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十月,北京的氣溫驟降,卻也總有一種秋高氣爽的感覺。然而1950年的10月,卻跟以往大不一樣,北京的秋天很美,毛主席在菊香書屋設了家宴,為即將出徵的彭德懷元帥踐行,旁邊還有一位年輕人,他正是毛主席的兒子毛岸英。
毛岸英早都有前往朝鮮戰場為國效力的打算,可是彭德懷顧於他的身份,再加上覺得孩子年齡太小,戰場上的形勢又是瞬息萬變的,危險係數實在是太高,就算他不是主席的兒子,文化程度這麼高的小夥子更應該留在祖國做建設。
此前彭德懷了解了,也沒有讓他去朝鮮的打算。
怎料,飯剛吃了一半,毛岸英便突然發問了:“彭叔叔,去朝鮮能帶上我嗎?”
問題問出的時候,毛岸英或許已經知道答案了,他並不願意就這麼喪失一次寶貴的機會,這次正好父親在旁邊,看看能否再次獲得一次機會,彭德懷解釋的沒一句話,都在他的意料之中,他放下了碗筷,將目光對準父親。
毛主席笑了笑,對彭德懷說:“老彭,有一事相求,我這個兒子已經說了幾次了,他不想在廠裡繼續上班,想去戰場上歷練一下自己。”一旁的毛岸英也盯著彭叔叔,希望能得到一個肯定的答覆,在他眼裡,那裡才是能做貢獻的地方。
彭德懷沉默良久,很難做下決定,毛主席接著說:“岸英在蘇聯學習過俄語和英語,你們在朝鮮戰場上免不了和蘇聯、美國人打交道,讓他過去做做翻譯工作,肯定是能完成的。”
此話說完,彭德懷已經知道了,毛主席心意已決,再推託就不好了。
就這樣,毛岸英上了戰場,成為“志願軍的第一個志願兵”,不過在當時並沒有多少人知道,就連毛岸英的新婚妻子劉思齊都不知道他上了戰場。
可怎料到,這一去,就是一生。
毛岸英異國犧牲,周總理哽咽無語
在美軍的一次轟炸中,毛岸英沒來得及從司令部逃生,葬身火海。
彭德懷不顧警衛員的勸阻,在廢墟中到處尋找,這才憑藉一些毛岸英生前的物品認出了他的遺體,現場的狀況十分慘烈,彭德懷看到以後沉默了良久,悲痛交加,不知道如何給遠在北京的主席一個交代。
當身邊的將士們知道此人正是毛主席的親兒子以後,誰也不敢上前打擾彭德懷。
不過,事情已經發生,無論說什麼都來不及了,他緩緩地走出指揮室,在冰冷的寒風中又佇立了許久,這才寫了一封24字電報,這24個字,彭德懷寫了足足兩個小時。
由於是絕密加急,這封電報很快來到了北京,最先看到電報的人是周總理,他也同樣陷入了極大的悲痛之中。
現在朝鮮戰役剛剛打響不久,毛主席總是忙著考慮前線的事情,幾乎沒怎麼睡過好覺,身體也不太好。如果這個時候讓毛主席知道了岸英同志已經去世的訊息,後果誰也不敢想象。
周總理思來想去,找到劉少奇同志商議,兩人作出了一致觀點:先保密,等到有合適的時機再說。
到了第二年,前線的戰局有了些許緩和,志願軍也在很多重大戰役上取得了勝利,指揮部的各位將領也都能稍微舒一口氣,周總理這才決定將這個訊息告訴毛主席,他寫下了一封信 ,託機要秘書葉子龍送到毛主席的案前。
毛主席的臉色漸漸蒼白,一根接著一根抽菸,房間裡平靜地宛如夏日的湖面,只能聽到火柴點菸的聲音,葉子龍當時就站在一旁強忍著悲痛,也不敢用力呼吸。
過了一會,可能是毛主席突然恍惚過來,發現身邊沒有一個人在說話,於是率先開了口:“岸英,是為我國的未來犧牲的,他和志願軍和朝鮮軍的犧牲是一樣的,犧牲得光榮。”
所有人都知道,毛主席此時的心中正經受著怎樣的打擊,他嘴上不說,可在若干年以後,工作人員在整理毛主席使用過的物品時,找到了幾件疊得整整齊齊的衣服,這些被珍藏了幾十年的普通衣服,主人正是毛岸英。
