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瑋
★第一位擁有毛利血統的紐西蘭女總督上月就職
★毛利新年將從2022年正式成為紐西蘭第12個公共假日
★到2040年,將有100萬紐西蘭人掌握毛利語,佔總人口的五分之一
★最近三次紐西蘭人口普查中,毛利人口的比例分別為14.6%(2006年)、14.9%(2013年)、16.5%(2018年),呈逐年上漲的趨勢
10月21日,紐西蘭迎來了新一屆總督——63歲的辛迪·基羅爵士成為紐西蘭歷史上第一位擁有毛利血統的女總督。紐西蘭本屆議會20多位內閣部長成員中,四分之一為毛利人,是歷史上比例最高的一屆。
毛利文化早已成為紐西蘭的國家符號,受到紐西蘭政府和社會各層面的保護和發展。作為多元文化匯聚的國家,紐西蘭目前共擁有200多個民族,160多種語言,其中擁有140萬人口的第一大城市奧克蘭,近40%的人口為海外出生,在世界各大城市海外出生人口排名中高居第四位。
正如紐西蘭女總理傑辛達·阿德恩第一次在聯合國致辭中所說:“如果我們要定義紐西蘭的價值,我會說‘友善’。”對毛利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體現了紐西蘭對歷史的尊重,這個國家也以越來越友善和包容的心態迎接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民。作為紐西蘭的原住民,毛利人正越來越積極地同其他各個種族一起承擔社會責任,為發展毛利傳統文化打下堅實的基礎,成為世界原住民發展的典範。
歷史
“懷唐伊日”不僅相當於“國慶日”,也是家庭團聚的美好時光
紐西蘭最重要的節日當屬相當於國慶日的“懷唐伊日”,時間為每年的2月6日。懷唐伊是位於紐西蘭北島東北部不到300個常住居民的小鎮,1840年2月6日,英國王室和40位毛利部落酋長在懷唐伊簽訂了《懷唐伊條約》,紐西蘭由此正式成為英國殖民地,同時,在紐西蘭確立了英國法律體系。該條約用英文和毛利語兩種文字記載,被公認為是紐西蘭的建國文獻,它確認了毛利人對土地和文化的擁有權,使得毛利文化得以儲存。
雖然《懷唐伊條約》被視作紐西蘭的憲法檔案,條約簽訂的這一天也被認為是紐西蘭的建國日,但自條約簽署之後的數年間,紐西蘭多次爆發毛利人與英國人之間的土地戰爭,直到1934年,“懷唐伊日”才開始被紀念。直到今天,很多紐西蘭人仍無法接受這一天為建國日,特別是毛利人,甚至認為這是恥辱的一天,因為他們認為條約存在不公和欺騙性。不過,每年紐西蘭政府仍會投入經費到各種慶祝活動中,條約簽署地懷唐伊的慶祝活動最為隆重,紐西蘭總理會參加紀念典禮和皇家海軍閱兵式,地方文化團體也會進行各種毛利傳統藝術表演。
記得我們全家剛移民到紐西蘭不久就造訪了懷唐伊,當地建築群包括毛利會堂、條約簽署屋和懷唐伊博物館,博物館收藏了很多毛利藝術品,包括一幅講述條約簽署的畫作,讓人們能夠直觀地瞭解這段歷史。根據紐西蘭生活網的一項社會調查,對於絕大多數紐西蘭人來說,“懷唐伊日”只是被當作普通的公共假期度過,是家庭團聚的美好時光。這一天,偶有抗議者表達對條約的不滿,但對於絕大多數移民來說,都希望融入紐西蘭社會,把條約視為歷史的一部分去尊重,同時尊重毛利人以及他們的文化傳統。
保護
