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俄紅軍的中國軍團之謎(九)
面對艱苦的環境、狡猾兇殘的敵人,中國戰士不僅作戰英勇、鬥志頑強,而且戰術機動靈活——儘管他們沒有接受過專業、正規的軍事訓練。
在蘇聯的文獻中,記錄了不少中國戰士的故事——
“多智軍師”陳柏川。1918年春天后,在阿穆爾河左岸和佈列雅河流域,活躍著一支紅軍游擊隊,其中有不少中國戰士,陳柏川是其中一位。1919年夏天,這支隊伍壯大到一萬人左右。為了靈活機動,隊伍化整為零,陳柏川成為安東諾夫領導的“老頭子”遊擊支隊副隊長。他回憶說,到1919年冬天,“老頭子”遊擊支隊人數達到五百人,其中一半為中國人。陳柏川打仗愛動腦子,是隊伍裡出名的“智多星”。他說:
每次打仗前,安東諾夫和我都會騎上馬,去觀察敵方陣地,部署隊伍。我喜歡琢磨,總會對究竟如何打提出自己的看法。每當這時,安東諾夫都會認真聽,有時還讓我重複幾遍。他總是肯定我:“幹得好,幹得好!”
“雙簧戰術”孫子斌。1918年,維內迪克托夫帶領一支紅軍部隊從庫班撤退,在卡拉奇村遭到哥薩克叛軍襲擊而犧牲,他的副手斯康達科夫接管指揮權。這時,部隊彈盡糧絕,還有許多傷病員。部隊排成“一”字行,傷病員被安置在隊伍中間。哥薩克人不斷襲擾、打冷槍。紅軍並不還擊,而是抬起倒下的人,繼續往前走。哥薩克人得到增援並發現紅軍沒有彈藥後,策馬揮刀殺來。這時,紅軍中一群中國國際主義者站了出來。中國人的指揮官叫孫子斌,似乎從喉嚨中發出了某種命令。隨後,中國士兵兩人一組,一前一後,衝向進攻的哥薩克人。前面的人故意暴露在馬刀之前,以誘來哥薩克騎兵攻擊,然後突然蹲下,迅速躲到後面同伴的步槍下。說時遲那時快,撲空了的哥薩克騎兵被第二個中國人用步槍刺刀刺中。看到中國人戰術得手,敖德薩支隊的水兵們高呼“衝啊”與敵人搏鬥,其他人跟著衝上去。
“巧計惑敵”王樹山。蘇聯文獻記錄了1918年斯皮裡多諾夫支隊的紅軍中國士兵從佩興加撤退時的一場戰鬥。當時,每個士兵平均只有五發子彈。王樹山指揮的十個中國士兵負責保衛肯姆車站附近的一座鐵路橋,他們在這裡設定了一道防線,為大部隊爭取撤退時間。
油畫“戰鬥中的瓦西里·恰巴耶夫”——恰巴耶夫(夏伯陽)是蘇俄內戰期間湧現出來的紅軍優秀將領,曾在烏拉爾、伏爾加河左岸地區與哥薩克白衛軍等作戰
如果像以前那樣構築防禦工事阻擊敵人,這麼一點兒彈藥顯然難以完成任務。於是,中國士兵拆除鐵軌,換上修路工服裝,拿起鎬、鏟、鍬,裝模作樣地“修路”。很快,白軍騎兵探子趕到這裡。這些中國人一窩蜂湧向他們,要求白軍發放麵包和錢。幾名英國軍人走了過來,聽了白軍解釋後,沒有理會這些中國人,而是開始檢查鐵軌和路基受損情況。中國人悄無聲息地包圍了英軍和白軍,拿出藏在垃圾下的步槍,近距離消滅了這夥敵人,隨後拿著繳獲的武器撤退。
“智俘坦克”車陽智。1919年,以車陽智為首的九名中國志願人員被編入庫班紅軍第三騎兵團。哥薩克人為他們準備了斗篷、馬刀和庫班帽,善意地取笑中國人不會騎馬。當年秋天,該團向利斯基村進攻。起初,進攻很順利。但很快,英國坦克從屋後殺了出來,機槍向紅軍士兵瘋狂掃射。中國人所在的騎兵連連長、副連長英勇犧牲,全團被迫撤退,而英軍坦克緊追不放。這時,濃霧降臨了。為獲得下一步行動命令,敵人派一名坦克兵回村裡,其餘的人原地待命。在大霧掩護下,九名中國人悄悄接近坦克,將步槍伸進坦克裡,射殺所有乘員。見勢不妙,另一輛敵軍坦克立即發動、逃離戰場。那輛被俘的坦克,1919年11月7日參加了在莫斯科舉行的閱兵式。
1920 年 10 月,蘇俄紅軍南方方面軍司令伏龍芝、南方方面軍戰略軍事委員會委員古謝夫和南方方面軍工兵副司令、未來的紅軍英雄卡爾比舍夫等人在一輛繳獲的英國惠位元坦克上合影
“喬裝偵察”王成友。在維亞特卡省南部有一支茹可夫-亞歷山大羅夫斯基領導的紅軍部隊,其中有一支十二人的中國小分隊,分隊長王成友膽大、心細,多次成功完成偵察任務。