彭德懷給周總理寫了信,覺得岸英同志的遺體不適合運回國內,也不適合安放在北京,他應當和所有犧牲的志願軍戰士埋在一起,這樣做更有利於中朝兩國的友誼。
秘書拿著資料夾去向主席作彙報,他說:“朝鮮領導人來電,向主席表示慰問,他同時也說,岸英同志的犧牲是為朝鮮人民解放事業而犧牲的,也是朝鮮人民的兒子,他們希望把岸英葬在朝鮮。”
毛主席聽到了彙報,也覺得將岸英同志的遺體送回來有些不妥,所有戰士都是自己父母的親生骨肉,自己的孩子更不能搞特殊。
隨後,他從桌上拿起一支筆,在檔案上寫下了批示:同意彭德懷同志的意見,把岸英的遺骨和其他志願軍烈士一樣掩埋在朝鮮的土地上,不要舉辦特殊葬禮。
後來,毛主席還在會見蘇聯駐華大使尤金的時候說:“革命戰士犧牲在哪裡,就埋在哪裡,我的兒子犧牲在朝鮮了,有人說把他的遺體運回來,我說不必,就埋在那吧。”
戰事結束後,朝鮮當局也在第一時間開始修建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陵園,其中有一百一十五名烈士的遺體被安葬在這裡,其中就包括毛岸英。碑亭上屹立著志願軍戰士的雕像,高七點五米,刻有“和平萬歲”的字型,左右兩側是彭德懷和郭沫若的親筆題詞,意義深刻。
1958年春節,周總理第一次率領代表團前往朝鮮參加訪問,此行將直接會見朝鮮的最高領導人,雙方舉辦會談討論中國人民志願軍撤出朝鮮的問題。
在行程的第三天,是中國農曆中的大年三十,包括毛主席長子在內的一百多名志願軍烈士長眠於此,這本該是一箇中國人民最為在乎的團圓日子,而毛岸英無法再回到毛主席的身旁了。
跟隨周總理一起來的,還有陳毅元帥,兩人走到毛岸英烈士的墓前,沉默了許久,由於當時周總理右臂有傷,他伸出左手,撫摸著毛岸英烈士的墓碑,靜默了良久,剛準備開口的時候,突然哽咽無語,或許他再次想到了電報發來那天的場景,也是一樣的感受。
這位“志願軍第一位戰士”,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也將自己奉獻給了這片土地,當時岸英同志也感染了很多戰士,他對一旁的陳毅元帥說:“岸英的犧牲,對於黨、對於主席來說,都是一個無法挽回的重大損失。”
第二天,是大年初一,周總理、陳毅等人相聚,回顧過去的幾年,兩國無數戰士血灑疆場,終於換回了和平,一舉粉碎了美國的陰謀,而這次酒宴,應該為一切都畫上一個句號,雙方達成了一致,中國人民志願軍全部撤出朝鮮。
毛岸英不是主席第一位逝世的親人
在革命戰爭年代,所有敢於參加革命的英雄都已經做好了赴死的準備,而開國領袖毛主席一家共有六位親人為新中國的建立獻出了生命,這全過程,周總理都是知道的。
可能也正是基於這些原因,周總理看到毛主席的親人也會當做自己的親人來看待,特別是毛主席的幾個孩子。
1928年,那會紅軍正經歷著最為嚴峻的考驗,毛澤建是毛主席的妹妹,在戰鬥中不幸被捕,她很快被井岡山的同志們救出,不過,她當時懷有身孕,身上也負了傷,為了不連累同志們,在面對敵人反撲的時候,她還是選擇留在當地隱蔽起來。
敵人的搜查一次比一次嚴格,毛澤建很快又被捕了,當敵人們知道她是毛主席的妹妹時,採用了各種殘酷的手段,到最後毛澤建都沒有吐露一個字,最終英勇就義。
也正是一年以後,毛主席的妻子楊開慧不幸被捕,遭到國民黨反動派的殺害,楊開慧在毛主席的情感經歷中一直佔據中重要的位置,她是從長沙一家書香門第中走出來的,與共產黨早期波瀾起伏的革命息息相關,而後來犧牲的毛岸英,就是毛主席與楊開慧的長子。