透過語言和教育推動毛利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據紐西蘭統計局資料,截止到2021年1月,紐西蘭總人口為512萬,最近三次人口普查中,毛利人口的比例分別為14.6%(2006年)、14.9%(2013年)、16.5%(2018年),呈逐年上漲的趨勢。不斷增加的毛利人口是紐西蘭政府對原住民保護的成果,也使得毛利文化和傳統在現代工業社會有了繼續保持和發展的基礎。
雖然1840年簽訂的建國檔案《懷唐伊條約》承諾保證毛利人的土地和財產權,但由於最初毛利人並未進入紐西蘭議會,話語權的缺失使得毛利文化迅速衰落,在瀕臨滅絕的危機下,20世紀60年代,毛利民族的復興運動逐漸興起。在毛利人的不斷抗爭和一些有識之士的努力下,紐西蘭政府決定遵守《懷唐伊條約》的基本精神,並制定了一系列有關毛利人教育和發展的政策,從社會各個層面為毛利文化的傳承提供保障。
去年剛剛結束的紐西蘭國會大選中,工黨獲得連任,總理傑辛達·阿德恩所宣佈的20多名新內閣成員中,毛利人佔四分之一,成為紐西蘭歷史上內閣成員毛利人比例最高的一屆。另外,紐西蘭多個政黨中還有2004年成立的毛利黨。10月21日,女教育家辛迪·基羅爵士被任命為紐西蘭新一任總督,這也是紐西蘭歷史上第一位擁有毛利血統的女總督。
除了從政府內閣成員的組成比例去保障毛利人的政治權益,紐西蘭政府在毛利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上所付出的努力也可圈可點。
1987年,紐西蘭政府頒佈《毛利語法案》,英文、毛利語、紐西蘭手語三種語言共同組成了紐西蘭官方語言。同時,政府設立了毛利語言委員會,負責推廣毛利語。毛利語法律地位的確定為毛利文化的傳承打下了基礎。2016年紐西蘭議會又通過了新的《毛利語法案》,並設立專門組織,以主持毛利語復興的各項工作。該法案以毛利語和英語兩種語言編寫,並以毛利語版本為準,這在紐西蘭法律體系中尚屬首次。
英國人剛剛來到紐西蘭時,對毛利人實行同化教育政策,禁止毛利人在學校使用毛利語,這造成了毛利文化的迅速衰落。因此,毛利文化的復興同樣需要透過教育來實現。紐西蘭《教育法1989》和1994年頒佈的《面向21世紀的教育》把毛利人教育質量和水平作為紐西蘭教育發展的重要基礎。1999年,第一個毛利人教育戰略計劃《政府優先發展毛利教育政策》施行,支援開辦高質量的毛利學校,並鼓勵更多的毛利人參與教育政策的制定。隨後幾年,該政策不斷完善,最新的教育法定檔案《教育與培訓法2020》進一步明確了紐西蘭政府在教育方面的優先事項,併為包括毛利人在內的弱勢群體掃除受教育的障礙。
在紐西蘭,毛利人不但可以進入普通英文學校學習,還可以選擇以毛利語為教學語言的毛利學校學習。1982年,毛利人創立了第一所毛利語幼兒園,這也是“語言巢”概念的緣起,即讓幼兒在一個整體的沉浸環境中學習母語和文化,幼兒園老師為毛利部落長老,以及熟練掌握毛利語的家長。隨後毛利小學、毛利中學相繼出現,1990年開始,毛利學校獲得紐西蘭政府的法律承認和資助,到目前為止,毛利語沉浸式學校覆蓋了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整個教育體系,使得毛利語與英語在紐西蘭具有同等重要的教育功能。相應的,紐西蘭中小學教學大綱也有英文和毛利語兩個版本,不過毛利語版教學大綱並不是英文版的毛利語翻譯版,而是根據毛利文化的道德標準和哲學體系為毛利學生制定教學體系。
語言
如何保護脆弱的毛利語?
