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小傳
羅瑞卿,久經考驗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黨、國家和軍隊的卓越領導人。為中國人民革命戰爭的勝利,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為公安政法工作、國防和航天事業、促進軍隊現代化建設都做出了卓越貢獻。新中國成立後,先後擔任公安部部長、國務院副總理、中央軍委秘書長、解放軍總參謀長、中央書記處書記、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國防工業辦公室主任等職。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一級解放勳章。
羅箭,羅瑞卿的長子,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第一屆原子能專業畢業生,新中國第一代核物理專家,1994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軍銜。
一個細雨霏霏的上午,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在北京北四環的一棟居民樓裡,見到了開國大將羅瑞卿的長子羅箭,雖然已過耄耋之年,但走起路來仍然步履矯健,眉宇之間與他的父親有幾分神似,尤其是在嘴角向上揚起時的那一瞬間。
羅箭家中客廳牆上掛著一張羅瑞卿的照片,照片上的他,神情淡定,目光堅毅,一身正氣。
羅箭久久凝視著父親的照片,目光對視的那一刻,彷彿喚醒了他心靈深處的記憶,父親金戈鐵馬的歲月、與父親相處的溫情時光……
為黨和人民奮鬥一生
1906年5月31日,羅瑞卿出生在四川省南充市舞鳳鄉清泉壩的一個大戶人家,母親正直善良的教育,讓羅瑞卿從小就愛憎分明。6歲開始上私塾讀書,學習四書五經等,中華傳統文化滋養了他深厚的愛國情懷和人文修養。
“父親一路求學,一路追求革命。無論是在新式學堂大林寺城北小學,還是在南充縣立中學,以及後來的武漢黃埔軍校,新知識、新思想為他打開了新的世界,在不斷的學習中,父親接受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教育,結合當時的國情形勢,他非常向往成為一名共產黨員。”羅箭回憶起父親求學的時光,感慨道,父親從小就有鴻鵠大志,嚮往光明,追求真理,在不斷求學過程中,他深刻領悟到,只有加入中國共產黨,在黨的領導下,才能為中國人民謀幸福。
1928年,羅瑞卿光榮地成為一名共產黨員,在紅四軍開始了他的革命生涯。
“父親一生把黨和人民的利益看得高於一切,一生都在踐行黨的誓言。他參加過反圍剿、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也從事過地下黨工作,無論多大的困難、多大的危險,他從來都是臨危不懼、英勇無畏,經歷了一次又一次血與火的考驗。”細數父親戎馬倥傯,羅箭彷彿有說不完的話。
令他最為感慨的是,在中央蘇區第二次反圍剿戰鬥中,父親與死神擦肩而過,敵人的一顆子彈穿越父親的頭顱,靠著頑強的意志力,父親奇蹟般地活了下來。
與死神打過交道的羅瑞卿,更加珍惜生命的可貴,也更加為革命事業矢志不移地奮鬥。
“父親在擔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教育長的時候,編寫過《抗日軍隊中的政治工作》這本書,書中全面詮釋了戰爭年代人民軍隊的政治工作,後來成為人民軍隊政治工作的重要歷史文獻。”羅箭告訴記者,新中國成立初期,一些流氓地痞、惡霸盜匪,以及青樓妓院、煙館賭場的惡勢力依然存在。父親出任新中國首任公安部部長,面對這些敏感問題,他千方百計想辦法,對舊社會遺留的汙泥濁水,進行了大清掃、大盪滌。
“無論是在戰爭年代,還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父親飽含著對黨和人民的熾熱情懷,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奉獻的一生、是戰鬥的一生。為中國人民革命戰爭的勝利,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為公安政法工作、國防和航天事業、促進軍隊現代化建設都做出了卓越貢獻。”羅箭說。
