願,實不能也”。各地三甲醫院門庭若市,門診一號難求,醫生每天面對上百個患者,只能迫不得以地力求簡潔高效,用盡可能短的時間完成診療。而患者因疾病所致痛苦已是疲憊不堪,更要挖空心思、歷盡千辛掛個專家號,只為求得“不後悔”,結果常常是排隊數小時,卻僅僅感受到醫生分分鐘的“應付”,在這種強烈期待的落差之下,亦難免會情緒失控,引發醫患衝突。我想,這些現實便是影響我們醫患關係的重要因素,也是我們醫學人文沒能很好落地、未起到理想效果的真正原因。而客觀條件、環境並非造成這些現實的根源,根本還是我們內心,在我們的精神層面。
誠然,每一個患者都有權利得到最可靠的救治,每一位醫生也都有權利得到最基本的尊重,而目前各地醫療水平的差異使得患者對醫生之間缺乏信任和尊重,在一個相互猜忌的前提下醫患之間是不可能實現平衡,更難以有坦誠的人文關懷。近年來我國相應出臺了分級診療,由個省內頭部醫院牽頭成立集團醫院,醫師規培及專培等一系列政策,旨在改善醫療水平差距,以扭轉基層醫院門可羅雀局面,也使老百姓對醫生有更普遍的信任,讓更多醫生有更多機會走近患者,給予人文關懷,撫慰患者傷痛。畢竟醫學不等同於自然科學,醫學的本質決定了其必是充滿人性關懷和人道主義的,我們臨床醫生面對的是人,人與人之間不是靠理論或者資料,而是靠心與心的交換。
薩摩亞的點滴經歷讓我對醫患關係有了更新和更深的認識,每一個醫生和患者之間,相互尊重是信任關係的先決條件。只有在建立起彼此的信任關係後,醫患雙方才能完成“革命統一戰線”,才能團結一致去戰勝可怕而強大的病魔。而每個醫者心中永遠都有智慧與德慧權重的糾結,因為醫療是良心活,某個指標該不該查,手術該不該做,不能僅靠物質層面和制度的約束,必須開掘出德性的甘泉,不息地流淌,洗滌心靈,規範言行。
未來,我想我更加清楚該如何做一名醫生,如何面對從醫之路中的醫患關係。
作者:黃朔
編輯:劉洋 趙娜
審校:李娜 李玉樂 董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