“Kia Ora!”這應該是在紐西蘭最常見到的一句毛利語,原意是祝福生活安康,現在則作為正式場合的問候語,相當於“你好!”無論你去遊覽博物館,還是徒步森林,無論在商場購物,還是到海邊眺望,都會看到這句醒目的問候語“Kia Ora”。
自1987年起,毛利語正式成為紐西蘭的官方語言之一,紐西蘭的教育機構從幼兒園開始就已經教授毛利語。不過,除了專門的毛利學校,絕大多數學校並沒有系統的毛利語課程,而是以學習毛利歌曲、舞蹈儀式以及一些簡單的詞彙為主,如數字、字母的發音和一些簡單的日常用語。自1975年開始,每年的“毛利語言周”也是一個學習毛利語的全國性活動。今年的“毛利語言周”時間為9月13日到19日,主題為“讓我們增強毛利語的能力”,其間9月14日中午12點的“毛利語時刻”吸引了很多人——這是一個全國性的同時聽、說、唱毛利語的時刻,不過由於當時正值奧克蘭因疫情封城,我們全家人只能在家裡透過網路參加各自公司或學校的“毛利語時刻”活動。孩子們在“毛利語言周”的學習內容和作業很多也與毛利文化有關。
目前,毛利語仍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義為脆弱語言,紐西蘭政府在2018年9月出臺的《毛利語戰略》中確立了政府關於發展毛利語的目標:到2040年,將有100萬紐西蘭人掌握毛利語,佔總人口的五分之一,這可是一個不小的目標。
另外,經過懷卡託大學講師Te Taka Keegan及其團隊歷時5年的努力,2009年穀歌翻譯中的毛利語翻譯系統得以完成,並可以使用毛利語搜尋引擎;微軟緊隨其後,優化了語言系統中的毛利語選項,這一系列對毛利語言的保護和推廣都有利於毛利文化的延續。紐西蘭總理的每次官方講話也都是以毛利語問候開始,以及毛利祝福語結束,這使得紐西蘭人潛移默化地學會了一些毛利語。紐西蘭政府還資助各種毛利語的免費學習資源,多方面鼓勵更多的人學習毛利語及其文化。
藝術
面部有紋身的毛利人一定是毛利貴族
如果你在大街上與毛利人擦身而過,可能會注意到他們很喜歡紋身,千萬別認為這跟黑幫有關。紋身在紐西蘭不但是一種古老的藝術,更是身份和地位的重要標誌,特別在面部的紋身是很有講究的,更不是普通人有資格能獲得。
如果你關注到紐西蘭新任外交部長納納亞·馬胡塔,她下巴上的紋身一定會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她的姑姑生前是毛利女王,父親是部落領袖和政治家。對於毛利女性來說,紋身除了代表身份和地位,還是美的象徵。不過傳統中,女性的面部紋身只能紋在下巴、嘴唇、鼻孔和喉嚨處,只有毛利男性才可以紋整個面部。男性的紋面中,前額中央的圖案代表社會地位,眉毛附近的區域表示在部落裡擔任的位置,眼睛和鼻子區域代表所屬部落的等級,鬢角處記錄他的婚姻狀況和結婚次數,鼻子下面則是個人簽名,下巴顯示男子的能力和聲望。
紋面的設計遵循“男左女右”的規則,左臉圖案代表父親一方的血統,右臉代表母親一方的血統,所以,毛利人的血統和聲望完全可以從面部紋身展示出來。目前,紋身藝術在紐西蘭得到復興,不過毛利人認為在紐西蘭只有毛利人才能紋面,如果你在紐西蘭遇到面部有紋身的毛利人,那一定是毛利人中的貴族了。