父母親的愛給了我們人生的動力
戰爭年代的愛情,那份浪漫不是琉璃燈光下的互訴情長,而是炮火硝煙中因熱愛革命事業而產生的相互尊重和信任。
在羅箭看來,父母親的愛情融進了黨和革命的事業,他們因革命事業而結緣,攜手共進,也讓他們在革命的道路上走得越來越堅定。
母親郝治平是一位熱血青年,有著巾幗英雄以身報國的志氣,她聰明好學,積極上進,追求革命。16歲就來到延安,在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學習,畢業後就留在延安工作。1941年4月3日,羅瑞卿與郝治平在延安結婚。
羅箭翻開茶几上的《羅瑞卿的畫傳》,情不自禁地讀起了序言:
“我跟我的兒女們說過,他們的爸爸這一輩子就像在激流裡行船,沒有片刻的怠慢或停歇,尤其是黨和人民委他以重任的時候。瑞卿是生在春天的人,他像春天一樣朝氣蓬勃的一生,永遠會給我和我們的孩子,還有他摯愛的祖國和人民,帶來像春天一樣的希望和生機……”讀著讀著,羅箭的眼睛溼潤了,他輕輕地說:“這是母親寫給父親誕辰一百週年的《春天的思念》,可見他們感情之深厚,而這份深厚的感情無形中也轉化為對子女們深沉的愛,這份愛激勵孩子們做一個有理想有擔當的人。
談起父母對孩子們的教育,羅箭回憶,小時候父親把家訓貼在牆上,“不許抽菸,不許喝酒。”“一定要看《毛澤東選集》,一定要熟讀劉少奇的《論共產黨員的修養》”等。母親在家裡製作了一個小黑板,然後按部隊軍事化管理,比如誰考試成績好,就在誰的名字後面貼一面小紅旗,一到年底,看誰的小紅旗多,鼓勵孩子們來爭先創優。
“無論是父親的諄諄教導,還是母親用小紅旗評比鼓勵的方法,無形之中都深深鼓勵我們要好好學習,教導我們要有一顆為國奉獻之心。如今,回想起來,那時大家都生活在一起,真是一段幸福的時光。”羅箭說。
謹記父親的教誨從事科研工作
“我們這一代一輩子都在戰場上,對於現在和平年代的社會主義建設搞不懂。你們這一代要承擔起建設新中國的責任,依我看,學理工科比較好,我們國家現在缺的就是科研人才,將來用到的地方比較多。”這是羅瑞卿對孩子們的教導,深深地刻印在了羅箭的心上。
帶著父親的囑託,1963年,羅箭從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畢業,主動要求分到了核試驗基地研究所,長年累月戰鬥在新疆羅布泊核試驗基地。
“那時候父親也根本不知道我做什麼,有時候會開玩笑說,我的兒子都失蹤了好幾個月了,也不知道去了哪裡。其實我那時候一直在新疆從事核試驗基地的科研工作。”羅箭說,父親鐵骨錚錚的外表下,對孩子們也是非常疼愛的,知道我在核試驗基地工作,條件也非常艱苦,父親從來沒有想過讓我回北京,他說越是艱苦的地方,越能鍛鍊人,鼓勵我紮根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為國防事業作貢獻。
羅箭提到,自己的原名是羅小卿,後來父親給他們三兄弟分別改名為“箭”“宇”“原”,從父親為孩子們取的名字可以看出,不僅是他對後輩們殷切的期望,更是盼望國家科技、國防力量發展壯大。
“如今,我80多歲了,每當我回首過去的歲月,令我感到驕傲的是,我曾為了祖國國防事業貢獻了自己的一點力量。”羅箭介紹,最近電視上熱播的影視劇《功勳》,其中有個單元《無名英雄于敏》深深地打動了他的心,也引起了他的思緒。
“我上哈軍工時,鄧稼先、于敏、程開甲都是國防科研戰線頂級的專家,曾經聆聽過他們的課。今天,我們的飛船飛向了太空,我們的飛機馳騁藍天,我們的戰艦挺立大洋,我們的導彈為國揚威,祖國的國防科研水平不斷提升……”羅箭激動地說。
“如果父親現在還活著,他一定會為祖國的強大感到自豪和驕傲。作為革命後代,更要牢記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更應該繼承前輩的光榮傳統,自覺傳承紅色基因,讓紅色家風代代相傳。”羅箭語氣堅定。
來源/中國婦女報(ID:fnb198410)
作者/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 陳姝
編輯/陳曉冰
稽核/志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