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陸軍講武堂
講武堂畢業成績優異
在中國近代歷史上,如果稱呼誰為“老帥”“大帥”,那估計沒人能分清是誰,但如果稱呼誰為“少帥”,那自然非發動“西安事變”,促成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的張學良莫屬。他是奉系軍閥張作霖的長子,後來繼承父職擔任東三省保安總司令,在民族大義感召下毅然決定“東北易幟”,使國家完成了形勢上的統一。當然,張學良能被人尊稱“少帥”,除了身份以外,自然也與其在軍事上的成就有關。
請點選輸入圖片描述(最多18字)
1919年,年僅19歲的張學良進入東北陸軍講武堂炮科學習,次年4月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當即被授予上校軍銜;2個月後接任衛隊旅旅長。此時的張學良初出茅廬,的確完全靠著父親的恩蔭,但他在講武堂學習期間,有幸結識了進步教官郭松齡,並與其成為莫逆之交,為自己日後軍事上飛黃騰達增添了最大助力。
▲少帥張學良劇照
掌握軍隊調教成全軍模範
郭松齡軍事造詣極高,曾先後在北京講武堂、廣東韶關講武堂擔任戰術教官,他的從軍閱歷也豐富,曾先後在奉軍、川軍、粵軍中任職,並追隨孫中山擔任警衛營長、高階參謀,是奉軍中不可多得的軍事幹才。張學良擔任衛隊旅旅長後,立即向自己的父親推薦,任命郭松齡擔任參謀長,代其訓練統領軍隊,此後,無論張學良如何升遷,郭松齡始終伴隨左右,積極整軍經武,將麾下部隊打造成了公認的“模範部隊”。
1922年4月,直系和奉系兩大軍閥之間矛盾日益激化,雙方圍繞北洋政府的掌控權互不相讓,最後終於兵戎相見。張作霖親自率領奉軍主力4個師、9個混成旅,共計12萬人,分東、西兩路殺氣騰騰撲來。直係軍閥也毫不示弱,派出二號人物吳佩孚統領的7個師、5個混成旅10萬人迎戰,雙方在北京郊外的長辛店、琉璃河、固安、馬廠等地連續展開激戰。
▲直奉兩系軍閥曾兩度交戰
第一次直奉戰爭力挽狂瀾
奉軍當時以收編的綠林土匪為主體,自然無法與北洋軍精銳出身的直軍較量,短短1周時間就一敗塗地,先後被俘7萬餘人,殘部不得不全線向山海關潰退。直軍主力不想放過這個吞併東北的機會,遂盡起大軍銜尾追擊,關鍵時刻僅有張學良統領的“東路軍”3個旅並未潰散,有序的撤退到山海關一線,構築防禦工事,硬是憑藉一己之力,頂住了直軍的追擊,沒有讓其踏入關外的土地。
第一次直奉戰爭的失敗,嚴重刺激了張作霖等奉軍高層。奉軍上下開始全面整頓軍隊,裁汰老弱,充實軍備,整飭軍紀,強化訓練,張學良由於戰鬥中的卓越表現,被任命為“東三省陸軍整理處”參謀長,實際掌握整編軍隊大權,得以將大批軍校畢業生安排到團營連長位置上,極大提升軍隊素質的同時,也建立了屬於自己的軍中勢力。
▲第二次直奉戰爭形勢圖
第二次直奉戰爭一馬當先
1924年9月,念念不忘報仇的奉軍再次揮師入關,挑起第二次直奉戰爭,25萬軍隊被整編為6個軍,張學良被任命為最精銳的第3軍軍長。在張的斡旋下,在正面強攻山海關的第3軍與駐紮九門口的姜登選第3軍調換,使得第3軍攻擊得手後立即沿長城內側對直軍實施側揹包圍,從而徹底即可吳佩孚苦心經營的長城防線。奉軍主力長驅直入,很快佔領了直隸、山東等地,並第一次將勢力延伸到長江中下游。
兩次直奉戰爭,張學良的功勞都無人可與之比肩,也打出了“少帥”的聲威,為其後來成功繼位打下了基礎。
▲張作霖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