在紐西蘭全境還經常可以遇到木雕圖騰,或是隱藏在森林步道中,或是在喧鬧的城市中。由於毛利人起初沒有文字,雕刻成為他們記錄歷史的重要手段。其中,毛利會堂是全面展現毛利人雕刻藝術的地方——毛利會堂是毛利人的集會場所,通常用於部落會議、歡迎儀式、婚禮、葬禮、祭奠祖先等一些重要的活動。毛利會堂代表著部落祖先的身體,是非常神聖的場所,建築的每一個部分都代表著祖先身體的一個部分,如屋頂最高處的人像雕刻代表祖先的頭部,窗戶代表眼睛,門代表祖先的口,所以進入會堂是非常隆重的事情,不能隨意進入,需要在部落正式的歡迎儀式後才能進入會堂,而且必須脫鞋。
毛利會堂的內外有極具毛利特色的雕刻,雕刻的人像象徵毛利人的神或部落祖先,以護佑部落的興旺。傳統毛利雕刻師都是男性,他們會從部落長輩那裡學習在木頭、鯨魚牙齒和骨頭以及石頭上雕刻,作品包括佩飾、武器、工具、樂器、獨木舟和建築。毛利人的每一個雕刻都講述著一個古老的故事,並不是純粹的裝飾。每個部落的雕刻風格也都不同,不過有一些共同的標誌性圖案,如毛利神Tiki、大自然中的蜘蛛網、魚鱗和蕨類葉子,體現了毛利人對大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之心。
雕刻藝術也是紐西蘭的孩子們最經常嘗試的藝術形式,老師經常選擇一些典型的雕刻形象讓學生在紙上畫出來,透過線條和圖案去了解毛利雕刻的特有元素和內涵;高中老師透過講述古老的毛利神話故事,讓學生對毛利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並要求學生利用繪畫展現毛利神話的內容,這也是高中藝術課的經典內容之一。
文化
毛利戰舞蘊含著對生命的慶祝和感恩
在今年8月剛剛結束的東京奧運會上,紐西蘭斬獲了7人女子橄欖球比賽的冠軍,頒獎儀式上,紐西蘭女子橄欖球隊用氣勢如虹的毛利戰舞震撼了全世界。
毛利戰舞又稱哈卡(Haka),傳說是毛利太陽神的兒子為母親所跳的舞蹈,蘊含著對生命的慶祝和感恩,後來毛利人用於在戰場上鼓舞士氣,現在毛利戰舞也會出現在很多大型的正式場合,如運動比賽、歡迎儀式、婚禮、葬禮祭奠等。哈卡是一種集體性舞蹈,用高聲吶喊、跺腳、吐舌和有節奏地拍打身體來表達情感,在舞蹈過程中伴隨著高亢的演唱,不同的場合歌詞也會不同,蘊含著古老的部落故事和精神。一段毛利戰舞的歌詞是這樣的:“我死!我生!毛髮濃密的男人!令太陽再次照亮!一步!又一步!太陽照遍大地!”
我最近一次現場觀看毛利舞表演是幾個月前的一場橄欖球比賽,開賽前一場熱血沸騰的毛利戰舞立刻點燃了現場的氣氛。在紐西蘭,毛利戰舞很受大家的喜愛,從小學到高中,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毛利舞隊,最小的舞者才6歲,他們稚嫩的吶喊總能帶來別樣的震撼,而高中生強有力的跺腳和拍打聲似乎能撼動整個世界。紐西蘭學校的毛利舞表演一般安排在重要節日或接待重要客人的日子裡,今年年初趕上我小兒子學校新校長就職,不但有毛利老師用毛利語致辭和禱告,更少不了一群赤膊的小男生和穿著草裙的小女生帶來的毛利戰舞,讓觀眾體會到人類最原始的吶喊和肢體語言是傳遞情感的最好方式。