1918年7月,維亞特卡省南部發生了由前沙俄上校斯捷潘諾夫發動的一個紅軍團的叛亂。當時紅軍領導機關對這次叛亂的情況一無所知,必須儘快弄清楚這個紅軍團是否全部參加了叛亂,包括叛軍人數、叛亂地點、徵用村民以及當地老百姓對叛亂的態度等等情況,這對平定叛亂至關重要。
王成友主動請纓,裝扮成一個沿街叫賣的貨郎,偵察了十天。他從村裡廣場上叛軍的訓練隊伍、買東西的老百姓那裡瞭解到很多情報,例如叛軍總人數約一千人並徵用了幾名前沙俄軍官,叛軍自認為最堅固的據點、軍力配備情況等。此外,王成友還掌握了一個重要情報,即叛軍正準備向維亞特卡方面轉移,這對紅軍來說是很危險的。根據王成友偵察得來的情報,紅軍領導機關果斷出擊,發起強攻,一舉消滅了叛軍。
中國戰士在戰場上不畏犧牲、衝鋒陷陣,憑藉自己的英勇、智慧立下赫赫戰功。許多紅軍指揮官甚至注意到,中國士兵戰鬥時與眾不同——他們不是匍匐射擊,而是盤腿坐著。雖然這樣危險性更大,但中國人感覺這個姿勢更方便,最重要的是更容易看清楚射擊目標。
然而,華工參加紅軍為保衛蘇維埃俄國而英勇戰鬥,卻使各帝國主義國家極端恐慌。1918年9月28日,日、英、美、法、意、比、葡國家的駐華使節就此事聯名向中國政府提出“嚴重抗議”。蘇俄內戰中的一個基本事實,是絕大多數旅俄華工都是自願參加紅軍的,但北洋政府的外交文書卻屢屢聲稱“華工是被迫的”。這也不難理解,北洋政府加入了協約國陣營,與列強採取一致政策,拒絕承認新生蘇維埃政府。1918年8月,北洋政府宣佈向蘇俄的西伯利亞派兵,配合帝國主義者向布林什維克進攻,蘇俄與北洋政府關係降至低點,最終造成中東鐵路停運,雙邊經濟關係完全中斷。
蘇聯“國家出版社”1926年出版的孫中山《中國革命者筆記》
1921年8月和1922年7月,蘇俄政府派遣副外交人民委員越飛作為特使抵達北京,希望與直係軍閥首領吳佩孚接觸並建立合作關係,但由於在中東鐵路、蘇軍出兵外蒙古等問題上雙方分歧巨大,北洋政府拒絕,越飛無功而返。自此,蘇聯對華政策轉向,開始支援孫中山和位於廣州的國民政府。
孫中山希望十月革命成功,人民生活變好,反對列強幹涉。1918年4月,孫中山以南方國會和中華革命黨的名義給列寧發去電報,祝賀十月革命的勝利。這是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黨人對俄國十月革命最早的聲援。隨後,列寧同孫中山開始了頻繁的書信來往。
1918年12月,在俄中國工人組織在彼得格勒召開會議,決定所有華人組織聯合成立“旅俄華工聯合會”,會員大約六萬人。會議向全體中國人民發出呼籲,反對北洋腐敗政府,支援俄國革命。該組織的成立,建立和促進了兩國人民的革命聯絡。
1920年,孫中山和旅俄華工聯合會積極通訊,這對他的思想和觀點產生了重大影響。1920年6月,旅俄華工聯合會舉行第三次代表大會,會場主席臺並排懸掛列寧和孫中山的畫像,列寧和孫中山被大會推舉為聯合會名譽主席。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加里寧親自到會並致賀詞。
會前,聯合會主席劉紹周向在上海的孫中山發去兩封電報。第一封電報通報孫中山和列寧當選為聯合會名譽主席,“大會決定邀請您前來俄國,以便使我們有機會直接瞭解您——中國革命領袖的思想”。第二封電報是代表大會透過的“旅俄華工緻國內同胞書”的文字。7月13日,孫中山指示《民國日報》刊出“致國內同胞書”,並草擬回電進行聲援。
孫中山與蘇俄方面往來活躍,極大幫助他正確認識蘇俄內外政策。而列寧也密切關注中國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對孫中山的活動很感興趣。1923年1月,蘇聯特使越飛從蘇聯前往上海,與孫中山商討改組國民黨、建立革命軍以及共產國際援助中國革命問題。1月26日,雙方聯名發表《孫文越飛宣言》,標誌著蘇聯與孫中山和國民黨結成聯盟,從此雙方關係進入嶄新階段。
文/韓顯陽
素材來源/韓顯陽
責編/林風
編輯/千里、海哲
插圖/千里
統籌/南客
來源: 破圈了