1935年,毛主席的弟弟毛澤覃經過了長征後,堅持留在當地進行遊擊抗爭,率領部隊翻越崇山峻嶺,找準機會痛擊敵人,在江西瑞金紅林山區被國民黨反動派層層包圍,在突圍的過程中不幸英勇犧牲,那一年他也才只有三十歲。
後來,毛主席的胞弟毛澤民被反動軍閥盛世才逮捕,在獄中,盛世才用了各種各樣嚴酷的手段對付他,毛澤民依舊寧死不屈,視死如歸,敵人見他已經沒有了利用價值,將他殘忍殺害。
此前毛澤覃犧牲的時候,他的兒子毛楚雄才僅僅八歲,在他長大以後,國共內戰已經爆發了,毛楚雄也是小小年紀便投身於革命,繼承自己父親的意志,他隨著359旅北上途中,計劃奔赴延安,怎料在借宿農家的時候,被當地反動勢力發現,慘遭毒手,那一年他才僅僅19歲。
在這個小侄子犧牲以後,新中國終於建立了,從這些事件也能明顯地看出,毛主席為了革命的勝利犧牲巨大,每有一位親人犧牲,毛主席都會沉浸在深深的悲痛當中。
後來,新中國終於建立起來了,這五位親人卻永遠也見不到了,周總理作為毛主席最親密的戰友,他當然瞭解毛主席的每個想法,不過,主席還是毅然決然的將自己的兒子送到朝鮮戰場。
當悲劇再次發生,周總理怎會不理解毛主席的感情?或許在墓碑前,他也在思考著,如果毛主席來到這裡,他心裡會是怎麼想,更何況,周總理也已經把毛主席的兒子當做自己的親生兒子一樣去對待。
當毛岸英的碑文刻好以後,有人便念給主席聽,毛主席聽後更是感慨萬千,他說:“岸英這輩子雖然只有二十八歲,但他活得有價值,有點遺憾的是,碑文上並沒有他母親楊開慧的名字,岸英一直跟自己的母親感情好,甚至比跟我還好。”
周總理聽說後,向毛主席建議,請朝鮮方面再刻上。
毛主席搖了搖頭,他覺得岸英的墓已經用上了大理石,這已經是和別人不一樣的地方了,如果再刻一塊墓碑,就有點太特殊了,不能因為他是自己的孩子,就要這麼麻煩。
志願軍戰士的一舉一動,也深深刻在當地百姓的心中,一位檜倉人回憶道:
那會的朝鮮非常貧窮,總是缺衣少食,志願軍來的時候,吃飯圍成一圈,紀律非常嚴明。
我們那會都有聽說,說北京的毛主席下了命令,志願軍來的時候只能用朝鮮的水,不能破壞朝鮮的一草一木。
看到朝鮮百姓過得苦,志願軍還節衣縮食,經常吃稀飯,把多餘的糧食給我們老百姓。
因為這段歷史,中朝成為了重要的朋友。
1970年,周總理再次前往朝鮮訪問,這次帶來了沙窩村青蘿蔔優種,這就有點奇怪了?怎麼國事訪問,還把種子當做國禮呢?
其實,這還是跟那場戰爭息息相關,當年志願軍陣地經常被美軍狂轟濫炸,志願軍經常面臨著糧食緊缺、水源不足的問題,要把物資運往前線也非常不容易,只能用裝汽油的桶,萬一在運輸過程中被敵人的子彈擊中了,那麼送到前線去的水至少要減少一半。
後來大家發現,蘿蔔才是最好的東西,又能充飢、又能解渴,採用麻袋裝填的方式,就算捱了幾槍,還是能夠送到前線使用。所以,在這次訪問中,周總理用了品質最好的蘿蔔優種當作國禮送給朝鮮,也是兩國在戰爭中共同結下的友誼。
和平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如今已經七十年過去了,朝鮮在一些重大勝利紀念日的時候,最高領導人同樣還會前往檜倉郡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陵園敬獻花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