“毛利”這個名稱來自毛利語“Maori”,意思是“正常人”。當歐洲人剛來到紐西蘭時,毛利人這樣稱呼自己,而對外邦人稱為“Pakeha”,意思是“不正常的人”。在歐洲人來之前,毛利部落之間的戰爭時有發生,俘虜經常會被吃掉。今天當然不會再發生這樣的事情,相反,毛利人有著原住民淳樸而熱情的特點,“碰鼻禮”就是他們特有的禮節。
碰鼻禮是毛利人古老的問候方式,主人與客人鼻尖對鼻尖連續碰兩三次或更多次數,次數與時間標誌著禮節規格的高低,碰鼻次數越多,時間越長,禮遇越高。頭部被毛利人視為最有靈氣的地方,透過碰鼻表示一起呼吸和生存,傳達熱情與友善。碰鼻禮一般用於毛利人見面的傳統場合和重要的典禮儀式中,目前,外國政要訪問紐西蘭,也都會受到傳統碰鼻禮的最高禮遇。日常生活中,毛利人一般不會使用這種禮節,在疫情還沒有完全被控制的當下,鼻子都被掩蓋在口罩之下,還是保持2米的社交距離才是最好的禮節吧。
節慶
毛利新年早已不是隻有毛利人慶祝的節日
最重要的毛利傳統節日當屬毛利新年——瑪塔裡基(Matariki),每年5月底可以觀測到昂宿星團,6月初出現的一輪新月標誌著新年的開始,人們會透過放風箏、植樹、團聚、製作美食來慶祝。毛利新年與中國新年有很多類似的地方,都是整個月份進行慶祝。每年當毛利新年來臨時,紐西蘭全國各地都會舉辦煙火表演、燈光秀、美食節等各種慶祝活動,節日氣氛特別濃厚。
今年奧克蘭依然保持了放風箏、植樹這些毛利新年的傳統慶祝活動,放風箏一般選擇一片開闊的高地,今年選在了一處臨海山頂的紀念公園,雖然海拔不高,但仍有免費班車接送來參加活動的人——其實慢慢走上去也不過10分鐘。一些巨大的海龜、鯨魚、螃蟹造型的風箏是工作人員早早就放飛在空中的,旁邊伴隨著人們帶來的各式各樣的風箏。現場看到很多華人,畢竟風箏是中國人早在春秋時期發明的,不由地想起那句古詩“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華人家裡有風箏存貨也是常見,如果沒有風箏也沒有關係,現場有免費的風箏可以借,還有用樹葉製作毛利傳統風箏的活動。毛利人的傳統風箏使用蒲葦、亞麻、沼澤植物和桑樹皮製作而成,放風箏被視作與眾神的聯絡,經常伴隨禱告和聖歌的演唱。當然,現在我們看到的風箏多選用現代輕型材料製作,顏色鮮豔,形狀各異,很多小朋友自己動手做風箏,即使成品不能飛得很高,也樂在其中。
其實,毛利新年早已不是隻有毛利人慶祝的節日,每年的慶祝活動都會在紐西蘭各個城市舉辦,煙花表演、燈光秀、文化演出、美食派對,活動豐富多彩,不同種族的人們在歡快的氣氛下一起慶祝毛利新年。從2022年開始,毛利新年正式成為紐西蘭第12個公共假日,每年6月到7月間的某個週五將作為毛利新年日。多了一個公共假日,足以證明紐西蘭社會對毛利文化的保護和尊重,也一定會給大家帶來更多的歡樂。
除了毛利新年,毛利傳統節日的其他慶祝活動也能幫助全社會更加了解毛利文化。自1972年開始舉辦的毛利表演藝術節——蒂瑪塔提尼節算是紐西蘭最隆重的藝術節,這個節日每兩年舉辦一次,是戰舞、雕刻、編織、戲劇等各種藝術形式的盛會,每次都能吸引上萬人到現場飽覽毛利藝術的魅力。每當慶祝活動到來,紐西蘭人都會拿上野餐墊,帶上美食,來活動現場找個空地,悠閒地享受家庭時光——可以不慌不忙地觀看錶演,累了回到野餐墊上閉目養神,孩子們則成群結隊地穿梭在各種表演和美食攤位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